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善良,於轉角處(尹曉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善良,於轉角處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善良,於轉角處》中國當代作家尹曉暉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善良,於轉角處

平日裡,但凡遇到善良的人和事,內心便會充滿溫暖仿佛周身都被慈悲與善良環繞着。不知從何時開始,周圍環境的悄然變化,讓這種司空見慣的感受由尋常到渴望,最終仿佛成了奢望。

在禪學裡面,很多人都聽過蘇東坡與佛印的故事。道理很簡單,只要心中有佛,所能看到的便皆是慈悲。因為內心的那份渴望吧,修佛也就越來越成為民間時尚,其實還是「人之初,性本善」的返璞。

在這座工業老城裡,居住河東軍轉樓多年。這樓算是個老房,隨着時代變遷,如今樓里居住的多半是老年人。退休後的生活就是鄰里們打成一片,彼此噓寒問暖,裡面包含着那份共同的需求。三年疫情封城當中,自己穿上大白,背起相機,加入志願者行列。一張張抗疫生活真實圖片發表在報紙上和居民樓微信群里的時候,也讓更多的鄰居了解了自己。

先講個身邊的故事吧!

六樓住着一對兒老兩口已是耄耋之年。老大哥姓劉,退休前是國企的一位管理幹部。這幾年,老兩口鍥而不捨所做的事情,就是維護樓下車場與住宅樓之間的隔離地樁。那排隔離地樁經常被車撞得東倒西歪。老兩口發現了,便及時去修補和加固。曾因為感動抓拍了照片,發到「今撫順」新聞網上,表達對老人家的敬佩。後來再拍的時候,被老人拒絕了,說自己只為平靜地生活。後來的這組照片是我從樓上抓拍的。

善良的珍貴就在於它自覺地流淌,時常只是一點一滴地滲透。鄰居們看到這排不斷經過修補和加固的地樁,心裡是暖的。80多歲的老人,在平日緩緩的腳步中,依然能走出帶着愛意的節奏。我們沒必要去幻想那詩和遠方,眼前的情形已足夠震撼心靈。

善良也是一種情緒。打開百度搜索「情緒管理」,會有很多詞條。畢竟它是大眾心理最為常見的現象。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時時與情緒相伴,有什麼樣的情緒自會有什麼樣的生活品質。「送人玫瑰,手有餘香。」大概就是最好的情緒管理吧。

這裡還有另一個故事

平時去集貿市場,經常會看到那些年齡大一點的「大媽們」,因為想占毛八七的小便宜跟菜農爭得脖粗臉紅。那些被稱作「中國大媽」的,之所以不削社會的鄙視,主要還是源於她們悲催的人生經歷,註定了要成為社會的負擔。樓下的河東集貿市場多半也是菜農們在經銷自產的蔬菜,而且價格也不貴。說來也怪,市場建了幾年了,很少聽到吵嘴的聲音。因為自己聽力比較差,付款的時候總要再問一遍價格。一次去市場買了點新鮮的小白菜,還是照例再問一句多少錢?「哦,3塊2。」於是開始掃碼。付款之後那位賣菜的中年婦女問了一句,「你轉了多少錢?」「3塊2啊!」「你轉多了,是2塊2。」邊說邊從錢箱裡拿出一塊錢硬幣放在我手上。「謝謝啊!」這話脫口而出的時候,心裡的感受遠不是這樣的。這不是一次簡單的購物交易,分明是以善良為前提的人性交流。就因為素不相識,善良才顯得彌足珍貴。轉身離去的那一刻,潛意識在提醒自己,這個攤鋪下次還要來,起碼有一份踏實。

善良的流淌,像一泓涓涓的細流,因為悄無聲息,很容易被覆蓋。在好多人眼裡,人與人之間的聯繫是以功利度量的,自然也就遮擋了真誠與善良的社會底色。

善良的流淌是一點一滴的舉手之勞。樓上五樓老王原本是個軍轉幹部,樓上樓下已是幾十年的老鄰居。退休沒幾年得了腦血栓。起初還可以樓上樓下慢慢走動,後來就只能在家裡慢慢挪動。180多斤的體重有時摔倒了,老伴就急忙樓上樓下打電話。在能參加救援的鄰居中,自己是最年輕的,畢竟才剛剛退休不久。每次接到電話便急忙往樓上跑。老王最終還是沒能度過這場疫情。樓梯上,每次遇到老伴孩子投來的感激目光,內心的條件反射只是舉手之勞。

善良的流淌中果的呈現便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佛途上講「戒、定、慧」,一切緣起皆為善良與慈悲。生活中,若能去掉貪嗔痴慢,便是最好的持戒,若能放下煩惱,受想行識自得心定,若能破迷開悟,自然明心見性,諸見般若。人生一切善果皆自善因。「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假如善施中還夾雜着功利,拜佛只為求吉求財,行好事只為求好報,自然會事倍功半。

紅塵滾滾,塵世滄桑。人生一世,只為修得一顆心淨。六祖慧能法師有曰:「心平何須辭界,身正何須坐禪。」細思,紅塵世俗便是最好的修行道場。

時下,又適逢老城在搞創城,爭創全國文明城市。一日,拜見創城辦主任。滿心牽掛,千頭萬緒,日理萬機。交談中流露的核心詞彙便是爭做「文明市民」,可謂一語道破天機。一座城市的姿態便是一個市民的心態。與其巨資城市建設,不如喚醒民眾愛心。為探索傳統文化對支撐城市建設的作用,自己曾三次北上吉林敦化考察這座全國道德模範城市的市民心態。何止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善良早已成了每個人的行為自覺。「大德敦化」是寫在每個市民心裡的。

回眸這座東北工業老城,民眾的淳樸與善良也是一樣的,只是那一點一滴的光芒需要聚合,每一種善良的流淌需要呵護。政府的責任就是營造這種環境。世間好多東西可以擦肩而過,時運、財運、情運,可以成為記憶,可以化作機遇。而有些東西卻不能,因為那是靈魂的留痕,一旦錯過了,便不再有可以棲息的地方。

善良的自然流淌,是生活的真正品質。在很多人還在擔憂世態炎涼的焦慮中,在很多人還在抱怨世風日下的憤懣中,生活中尚有另一面,更多善的流淌就在你視線的轉角處。[1]

作者簡介

尹曉暉(筆名淨緣),現居遼寧撫順。遼寧省作家協會會員,遼寧省散文學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