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喝一杯茶,讀一首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喝一杯茶,讀一首詩
圖片來自搜狐網

喝一杯茶,讀一首詩,茶人多是有茶心。茶講究:新、清、靈、雅,作為茶人必是懂茶的,懂茶之性,懂茶之魂。但凡愛茶之人都有自己的一番心得,記得曾在一好友家中看到這句話:「品茶,品茶,不會品,枉為茶人。」

原文

今天太陽偷懶,天空讓雲彩占了先。飯後,孩子學習,我一人讀書,聽音樂

一首《一袖雲》「誰家爐火熱,茶煙起千朵,百草香不過,採藥的竹簸,蕭翁吹松柏,山階往如梭,水從寺門過,踏起層層波……」好歌引共鳴,好茶需人識,要不再好也會孤寂,總虧了這好茶。

茶,需有人吃。想起趙州禪師《吃茶去》的故事:「有僧到觀音院,師問:曾到此間嗎?僧答:不曾到。師曰:吃茶去!師又問:曾到此間嗎?僧答:曾到。師曰:吃茶去!在旁的院主不解問師:怎麼來不曾到、曾到都要吃茶去?師曰:吃茶去!」

吃茶本為喝茶、品茶。禪宗講究心性見空,不困於情,不執着於任何。緣來緣去是自然,可以記住,做到不纏不擾,這是禪宗渡人之根本。我們是普通人,無需做到大智慧大遠見,就是想悟也未必悟得透,如此不必難為自己,也無需參透多少,不固守,不痴嗔於心便是覺悟。

吃茶先要懂茶。茶有很多種,可根據身體需要選擇適合自己的茶,也可以根據季節變化選擇不同的茶。茶這東西看似平常,其實它是有生命的。長在哪裡,什麼時候采,采什麼樣的,用什麼方法制茶,甚至到最後你會不會品它都很難說。會品者可以從靈魂里感受這平常的山野青芽之味,體會它的靈氣,性情所在。

我喝過不少茶。六大類茶:紅、黑、白、綠、黃、青,多少都喝些。也許我比較笨拙,沒有品不出什麼特別之味,也就稀里糊塗裝個文雅人罷了。喝茶,我有自己的習慣,每喝一種茶前,我必先取些茶放到嘴裡咀嚼一下,嚼到茶味,感知茶香茶性,覺得喜歡後我才會沖泡品嘗。多年來,我漸漸喜歡和茶這樣近距離接觸,感受它再沒沖泡時的嚼勁,再品嘗它沖泡時的鮮味。然後對比一下有何不同。

愛茶,簡簡單單,心性見底。

有人說好茶配好水,好水配好壺。我不這麼認為,讀過日本茶道宗師千利休的事跡。當他成為一代宗師時,別人問他怎么喝茶,他說:「飲茶沒有什麼特別神秘之處。」是的,喝茶就是平常而已,喝得是感覺,是心情。心情不好了,喝再好的茶也很難品出一二來,這就與禪繫到一起了。

茶是佛教每天必喝的飲品,更被佛教視為靈芽、仙品。僧徒在每次誦經禮佛之前必要淨手,喝茶。淨手,手潔淨。喝茶,心清,口淨。

茶人多是有茶心。茶講究:新、清、靈、雅,作為茶人必是懂茶的,懂茶之性,懂茶之魂。但凡愛茶之人都有自己的一番心得,記得曾在一好友家中看到這句話:「品茶,品茶,不會品,枉為茶人。」

品茶,我們不是專業人士,自然不必受那些繁複縟節束縛。尋三兩好友,或深山,或小院,或露天,煮上一壺茶,不言不語,喝茶,喝茶。讓所有的故事在茶里跌宕起伏,讓所有的悲歡離合用一盞青芽洗盡。說茶茶靜,茶說茶空。

品茶,有時候品了很久,你也不一定了解其性。品茶品的就味,真正的高手品茶已不在乎茶葉茶具,他們到了一定的境界,品茶品得就是真、是性情。

人也是如此。開始會交很多朋友,隨着年齡的增長,朋友越來越少,知心的就那麼一兩個。你問他寂寞嗎?他愣一下,驚訝地看着你:「我過得可好了。」這就是遇到真人,真朋友

讀「年近古稀少塵思,石泉烹茗聽野曲」。心突然明淨,想想過了古稀之年的老人都可以如此閒趣,我們凡塵俗子還有什麼放不下,功名利祿都在一盞香茗中,山野中,月下泉溪中,人生如此,夠了。

喝一杯茶,理禪尋意。讀一首詩,紅塵翻滾。問佛,佛曰:「不可說,不可說。」知茶的人,人在深山不覺靜,生在鬧市何須煩。禪心茶味,細心軟語,一股股都在心底,那麼香,那麼淡,那麼沉斂……[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