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簡稱《梧桐雨》)是元代文學家白樸創作的雜劇。

該劇講述唐明皇寵幸楊貴妃,醉生夢死,不理朝政。在長生殿乞巧盟誓,又在沉香亭觀賞《霓裳羽衣舞》。忽報安祿山叛亂,明皇、楊妃倉皇出逃。至馬嵬驛,軍士譁變,逼明皇賜楊妃縊死。亂後,明皇退為太上皇,日日哭祭楊妃畫像。一夕夢與楊妃團聚,被夜雨驚醒。雨打梧桐,更添明皇鬱悶。

該劇被譽為元雜劇四大悲劇之一,其巧妙的情節設計,讓戲劇衝突跌宕起伏;美妙的文辭,也使之具有很強的抒情性和韻味,成為元代歷史劇的佼佼者。

內容簡介

全劇四折外加一個楔子。由楔子開場,幽州節度使張守璉,派裨將安祿山征討奚契丹,祿山喪師失機,論罪當斬,但又愛惜他是驍勇好將才,便送他入京請唐明皇決斷。丞相張九齡雖然力勸明皇誅斬安祿山,明皇不聽,又把他給楊貴妃做義子。此時安祿山已暗下伺機作亂的野心。

第一折:唐明皇和楊貴妃在長生殿慶賞七夕,他賜貴妃七寶金釵和百花鈿盒以表深情。深夜裡,二人閒步瑤階,共賞秋涼月景,因感於牛女情長,而對天盟誓--"願世世永為夫婦"。

第二折:明皇和貴妃在沉香亭下設宴,四川道專使進貢給貴妃的荔枝正好送到,乘酒興,貴妃在翠盤上演"霓裳羽衣舞"。正酒酣興濃之際,左丞相李林甫人報安祿山叛軍已近長安,力勸明皇幸蜀避兵,以觀後變。

第三折:明皇帶着貴妃、楊國忠、高力士,和太子,在郭子儀、李光弼扈從下離京西行,半途因鄉里父老之請,太子帶郭、李二將,統領三千人馬回京,主理中原殺賊等國事。但軍兵行到馬嵬驛(陝西省興平縣西),兵士忽然掣劍嗔忿,不肯前行,右龍武將軍陳玄禮報告軍兵要"清除君側奸邪"的意願,明皇無奈,便任由兵士殺了楊國忠;但眾軍依然喧譁不進,陳玄禮又為兵士請求處死貴妃,以安軍心。明皇憤懣無奈,欲救無從,只得讓高力士引貴妃到佛堂中縊死,軍兵又率馬踐踏了屍首。明皇撿了貴妃的一條汗巾,哭着上馬前行。

第四折:安史亂平,明皇回京,傳位肅宗,退居西宮養老,日夕苦念貴妃,因此叫畫工畫了貴妃的遺容,以相對哭奠,依然心情抑鬱,白髮日多人越瘦。這天,越看畫像越傷感,步出沉香亭畔遣悶,卻是"見芙蓉懷媚臉,遇楊柳憶纖腰",昔日同歡今冷落,更平添懊恨無聊。回到寢宮,昏燈長夜助人愁,秋蟲、玉馬爭喧,鬧得他焦燥難熬,苦悶地和衣癱倒床上。忽然貴妃入來請他到長生殿赴宴,這夢境卻被窗外雨打梧桐樹的聲音所驚覺。這一夜,他便對着梧桐、聽着雨聲、想着貴妃,在新秋的涼夜中,追思往事,悲傷目前,獨自垂淚到天明。

創作背景

唐明皇與楊貴妃之事,新、舊《唐書》均有記載。唐代及唐以後的詩詞、野史、筆記、小說以及曲作亦多所述,如唐代白居易的《長恨歌》、陳鴻的《長恨歌傳》、李德裕的《明皇十七事》、鄭處誨的《明皇雜錄》等;五代時王仁裕的《開元天寶遺事》;宋金時樂史的筆記小說《楊太真外傳》,皇都風月主人編的《綠窗新話·楊貴妃私安祿山》、《明皇愛花奴羯鼓》、《楊貴妃舞霓裳曲》等"說話",戲文《馬踐楊妃》,金院本《洗兒會》、《擊梧桐》等。所有這些,都為白樸創作《梧桐雨》雜劇提供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基礎。《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劇名來於白居易《長恨歌》"秋雨梧桐葉落時"的詩句。

白樸生逢金元交替之時,與母親在戰亂紛爭中走失,可以說是飽經離亂之苦。他從自身經歷出發,依據自己對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的獨到理解,創作出雜劇《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人物介紹

