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商丘縣 |
商丘縣位於河南省東部,豫、魯、蘇、皖四省結合處,面積913平方千米,人口754481(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居民絕大多數為漢族,另有回、滿、苗、黎、壯、彝、白、瑤、朝鮮等32個少數民族。
基本內容
中文名稱:商丘縣
所屬地區:河南省
面 積:2500平方千米
方 言:商丘話
行政區類別:縣(1997年以前)
地理位置:河南省東部
人 口:84萬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
概況
拼音:Shangqiu Xian。
商丘縣位於河南省東部,豫、魯、蘇、皖四省結合處,面積913平方千米,人口754481(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居民絕大多數為漢族,另有回、滿、苗、黎、壯、彝、白、瑤、朝鮮等32個少數民族。
商丘縣有5000年文明史,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古代東方「商」民族由此興起,是商人、商業、商品的發源地,也是燧人氏人工取火的發明地,全國十運會華夏文明之火就在商丘採集,2008北京奧運火炬也將在商丘舉行傳遞活動。這裡還是世界文化名人孔子的祖籍、莊子的故里、花木蘭的故鄉,有眾多的文物古蹟和旅遊景點。商朝湯武王的宰相伊尹(輔佐湯武王滅了夏桀,建立了商王朝)死後葬於商丘。中國古典名劇 《桃花扇》主人公、明末四大才子之一侯方域是商丘人,在商丘古城內保存有其故居--壯悔堂。商丘古城是全國保存較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1986年被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商丘區位優越,交通便利。地處中西部地區與東南沿海地區的結合部,是重要的物資集散地和商貿中心,是河南省距出海口最近的省轄市,距連雲港港口300公里,距青島港500公里,距上海港700公里。隴海鐵路與京九鐵路、105國道與310國道、連霍高速和濟廣高速在此交會,形成了承東連西、通南貫北的綜合交通網絡。商丘縣將成為集公路、內河航運為一體的綜合交通樞紐城市。
商丘市場廣闊,商貿繁榮。周邊地區人口密集,具有廣闊的市場優勢。
歷史沿革
商丘傳為上古帝王之都,約在公元前24世紀,帝顓頊曾建都於商丘。據《晉書?地里上》記載:「顓頊始自窮桑(今曲阜北),而徙邑商丘」。黃帝的曾孫姬?初居高辛(今睢陽區高辛集),後代顓頊為天子,都亳,亳的地望在商丘(一說在偃師)。帝嚳子契佐禹治水有功封於商,為商族人的始祖。約公元前16世紀,契的13世孫成湯,滅夏稱商,初都南亳(今商丘南)。約公元前11世紀,周成王三年,周公平定武庚叛亂後,成王封殷商後裔微子啟於商丘,稱宋國。周赫王二十九年(前286)齊、楚、魏滅宋而三分宋地,商丘屬魏。
秦時,本地分屬碭郡與陳郡。西漢高祖五年(前202)改為梁國,屬豫州。三國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將梁國改為梁郡。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後秦時仍為梁郡。南朝宋、齊為南梁郡,屬南徐州。北魏為梁郡,屬南兗州。隋開皇初梁郡廢,十六年(596)置宋州,大業三年(607)復置梁郡。唐武德四年(621)又改為宋州,天寶元年(742)置睢陽郡,屬河南道,乾元元年(758)復為宋州。五代梁三年(909)升為宣武軍,五代唐莊宗同光元年(923)改為歸德軍,五代周時仍為宣武軍。北宋初復置宋州,景德三年(1006)升宋州為應天府,屬京東西路(應天府始為京東東路路治,後為京東西路路治),大中祥符七年(1014)詔升為南京。金太宗天會八年(1130)更名為歸德府,屬南京路。元為歸德府,屬河南布政使司。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降府為州,屬開封府。嘉靖二十四年(1545)昇州為府。清沿明制,仍為歸德府,屬河南省。
民國2年(1913)裁歸德府,所屬各縣劃歸豫東道。1914年改豫東道為開封道。1932年為第二行政督察區,直到1948年。
自然地理
屬暖溫帶季風氣候,主要特點是春季溫暖大風多,夏季炎熱雨集中,秋季涼爽日照長,冬季寒冷少雨雪,年平均氣溫在13.9℃~14.3℃之間,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204.4~2427.6小時,無霜期平均為207~214天。[1]
參考文獻
- ↑ 商丘的八個縣是哪幾個業百科網,2021-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