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善厚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善厚鎮隸屬於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地處和縣西北部,和縣、含山縣、滁州市全椒縣3縣交界處,東與石楊鎮接壤,南與西埠鎮交界,西與含山縣毗鄰,北與滁州市全椒縣隔滁河相望。轄區總面積137.91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善厚鎮戶籍人口33294人。

晉代為青陽鎮。2001年9月21日,撤鄉設鎮。截至2020年6月,善厚鎮下轄1個社區、7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善厚集社區龍潭路85號。

截至2019年末,善厚鎮有工業企業23個,其中規模以上5個,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7個。[1]

地理位置

善厚鎮坐落在滁河南岸,位於和縣西北部,著名佛教勝地雞籠山北麓,和、含、全三縣交界處,地理條件優越,水陸交通方便。善厚鎮總面積137.91平方千米(2017年),總人口29089人(2017年),鎮常住人口8000多人。耕地面積54127畝,山場面積44260畝,其中25°坡以下山場近萬畝,轄7個村,1個社區,2個鎮辦林場。

產業結構

善厚歷史悠久,是"和縣猿人"的發掘地。自然條件優越,是著名的"魚米之鄉",盛產大米、油料、棉花、蔬菜、家禽、水產品等。以特色農產品善厚紅椒為原料的雞籠山牌系列辣醬熱銷大江南北;各類蔬菜良種種植面積5000多畝,產品遠銷上海、江蘇、浙江、廣東等全國各地,被譽為"中國蔬菜種子之鄉"。此外,礦產資源豐富,境內煤、石灰石等儲量巨大。

工商貿易

善厚鎮企業興起於七十年代,個私企業600多家,建鎮前系省鄉鎮企業明星鄉。行業主要有糧油加工、煤炭開採、農副產品深加工、農機具生產、衛生潔具、光源材料、特種金屬加工、板材加工、玩具生產以及三產企業等。三項農機產品獲國家專利產品,雞籠山牌系列辣醬多次榮獲省內外獎項。

善厚鎮集市貿易繁榮,鎮區內個體工商戶近300家,擁有占地13200平方米,2個鋼架交易大棚的邊貿大市場1個,經營十大類農副產品。每至逢集,人流量達萬人以上,和、含、全三縣的各種土特產品匯集這裡交易。目前,占地300畝的工業集中區正在快速建設中,已入駐企業13家。

自然資源

善厚鎮旅遊資源豐富,擁有雞籠山國家森林公園、半月湖、龍潭洞、和縣猿人遺址、萬元寺、井柱泉等,山、湖、水、泉並存,屬旅遊之聖地。[2]

特色產業

善厚紅辣椒和蔬菜繁種是善厚鎮兩大支柱產業,經過多年的種植,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實現了區域化種植、專業化指導、定單化生產、企業化管理、市場化經營,產品質量穩步提高,善厚紅辣椒,因其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產品獨具特色,享譽大江南北,年播種面積穩定在5000畝以上,產品不斷更新,新品種辣椒開椒5號,通過試種獲得成功,2001年起開始大面積推廣,2008年面積達1500多畝,畝收益在1200元以上。

以善厚辣椒為原料的產業化龍頭企業善厚調味品廠,發展勢頭強勁,為善厚辣椒種植提供了廣闊的前景。蔬菜繁種歷史悠久,由最初的單一品種發展到擁有20多個系列、50多個品種,年播種面積在1萬畝以上,年產種子2000多噸,產品因其純度高、品質好,遠銷上海、浙江、江西、湖北等全國各地,成為華東地區最大的種子生產基地。

特色旅遊

善厚鎮多山多水,環境優雅,生態良好,利用自身的佛文化、猿人古蹟、水資源豐富三大優勢打造特色旅遊。

佛教文化

善厚鎮地處和縣西北,境內不僅古蹟眾多:漢高祖劉邦、明開國皇帝朱元璋曾在此屯兵、征戰等,而且廟宇林立,佛教文化濃厚。有着"江北小九華"美譽的雞籠山坐落在該鎮,這裡現已闢為國家森林公園。萬緣寺在該鎮西南約3公里的萬元村內,坐北朝南,四合院建築風格,寺內兩棵古樹:一棵桂花樹,有百年樹齡,樹冠龐大;另一棵撓癢樹,樹幹枯萎逢春必綠,遊人扶之,樹身顫抖似怕癢狀,甚是奇特。2011年,萬緣寺被列為鎮佛教文化基地建設重點項目。雙山寺位於鎮西南約5公里的雙山腳下,這裡流傳着美麗的傳說。

猿人遺址

和縣猿人遺址坐落在陶店。1973年冬,當地農民在興修水利時,發現龍潭洞內埋藏着大量的脊椎動物化石。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人類研究所會同省、縣考古工作者聯合考查,於1980年11月4日發掘出一具完整的猿人頭蓋骨。和縣猿人化石的發現,震驚了世界,日本、澳大利亞、美國、丹麥等國專家學者數次前來考查。現在,和縣猿人與北京等地猿人一同被列入歷史教科書。

水渠縱橫

善厚鎮境內水資源豐富,溝河塘壩眾多,尤其是北部渠河縱橫交錯,是天然的垂釣場所。上千畝魚塘,魚類品種繁多,肉質細嫩、肥美,更是垂釣愛好者理想的垂釣中心。每到春秋兩季,周邊城鎮的一些垂釣愛好者蜂擁而至,在此垂釣、休閒、觀光。南部山區的大陳湖、紅山湖、大平灘湖也是不可多得的垂釣之地。雞籠山北麓下的半月湖,更受垂釣者青睞。半月湖三面環山,湖心一島,島上鬱鬱蔥蔥。

善厚鎮將通過自身優勢,打造生態旅遊,讓遊人到此品農家菜,棲農家屋,溫農家活,修身養性,返璞歸真。[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