唐玄宗(正末):即李隆基,又稱唐明皇。公元712-756年在位。一代中興之主,開創了"開元盛世"。晚年沉湎於女色,專寵楊貴妃,導致"安史之亂"。

楊貴妃(旦):本名楊玉環,初為玄宗之子壽王妃,玄宗愛上她後,先讓她當女道士,隨即取入宮中,冊封貴妃,受到玄宗專寵,"姊妹弟兄皆列土"。"安史之亂"起,在赴蜀避難途中,被逼無奈,自縊身亡。

安祿山(淨):初為失機邊將,後被升為漁陽節度使。發動"安史之亂",使整個社會遭受巨大損失。後為下級刺殺身亡。

楊國忠:楊貴妃之兄,專權誤國,在馬嵬坡被憤怒的士卒殺死。

陳玄禮(外):右龍武將軍,"安史之亂"發生後,統領禁軍護駕西行。是誅殺楊國忠、楊貴妃兄妹的組織者。

張九齡(外):丞相。曾勸唐玄宗不要留安祿山,不被採納。

張守硅(沖末):幽州節度使,初為安祿山上級。

高力士:唐玄宗的宦官。

作品鑑賞

《梧桐雨》通過描寫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揭示出唐王朝盛極而衰的歷史教訓,其中也滲透了劇作家白樸在金元更易之間的亂離身世之感和山川滿目之恨。

在劇中,白樸雖然也花費筆墨描寫楊貴妃與唐明皇纏綿悱側的愛情,但更多則是借這齣悲劇揭示人生變幻無常的深意。

《梧桐雨》寫的是一出愛情悲劇,然而又不僅僅只是一出愛情悲劇,在白樸筆下李、楊二人既是這一悲劇的受害者,同時又是這一悲劇的製造者。這正是該劇不同於一般愛情戲的地方,李,楊愛情的悲劇性結局是由二人所處的地位所決定的。作為一個封建社會的最高統治者,唐明皇可以為所欲為,赦免安祿山已透露出他的顢頇昏憒,而與楊貴妃整日沉溺於歌舞之中,置社稷黎民於不顧,縱情聲色,更為這一愛情悲劇埋下導火線,叛亂的發生也就在所難免了。

劇本就是這樣把李。楊之間的愛情置於廣闊的政治歷史背景之下來表現的。叛亂之前,二人墜入異乎尋常的溫柔之鄉,卿卿我我,山盟海誓,真乃帝王家所罕有。然而兵變一至,生死關口,七夕蜜誓立即煙消雲散,楊貴妃首先為這一愛情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即便是苟且保全了性命的唐明皇同樣也要為此付出代價,那便是平叛後失去了帝位的他,不得不獨自品嘗咀嚼難以忍耐的孤寂與悔恨。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是更大的代價,因為它無法逃避。無可解脫而又無時無處不在。這種對心靈的折磨其實已不僅限於對愛妃之死的追悔,往昔的愛情只不過是他過去美好的帝王生活的一部分,作為一種象徵,楊貴妃與他的地位。權力。尊嚴等密切相關。因此,對楊貴妃的追悼同時也就意味着對已逝去的那曾屬於自己的一切的懷戀,愛情與政治便這樣拴到了一塊。

後世影響

正是在《梧桐雨》所取得的創作成就影響下,明清戲曲界出現了一股李、楊愛情創作熱。在明代,有王湘、徐復柞、無名氏的《梧桐雨》同名雜劇,汪道昆的《唐明皇七夕長生殿》雜劇,葉憲祖的《鴛鴦寺冥勘陳玄禮》雜劇,吾邱瑞、單本的《合釵記》同名傳奇,戴應鰲的《鈿合記》傳奇,吳世美的《驚鴻記》傳奇等。而屠隆的《彩毫記》與戴子晉的《青蓮記》,主寫李白,也插入了李、楊事。在清代,雜劇傳奇則有鈕格的《磨塵鑒》、孫郁的《天寶曲史》、洪升的《長生殿》、唐英的《長生殿補》、許逸的《蓬壺院》等。

《梧桐雨》有日、英、法、俄等文字譯介到國外。

作者簡介

白樸(1226--1306後),字太素,一字仁甫,號蘭谷。租籍陝州(今山西河曲縣),生於汴粱(今河南開封)。金天興元年(1232),蒙古軍圍攻汴粱,父白華隨金哀宗出奔。城破,母死於難,白樸姐弟被元好問攜之歸真定(今河北正定),並受其教養。漂泊南北。晚居金陵,放浪形骸,寄情詞曲。詞有《天籟集》。以雜劇著稱,悲喜劇皆擅長,為元曲四大家之一。所作有十六種,今存《梧桐雨》和《牆頭馬上》[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