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啊,黃土高坡眾青松(王茂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啊,黃土高坡眾青松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啊,黃土高坡眾青松》中國當代作家王茂長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啊,黃土高坡眾青松

山東平陰縣腹地的黃土高坡,原屬窮山瘠嶺,交通不便,是過去有名的貧困之地。山多地薄,溝壑遍地,戲稱為平陰縣的黃土高坡。這方高坡,卻人傑地靈,淳樸勤勞、忠黨愛國而著稱於世。1937年日本軍國主義的 鐵蹄蹂躪平陰大地,在中共泰西特委的指導下,產生了以熊善隆為書記的平縣首屆縣委,縣委駐地設在這片「黃土高坡」的王樓,她是平陰縣的革命搖籃,平陰百姓抗戰救亡的燈塔。在黨的發展史冊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一頁。

在縣委的領導下,石板台。大荊山、黃坡、胡坡、大峪、李溝、南茅峪等村率先建立了共產黨人的黨支部或中心小組。面對日寇的燒殺搶掠,平陰人民,怒火大燃,揭竿而起,在山區向敵人打了第一槍。白雲峪戰鬥、黃坡戰鬥、黑山戰鬥、石板台戰鬥,狠狠地痛擊了敵人,大滅了日本帝國主義的囂張氣焰。

一 騎車由孔村鎮向西駛過約200米長的坡路,便到了所謂的黃土高坡。向前望,群山眾嶺間,有一村,這就是胡坡村。村的東南部緊緊靠着一段高高的坡地。黃色的土地,綠色的植被,人忙地不閒。坡面呈趣景,梯田成塊,莊稼飄香,好一派田園風光。村人和睦,有難互幫,忠賢之士自古就有,平陰縣首屆縣委書記熊善隆就誕生在這裡。近代山東英烈簿上就載有瞭眼的中共首屆縣委書記的熊善隆同志,他又名劉荊州。18歲(1929年冬),考入平陰縣雲門高小,1930年底,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山東聊城省立第二中學。

1934年夏,熊善隆考入曲阜山東省第二師範學校。畢業後,在牛角店任教。"九一八"事變後,積極參加抗日救亡宣傳活動。

村子東北不遠處,便是海拔285米多的大荊山,山腳下的村子,與山同名,距胡坡五里。村子西臨玉帶河,有山鄰水的大荊山村,人煙興旺,村風樸厚,愛民忠國者大有人在。中央組織部名單表上,就有大荊山籍的遼寧阜新市委書記肖光,他是地地道道的大荊山人。自幼家長起名為田潤吾,又名田永昌。1925年,農家子弟田潤吾小時就聰慧伶俐過人,大人們很喜愛,儘管家庭貧寒,還是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剛滿十歲,父親田西文就叫他到本村的私塾先生付秉震秀才家讀書,因學習刻苦、成績優異,沒幾年,就升入夏溝高小讀書,不管颳風下雨,帶着糧飯,上學回家一天來回就是四十多里,一晃又是幾個春秋。1934年,19歲的農民家庭的子弟田潤吾在夏溝高級小學出色地完成了學業,以優異的成績被平陰縣師範學校錄取。三年在校學習,完成了應知應學應會的全部國民教育課程,學了不少古往今來愛國愛民的先進人物的事跡。

從胡坡沿小路西南行,橫跨南北走向的的玉帶河,上岸不用走遠,便是後大峪村,兩村路段也約五里之距。村子生於峽谷,南北是山。村民劉姓居多,人廉氣正,見義勇為者,助人為樂者,古之有之,口碑族譜世代可見,中央文獻史上就有後大峪的一員。他,名為魯平,原名劉志東。生前為貴州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副秘書長、省副級領導。小時候,儘管生活貧困,父母還是緊緊腰帶,省吃儉用,送志東、志安弟兄倆去私塾先生那裡求學。抗日戰爭爆發,學校關閉,一九三八年初,劉志東就與不少進步學友,冒着生命危險,投入反帝反封的革命行列。與熊善隆、田潤吾、馬警吾等信仰相同、信仰相同的同代人結為戰友。

