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唐詩里的那些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唐詩里的那些茶
圖片來自搜狐網

唐詩里的那些茶,唐代的茶尚局限在隱遁或閒適的領域。況且在其他的主題上(美人、塞外等)茶都沒出現。即使作為官僚飲茶,也只是在自家的書齋里或在送別的宴席上,在靜寂的場面下進行。應該說這是唐代茶文化的一大特徵。

原文

(1)《洛陽伽藍記》卷二有陳慶之誣衊吳人之詞「菰稗為飯,茗飲作漿」;卷三在魏王侯間有以「酪奴」、「水厄」等隱語輕視茶的話。「自是朝貴宴會,雖設茗飲,皆恥不復食,惟江表殘民遠來降者好之。」  

(2)《宋高僧傳》卷八《唐兗州東嶽降魔藏師傳》云:「釋藏師,姓王氏,趙邵人也。父為亳州掾。稚齒尋師居然慕法,而性好獨處。譙多厲鬼,持魅於人,藏七歲支影閒房,孤形迥野,嘗無少畏。至年長彌見挺拔,故號降魔藏歟!……九州靈跡罕不登。後往遇北州鼎盛,便誓依棲……尋入泰山,數年學者臻萃,供億克周,為金輿谷郎公行化之亞也。」或許他是在遊歷各地過程中掌握的烹茶技術,或在泰山以指導者身分許可、提倡飲茶而產生了特殊影響吧。  

(3)《茶經》的煎茶法當時一定是最精練的方法,並且具有類似「茶道」的形式(可以看在《封氏聞見記》中陸羽和伯熊在高官前煎茶的一段話)。陸羽煎茶的水平當然不一定完善,我想將茶碾成粉,用鍋煮供飲用的形式稱為煎茶,與此相對,則是將茶末投入沸水中的飲用方法,稱為點茶,在唐代不常使用。下一章例舉的唐詩中的茶大概就是近於陸羽的煎茶法。不過《封氏聞見記》記載在首都茶店賣的煎茶具體情形怎樣嚴格說不大清楚。  

(4)《陸文學自傳》(《全唐文》卷四三三)云:「始三歲,煢露,育乎大師積公之禪院,九歲屬學文,積公示以佛書出世之業。」被認為是在做寺院雜務時掌握的茶藝。在《自傳》中,陸羽以文人自任,對茶並不特別看重。  

(5)《清異錄》為宋代書,所記為唐末五代之事。「生成盞」為「饌茶而幻出物象於湯麵,茶匠通神之藝也。沙門福全生於金鄉,長於茶海,能注湯幻茶。」這就是點茶,可知唐末的點茶也從佛門開始興盛的。同書的「茶百戲」、「漏影春」飲茶法基本是點茶,流行於唐末。不過這和佛教沒什麼關係。  

(6)《清異錄》「吳僧文了善烹茶,游荊南,高保勉伯子季興延置紫雲庵,日試其藝,保勉父子呼為湯神。」  

(7)唐百丈懷海作的《清規》已不傳,北宋長蘆宗賾制定的《禪苑清規》為最早的清規。(現存南宋盧翔刻的《重刻補註禪院清規》),包括元代作的《敕修百丈清規,》要從中了知唐代的內容不易。在這些清規中,將茶稱為「煎點」為特徵,不知是否正確。不過為了供給僧堂中眾多的人飲茶,將水煮沸而注入茶中,或許稱為「煎點」吧。  

(8)在《入唐求法巡禮記》中列舉了細茶、蒙頂茶、團茶等茶名。關於飲茶方法僅有「啜茶」。  

(9)《爾雅》釋木「檟,苦荼。」郭璞注「可煮作羹飲」。《述異記》關於茶有「煎服,令人不眠,能誦無忘。」記載其有藥效的文獻很多。  

(10)《太平御覽》卷八六七引《晉中興書》:吳興太守陸納招待謝安時「納所設唯茶果而已」。  

(11)《茶經》七之事引傅咸《司隸教》說「聞南方有蜀嫗作茶粥賣」;《食療本草》「煮取汁,用煮粥良。」  

(12)《聞崔十二侍御灌口夜宿報恩寺》:「然燈松林靜,煮茗柴門香」;《群齋平望江山》:「庭樹純裁橘,園畦半種茶」。  

(13)《送陸士倫宰義興》:「淺流通野寺,綠茗蓋有春山」;《奉和杜相同長興新宅即事呈元相公》「當山不掩戶,映日自傾茶」;《秋曉招隱寺東峰茶宴送內弟閻伯均歸江州》:「幸有香茶留稚子,不堪秋草送王孫。」  

(14)《寄贊上人》:「柴荊具茶茗,逕路通林丘。」《巳上人茅齋》:「枕簟入林僻,茶瓜留客遲。」又《重過何氏五首》:「落日平台上,春風啜茗時。」《迥櫂》:「強飯專添滑,端居茗續煎。」  

(15)《陸文學自傳》「洎至德初,秦人過江,余亦過江,與吳興釋皎然為緇素忘年之交」。皎然比陸羽年長許多。可以看皎然的傳《宋高僧傳》卷二九。  

(16)《封氏聞見記》:陸羽在御史大夫李季鄉之前表演煎茶,僅給予三十文錢,因感到悔辱而著《毀茶論》。  

(17)《六羨歌》「不羨黃金疊,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不羨暮登台,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唐國史補》記載這是陸羽悲悼智積禪師之死而作的望鄉歌。  (18)《茶經》五之煮將「湯之華」的厚薄度分為沫、餑、花。從此在唐代煎茶中,華成為最顯著的外在特徵。  

(19)《茶經》七之事:「陶弘景雜錄,苦茶輕身換骨,昔丹丘子黃山君服之。」  

(20)在《全唐詩》中「拍」作「怕」。在《茶經》三之造中有「拍之」,乃是將茶葉搗爛裝入模子中成為塊狀體,故正之為「拍」。  

(21)在歐陽修的《歸田錄》說:小團茶二十個一斤,一個值黃金二兩。  

(22)盧仝在《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天子曾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至尊之餘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在唐代,高官給下屬賜茶已成風氣。不過在詩的領域這種情況尚未出現。  

(23)《酬柏侍御聞與韋處士同游靈台寺見寄》:「各自具所需,竹籠盛茶甌」,當屬《茶經》所說的「都籃」之類。在《飯僧》中有「願師常伴食,消氣有薑茶」。在《茶經》六之飲中,有將蔥姜放入茶中合煮的記載,詩中例子不多。反過來說,一般應是什麼也不加的。《原上新居十三首》有「鎖茶藤篋密,曝藥竹床新」;《寄汴州令狐相公》有「水門向晚茶商鬧,橋市通宵酒客行。」[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