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唐堯文化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唐堯文化園位於唐縣縣域東部高昌鎮境內,主要包括慶都山、峪山高昌水庫所在區域,其南北長3.15公里,東西寬3.27公里,面積6.57平方公里。園區地處唐縣、望都、順平三縣交界處,西南距唐縣縣城僅7公里,區位條件優越。[1]

園區簡介

唐堯文化園坐落在唐縣城東北5公里處的高昌鎮慶都山上,是一個「靠山不進山,近城不進城,山水風光好,人文景觀多」的好去處。

唐縣,是中華民族始祖之一唐堯的祖籍,是唐堯文化的發祥地。為紀念唐堯,建縣名「唐縣」,改河名為「唐河」,取山名為「堯山」,修堯廟、挖堯井多處。至今,「古唐侯國碑」、「唐帝碑」仍豎立在縣城。慶都山,是一座三面高山環繞,東臨大平原的凸出高地,唐堯的童年隨母慶都在這裡度過。山上古柏蒼翠,堯泉常年流水,「供奉帝譽皇后慶都之靈位」的唐朝靈源寺殿基還在,「大唐天后供養」的巨型佛經碑猶存。山下有萬畝果園,千畝山林,三百畝湖水。

唐縣人民政府於2000年3月2日決定,依託名人名山在慶都山修建「唐堯文化園」。唐堯文化園的主體部分設在山頂東半部,約20萬平方米,所有景點突出表現堯文化、龍文化、石文化和唐縣歷史悠久、人傑地靈的先進文化。建陸澤湖、堯母洞、堯母祠,表現唐堯在唐縣出生、成長;建堯像、堯都、「唐侯國」,表現唐堯在古唐國受封侯、合萬國、治堯天、踐帝位、建帝都的偉業;建觀象台,圖騰柱,制陶、製衣、制酒作坊,洞穴賓館,陶屋和茅草房,表現唐堯時期的文化特色;建碑林、群雕、認祖堂,以融合古今,增強遊人的愛鄉愛國情感。[2]

氣候條件

園區地處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區,一年四季分明。春季乾旱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寒冷少雪。年平均氣溫12.1℃,1月份最冷,平均氣溫-4.3℃,7月份最熱,平均氣溫26.2℃,多年平均降水量573.8毫米,多集中於7-8月份,占年降水量的69%。故區內天然降水年變幅較大,汛期雨量豐沛,而其它季節則雨量較小。

歷史沿革

唐堯文化園是中國上古五帝之一的堯少年時代生活和成長的地方。史載,區內的慶都山為堯母慶都生活的地方,山地因此而得名。堯出生在園區北部唐縣與順平縣交界的伊祁山,堯童年隨母親慶都氏生活在慶都山一帶。15歲時被封為唐侯,封地為包括本園區在內的廣大區域。堯在青少年時代即顯露出其高尚的品德和非凡的治國理政才能,他在唐地與百姓同甘共苦,發展農業,妥善處理各類政務,把唐地治理得井井有條,不僅受到百姓的擁戴,而且得到不少部族首領的讚許。

帝摯九年,堯即帝位,國號陶唐,初都唐縣平陽。後因遭洪水,遷都至臨汾平陽,至今仍沿用唐縣「平陽」帝都名。唐堯即位後順應人類文明發展,為政勤慎儉樸,定曆法,施德政,抗天災,建國制,選賢能,政績卓著,為世人稱頌。同時,園區所在區域還是西控太行、東扼華北平原的要衝,歷代為兵家所關注,縣誌上即有「高祖(劉邦)拔楚於唐」的記載,指的就是楚漢相爭,決戰於峪山的戰鬥,峪山上的霸王寨、沛公寨遺址仍留有殘垣斷壁,半山腰上亦殘存有霸王環、霸王橋、霸王石像及高祖廟遺址等。中華民國16年(公元1927年),晉奉軍閥亦大戰於峪山三天三夜。

另外,北高昌村歷史悠久,古代因地處孤山腳下,得名孤邑。相傳該地曾為堯母慶都所居,又名慶都邑。西漢初置望都縣,這裡是望都縣治所。位於村西北的濁鹿山一帶曾出土仰韶文化時期的石器、陶器及大量漢代墓葬,相傳這裡還是堯帝西遷建都平陽(今山西省臨汾西)的出發地。

自然資源

園區土壤以碳酸鹽褐土和褐土性土為主,少量潮褐土。其中碳酸鹽褐土主要分布在西部丘陵台地區的基岩被麓或平緩地帶,多為粗骨性土;褐土性土主要分布的丘間谷地的沖洪積物上或山前平原地區,以壤質土為主;而潮褐土僅在低洼地帶少量分布。

區內植被類型屬華北植物區系,是原始森林破壞後形成的次生群落,以草山草坡類型為主。其中西部丘陵台地區的丘陵陽坡以旱生的酸棗、荊條、火炬等灌木和藜科、菊科及禾本科的黃背草、白茅、狗尾草等為主,植被覆蓋度不足30%,尤其是陡坡區基岩裸露;丘陵陰坡則植被稍好,有楊、香花槐、油松、側柏、山杏、合歡等喬木林,林下有荊條、胡枝子、繡線菊等灌草類,植被蓋度超過35%,而且間谷地被第四紀鬆散堆積物覆蓋的地區則森林成片,林中喬木高大,樹種以楊、柳、槐、榆為主,林間還有蘋果、杏、桃、棗、柿等果園分布。東部平原區則為農田,以小麥、玉米等大田作物為主,在村莊及河谷沿岸有楊、柳、槐、榆及蘋果、梨、杏、桃、柿等果樹分布,田間地埂及塘邊濕地有馬唐、狗尾草、虎尾草苦蕒菜車前子打碗花、大薊、飛薕及蘆葦、莎草、酸模、蓼等雜草。

區內野生動物有野雞、石雞、寒號鳥、烏鴉、喜鵲、鷹、麻雀、燕子等鳥類及野兔、田鼠、黃鼠狼、松鼠、刺蝟、蝙蝠等。水庫中有黿魚、鯉魚、魴魚、鯰魚、鯽魚、白鰱、花鰱、草魚、泥鰍、蝦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