在大荊山,沿玉帶河岸順流而行,約五里,便是南石峽村,是平陰縣縣首屆縣委組織部長馬警吾出生的地方,原名馬學春。濟南正誼中學畢業後,回鄉後先後於大荊山、高套、蔣溝小學任教員

長遠年裡,就以山·坡·峪·峽地標命名的四村,兩兩各距一箭之遙。1911年,辛亥革命一聲炮響,熊善隆在胡坡出生問世。相隔五年的1916年,肥城、東平、平陰三縣農民,群起反對政府清丈及加捐加稅,這年,馬警吾卻在南石峽自家的房宅呱呱誕生。相隔三年,舉世聞名的五四運動興起的1919年,田潤吾、劉志東幾乎同日在自己祖輩的房宅里微笑出生。抗戰打響,濟南淪陷,平陰危機,四人幾乎同樣的家境,同樣的學識,同樣的追求,同樣的愛國情懷與信仰,讓他們從各自的教師崗位幸運地走在一起。1938年秋,熊善隆由萬里、袁振二人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0月,劉志東由萬里、熊善隆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2月,田潤吾由黨的領導幹部牛和軒,何千里介紹入黨;同月,馬警吾也在萬里、袁振二人介紹下入黨。為抗日救亡,國家復興,在距後大峪村六里不到的王樓村租借了處民宅,同在一個鍋里吃飯,同間屋裡睡覺,同盞菜油燈下學習,研討平陰救亡圖存大事,發展黨的抗日組織。次年初,全縣黨員就發展到100餘人。在各基層組織發展壯大的基礎上,2月1日,經中共泰安特委批准,在李溝鄉的王樓村召開黨的大會,選舉產生了熊善隆任書記,馬警吾為組織部長,田潤吾任縣宣傳部長,劉志東等成員組成的首屆平陰縣委領導班子。王樓被群山懷抱,難攻易守,是縣委領導班子領導抗日救國,發展黨的基層組織的最佳之地。王樓村便歷史地地成了平陰首屆縣委的辦公地。縣委辦公處,他們在幾間黑屋子,土台子,辦公、學習、研究、討論本縣的發動民眾、抗日救亡,就感到心滿意足,謝天謝地。

二 1939年4月,泰西黨委派抗日骨幹吳鴻漸來平陰縣委任副書記,加強了黨的領導力量,更鼓舞了平陰人民的抗日鬥志。

本月,首屆縣委根據泰西地委的指示,在大峪村召開會議,建立了抗日動員委員會(簡稱「動委會」),熊善隆任主任。以後,縣委即以動委會的名義出現,搞募捐,動員各階層群眾團體,團結抗日。熊善隆和縣委幾位同志分工負責,跋山涉水奔波在黃河南北及平阿山區,深入群眾,發展黨員,建立黨組織和抗日群眾團體。至1939年春末夏初,全縣發展黨員120餘人,建立基層黨支部37個,並先後在全縣6個區建立了區委。劉志東任三區區委委員。各區的農協會、青救會、婦救會、兒童團等群眾組織如雨後春筍相繼成立。同年10月,正式建立平陰縣第一屆抗日民主政府,選舉熊善隆為縣長。此後,縣政府在羅圈崖南溝召開慶祝大會。熊善隆理直氣壯地說:新成立的縣政府是抗日民主政府,是人民的政府,與舊政府不同,它是人民選舉產生,又是為人民服務的。他號召全縣人民堅決抗戰,長期抗戰,不當亡國奴,反對投降,積極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他希望群眾支援人民子弟兵——八路軍,擁護抗日民主政府。講話,贏得了群眾熱烈、雷動的鼓掌。熊縣長根據上級關於「創立在黨領導下的可靠的基幹游擊隊」的指示精神,與八路軍山東縱隊六支隊民運科科長張伯源緊密配合,在大寨村成立了六、七十人的平陰基幹大隊。各區雨後春筍般地建立起武裝隊、立自衛隊,或游擊小組,配合八路軍打擊日偽勢力。他以石匠身份做掩護,馬不停蹄地到黃河北邵莊一帶,依靠抗日積極分子邵清剛,發展抗日基幹游擊隊30餘人。至1939年5月,平陰山區的抗日武裝已發展到500餘人。

