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喜餑餑(薛麗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喜餑餑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喜餑餑》中國當代作家薛麗艷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喜餑餑

1989年,燕子結婚的時候,是村里第一個披着婚紗的新娘子。馬頭山下有着一排排紅瓦房的小漁村便是燕子的婆家,小漁村傳統卻不守舊,當改革的春風拂過大江南北,與青島一海之隔的山裡片區,出海、經商、個體如雨後春筍般層出不窮,經濟搞活的同時,人們的生活也在悄悄發生着變化,從前在中山路上不敢駐足觀望的「奢侈品」如今也能穿在漁家媳婦的身上。

漁家人辦喜事喜歡選冬臘月,一來漁船拋錨,漁民結束一年的勞作有時間,二來酒席上的菜餚好放,不易壞。燕子結婚那天,下了一夜的雪在清晨戛然而止,風停日出,天空清澈湛藍,院落里熙熙攘攘,擠滿來看新媳婦的四鄰。灶間裡,鍋碗瓢盆叮叮噹噹,嬸子、大娘高聲大嗓支使着彼此。劈柴在灶膛里噼啪作響,八印大鍋里熱氣繚繞,煎炒烹炸之聲裹挾着肉香,魚香,撲面而來。隨着漾着笑臉的人群進進出出,鞭炮聲驟起,披着婚紗的燕子挽着新郎的手臂款款走來,院落正北,鋪着粉紅色紙的方桌上擺着一堆用20個大餑餑擺成的餑餑山,底部12個,中間6個,上面2個,呈塔狀,每個餑餑頂部都貼着紅色的剪紙-餑餑花,煞是好看。新媳婦俊滴來!這餑餑揍(做)滴也俊使了!嬸子,大娘開始了品頭論足。燕子的公公聽了嘴都快咧到耳根那去了,婆婆更是笑成了一朵花。待新人站定,一位長輩緩緩開啟了儀式:一拜天地……

不知從哪一輩兒起,貼着餑餑花的白面大餑餑就被請上了八仙桌,就算在當下,喜主家動輒在酒店擺上三五十桌,花費數十萬元,喜餑餑的地位依然舉足輕重。喜餑餑要做的圓而高,寓意婚姻圓滿,日子如芝麻開花節節高,裡面放有兩個大棗和兩個栗子,期盼新人早生貴子,多子多福。喜餑餑的斤兩有講究,須是雙數,燕子的婆婆愛面子,喜餑餑每個做到一斤六兩,算是村裡的第一戶,再往前推,能做到一斤的也得是富裕的人家。現如今的喜主家高里拔高,每個做到二斤,甚至更大,白花花的一堆擺在眼前,視覺上非常有衝擊力。新人拜天地儀式結束後,大餑餑便被'請』下來,裝進5升大箢蔸里,上面蓋上印有囍字的紅包袱,現在的人家鮮有箢蔸,即便有也很難盛下這麼一大堆。

做喜餑餑不僅是個技術活,還是個力氣活,做的好看與否,取決於面和的要軟硬適中,揉面也有技巧,不光得有手勁,還得順着一個方向用力,直到麵團里沒有硬塊,滑溜勁道為止,這樣蒸出來的喜餑餑才會表面光滑,喧騰且有層次。

燕子心靈手巧,腦子活泛,婚後不久,她便從喜餑餑的麥香中聞到了商機:開一家專做喜餑餑的饅頭房,讓機械化替代繁瑣的手工勞動。

一切事物的發展都是與時俱進的,觀念也是如此。當燕子饅頭房裡的和面機,壓面機轉起來的時候,村里人再也不在家裡做喜餑餑了,大家更願意省心省力,況且蒸車蒸出來的喜餑餑着實比燒柴草的大鍋蒸的好看呢。

時間如飛馳的列車,匆匆而過,彈指之間,燕子「專做喜餑餑」的饅頭房已走過近30個春秋,在整個薛家島地區小有名氣,當周邊大大小小的饅頭房也開始學做喜餑餑,花餑餑時,燕子的訂單依然應接不暇。2021年,在櫻花開的如煙似雪的時節,燕子當婆婆了,寬敞明亮的婚房洋溢着喜慶的氣氛,兒媳婦身穿秀禾,與帥氣的兒子並肩走來,新潮時尚的餐桌上依舊碼放着20個圓圓整整的喜餑餑,大紅的餑餑花更加顯得祥瑞、美滿,喜餑餑-這一傳統麵食已經根植於人們的內心,出現在西海岸乃至整個青島地區的婚禮上,她不僅是傳承,更是祈願,祝福眼前的繁華盛世猶如茂騰騰的喜餑餑一樣,福祉昌延,蒸蒸日上![1]

作者簡介

薛麗艷,山東青島人,文字愛好者,黃島聯誼會會員,偶有作品散見紙媒。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