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文學名:喜

結構:合體字,上下或上中下結構

倉頡碼:GRTR

統一碼:CJK統一漢字-559C

總筆畫:3+9

五筆:FKUK

造字法:會意字

喜(拼音:xǐ)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常用字)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古字形從口從壴,表示人聽到鼓聲而高興,本義是歡喜、快樂。[1]

也用作動詞,表示喜愛、愛好,由此再引申為某種動植物習慣於或適合於某種環境條件,或某種事物容易發生某種變化。由本義還引申為吉慶快樂之事,特指婦女懷孕

文字溯源

會意字。"喜"字從甲骨文楷書,其形體結構基本相同。"喜"字的甲骨文作圖1-3,金文作圖4-9。上部分是"壴(zhù)","壴"是"鼓"的象形初文,像鼓的形狀。下邊部分是"口",代指人。合起來的意思是:聽到鼓聲響起,個個開懷大笑。可見古人的高興,其中原因之一就是由鼓聲引起的。這就決定了"喜"的本義就是"歡喜"、"高興"。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聞樂(yuè)則樂(lè),故從壴;樂形於譚笑,故從口。"朱駿聲的解釋是說:人們聽到鼓樂(yuè)聲,則快樂;"喜"字所以從"",就是因為人們的快樂高興,常常是通過談笑所用的口表現出來的。

也有人對"喜"的結構作了不同的分析,他們認為"喜"字上部分是鼓的形狀,下邊部分是放置鼓的基座的代形,以表示有了喜慶事,而擂鼓奏樂慶賀。

"喜"字出現於商代。小篆(圖14)是由金文演變而來的。在漢代隸書中,"喜"或寫作上下重疊的兩個"吉"字(圖18),這有詞義影響的因素;或寫作上"吉"下"古"的"ථ"形(圖19),後代雙喜字就是此形的左右繁複;或把"壴"字下部原像鼓座部分寫成"艹"(如圖20),這種寫法常見於近現代手頭字。今以喜為規範字。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五】【喜部】虛里切(xǐ)

樂也。從壴從口。凡喜之屬皆從喜。

歖,古文喜從欠,與歡同。

摺疊說文解字注 樂也。

段注:樂者,五聲八音緫名。《樂記》曰:樂者,也。古音樂與喜樂無二字,亦無二音。

從壴,從口。

段注:壴象陳樂立而上見。從口者,笑下曰喜也。聞樂則笑,故從壴從口會意。虛里切。一部。

歖,古文喜,從欠。

段注:蓋古文作㰻,轉寫誤耳。

與歡同。

段注:同下當有意,謂皆從欠也。

廣韻

虛里切,上止曉 ‖喜聲之部(xǐ)

喜,喜樂。又聞喜縣,在絳州,漢武帝幸左邑,聞南越破,遂改為聞喜縣。《禮記》曰:"人喜則斯陶,陶斯詠。"虛里切。又香忌切。三。

【校釋】①香忌切,志韻許紀切作"憙",喜與憙通。

康熙字典

【丑集上】【口部】喜 ·康熙筆畫:12 ·部外筆畫:9

古文:憘、␭、歖

《唐韻》虛里切。《集韻》《韻會》許已切。《正韻》:許里切,並音蟢。《爾雅·釋詁》:喜,樂也。《玉篇》:悅也。《書·益稷》:股肱喜哉。《易·否卦》:先否後喜。又聞喜,縣名。

又姓。《正字通》:元順帝時喜同,明正統中喜寧。

又《集韻》虛其切,音僖。末喜,有施氏女名。《晉語》:夏桀伐有施氏,有施人以妹喜女焉。

又《楚辭·天問》:簡狄在台嚳何宜,玄鳥致貽女何喜。注:喜叶音羲。

又《集韻》許記切,與憙同。好也。《詩·小雅》:彤弓弨兮,受言載之。我有嘉賓,中心喜之。注:載葉子利反,喜讀去聲。《前漢·廣陵王傳》:何用為樂心所喜,出入無悰為樂亟。注:韋昭曰:喜,許吏反。亟,丘吏反。

又《集韻》《類篇》並昌志切,音熾。與饎同。詳食部饎字注。

文化寓意

"喜"是快樂、喜悅的意思,還可引申為喜慶之事。人們用"喜上眉梢"來形容眉宇間流露出的喜悅心情,用"喜出望外"表示超出所望,感到特別高興,用"喜幸"表示吉利,表久旱後下的雨稱"喜雨"。"喜"字多與喜慶有關,直接顯示出新婚的氣氛,也是婚禮的標誌。中國人還善於用字形造意。

"雙喜字(囍)"就是最好的例證。在中國民間,結婚時,在新人的居室中,貼上一些雙"喜"字。是表示喜上加喜、雙喜臨門的意思,這個雙喜據說由王安石發明,明清時期為常見。而今,"囍"幾乎成為中國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字,因為"囍"寄託着燕爾新婚的一對新人對自己愛情生活幸福美滿的殷切希望,寄託着父母兄弟、親朋好友對親人婚姻美滿、和諧的美好祝願。這個字不僅有強大的生命力,而且通俗,用得非常普遍。

視頻

三刀剪出個喜字

喜字的起源及寫法

參考來源

  1. 帶喜字的成語瑞文網, 2018-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