24歲的吳鴻漸任副書記後,為抗戰,成為拚命三郎。每天徒步翻山越嶺,走鄉串戶,發動群眾,擴建組織,與破壞抗日統一戰線敵偽頑強鬥爭。一次帶領工作團員,在石板台村在為抗日東進支隊募捐時,遭偽縣長爪牙扣押,吳鴻漸義正嚴詞,據理力爭,迫使將被扣人員釋放。

1939年6月8日,縣委在王樓召開抗日積極分子大會,傳達貫徹中央的六屆六中會議精神,被敵探發現,帶來200名日偽軍,把王樓包圍。吳鴻漸開槍射擊的同時,命令與會人員突圍,同志們突圍成功,他卻與村長被捕就義。

馬警吾任縣委組織部長後,更是積極工作,發展黨員,開展對敵人的活動。打擊敵人進入紅色山區搶糧、抓壯丁的惡行。1941年10月5日,正當馬警吾在毛鋪村的群眾家中發動村民對敵鬥爭講演時,消息透漏。敵人數千人,將村子包圍,馬警吾壯烈犧牲。

敵人為撲滅平陰抗日根據地的熊熊烈火,推行「強化治安」,實施「治安肅正」、「囚籠政策」、「保甲制度」。熊善隆帶領縣委縣府與縣大隊人員,晝休夜出地深入抗日聯絡站點,作抗日工作,處決漢奸、偽鄉村長。1942年10月7日,熊善隆帶領區長朱大全等6同志,把罪惡累累的偽鄉長盧緒漢處決後,夜宿錢官莊,被偽軍和日本特務包圍,寡不敵眾,飲彈殉國。

抗戰期間,平陰縣首屆縣委縣府領導班子的各成員,不畏艱難險阻,到群山的褶皺村戶,婆口苦心地做家長與青年人抗戰救國的動員工作。那時,平陰縣黃土高坡山區的年輕人,幾乎都參加了抗日救亡運動。對敵展開了近十次的英勇戰鬥。筆者據資料統計,八十多年前的的李溝鄉,21個自然村的總人口不到6000人,16歲至35歲的青壯年不過2000人,卻在1937年至1944年間,參加抗日救亡、加入八路軍隊伍,或投入抗日游擊隊的年輕人,就占青年人總數的百分之八十以上。為革命獻出年輕生命,在冊的犧牲烈士就達29人,平均70個青壯年人中就有1人獻出年輕的生命,熊善隆、吳鴻漸、馬警吾、邱仁甫、王新軒、劉立訓、謝立銀、劉傳勝、薛鳳友、劉紹東、王立貴,熊寶河、孫明臣、劉連成、趙慶春(喜)、趙慶錄、劉傳剛、回慶福、馬興文、馬興存、鄭信禹、趙延生、趙尚福、孫吉水、蘇本榮、付朝孟、晁春常、史立祿、王善澤、邱佐成、劉傳剛等人,還有眾多的無名烈士,永遠活在山區人民的心中。這些鮮活的生命,有的不過二十歲,有的尚未結婚,就被罪惡的子彈、刺刀化作一棵棵的青松。

一場場的激戰,鬼子化為煙霧;

熱血一次次地染紅大地,迎來萬杆紅旗漫捲西風。

八十多年過去了,每逢「七一」前後,人們仍初心不移地懷着虔誠,帶着敬意,徒步、騎車、或開着自駕車到山區王樓,瞻仰首屆縣委駐地,緬懷英雄。站在王樓高地,目視眾山墨綠茁壯的松柏,感慨滿腹。[1]

作者簡介

王茂長,(王兵),濟南人,共黨員,中國林學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