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唐寅《警世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唐寅《警世詩》
圖片來自搜狐網

唐寅《警世詩》,人活在世上,如果處處都與人相比,你就會永遠生活於痛苦之中。因為,在我們周圍,比我們更有能力的人多如牛毛,一旦你有了爭強好勝之心,你便會想盡一切辦法超越別人。而實際上你的能力又很有限,雖經努力你仍居人後,這時你會感覺到過得很痛苦。與其這樣倒不如放人一馬過得自在。一旦你沒有了爭強好勝之心,你會發現,其實你過得很輕鬆

原文

  唐寅(1470一1523),字伯虎,號六如居士。蘇州吳縣人,明代著名畫家、文學家,擅長畫山水,並人物花鳥。兼善書法,能詩文。與沈周、文徵明、仇英合稱明四家。唐寅不僅是一位詩畫兼長的才子,而且還是一位佛教信徒。其六如居士之名即取自《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之語。唐寅一生蔑視權貴,不拘小節。他常常與高僧往來,而且還經常借詩文來弘揚佛法,教化大眾。他的《警世詩》便是一篇闡釋佛理、化世導俗的佳作。

《警世詩》全詩如下:   措身物外謝時名,着眼閒中看世情。

  人算不如天算巧,機心爭似道心平。

  過來昨日疑前世,睡起今朝覺再生。

  說與明人應曉得,與愚人說也分明。

  世事如舟掛短篷,或移西岸或移東。

  幾回缺月還缺月,數陣南風又北風。

  歲久人無千日好,春深花有幾時紅。

\

  是非入耳君須忍,半作痴呆半作聾。

  但凡行事要知機,斟酌高低莫亂為!

  烏江項羽今何在?赤壁周瑜業更誰?

  贏得我時何足幸,且饒他去不為虧。

  世事與人爭不盡,還他一忍是便宜。

  舉世不忘渾不了,寄身誰識等浮漚。

  謀生盡作千年計,公道還當一死休。

  西下夕陽難把手,東流逝水絕回頭。

  世人不解蒼天意,空使身心夜半愁。

  唐寅的這首《警世詩》是一首長篇七言古詩,共十六句。詩歌的思想涵蓋了為人處世的方方面面,含有豐富的人生哲理。

現分別對這首詩歌的思想評述如下:   第一,世事無常,順其自然。   時序流轉,世事變遷,是大自然不可逆轉的規律。人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會隨着時間的流逝而消失。人世有代謝,往來成古今,世事的變化是永無止息的。古往今來有許多的文人騷客對世事的無常發出了無奈的感嘆。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孔子曾面對着奔流不止的河水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意思是說,世事的變遷就像晝夜流淌不止的河水一樣永不停息。

  對於世事的無常,詩人感受很深。他認為,面對無常的世事,不應該多動心機,過分謀劃不切實際的未來,而應當常懷平常之心,順其自然。只有這樣才會過得安然自得。詩人在詩中開宗明義地指出:措身物外謝時名,着眼閒中看世情,人算不如天算巧,機心爭似道心平。過來昨日疑前世,睡起今朝覺再生,說與明人應曉得,與愚人說也分明。詩人認為,世事自有公論,用不着費盡心機,投機鑽營。很多時候,世事並不像自己所想象的那樣如意,與其過來昨日疑前世,睡起今朝覺再生,倒不如順其自然來得好。因為,很多時候,一個人是無法改變無常變化的。

  為了說明世事無常的道理,唐寅在詩中以各種比喻來說明無常之理:世事如舟掛短篷,或移西岸或移東。幾回缺月還缺月,數陣南風又北風。歲久人無干日好,春深花有幾時紅。世事的變遷,的確如短蓬飄移、殘月春花一樣變化難測。青春、名位、財富等一切事物都是無常的。一個高官厚祿之人,很可能因各種原因丟失官位;一個億萬富翁也有可能會變得一無所有。塵世上沒有什麼事是永恆不變的。一個人只有明白了這個道理,才能以平常心看待人生的成敗得失。

  第二,不辨是非,能忍自安。

  唐代百丈禪師曾說:是非以不辨為解脫。這句話指出了對治人我是非的最佳方法。唐寅對待人我是非的態度與百丈禪師一樣,並且還進一步主張將是非當成耳邊風,既不聽是非之言,亦不傳是非之語。正如其《警世詩》中說:是非入耳君須忍,半作痴呆半作聾。贏得我時何足幸,且饒他去不為虧。世事與人爭不盡,還他一忍是便宜。人若能夠以裝聾作啞的態度來對待人我是非,這些是非就會銷聲匿跡了,自己也能因此避免了許多禍患。人世間有很多不平之事,大多數人都能夠忍耐。唯一使人不堪忍受的是人我是非。在我們周圍常有一些好事之人,他們整天喜歡到處打聽人我是非,然後添油加醋地到處傳揚,有時甚至把一些本來不存在的事情說得有鼻子有眼,給當事人造成了很大的傷害;還有一些人,天生喜歡挑撥是非。他們唯恐天下不亂,在張的面前說李的不是,在李的面前說張的是非,他自己卻在中間當好人。本來關係很好的朋友經過他們這麼一挑撥,頃刻間便反目成仇。

  俗話說,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詩人勸告世人,對於來說是非的人,我們應對其存有清醒的認識。在這樣的人面前,我們首先自己不說是非之言,同時也不聽別人的是非之語,更不要去分辨是非的真偽,而是對是非採取置之不理的態度。一旦你對人我是非不放在心上,這些是非便失去了生存的空間,慢慢地便會自然消失了。

  詩人在這句詩中還講到我們對待是非要學會忍辱的精神。佛教講難忍能忍,難行能行,民間俗語也說能忍自安。很多時候,具有忍辱精神也是人生的一大修養。當我們遭受到別人無故中傷的時候,大多數人都會選擇以牙還牙的方式作為回報。其結果是兩敗俱傷,而問題也得不到有效的解決。反之,如果能夠忍得一時之辱,不僅可以平安無事,而且還可以使受辱者以此作為奮發向上的動力,日後成為有所作為的人。我國歷史上有很多名人都是受過屈辱之後才奮發有為的,如韓信甘受胯下之辱,青年時成為護持劉邦的一員大將:春秋時吳越之爭,越王勾踐戰敗,忍受甘為吳王夫差奴僕的奇恥大辱,為了不忘國恥,勾踐臥薪嘗膽,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最終滅掉吳國,成為名揚一時的霸主。

  第三,行事謹慎,寬容待人。

  詩人在《警世詩》中以項羽獨斷專行,以致烏江自刎和周瑜年少氣盛,而致短命的歷史教訓,來告誡世人在日常生活中為人處世要小心謹慎,凡事要細加斟酌,三思而行,且不可意氣用事,為所欲為。否則,不僅事業難成,而且還會遭致殺生之禍。如果我們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對事情的成敗得失深思熟慮,不僅可以減少許多不必要的麻煩,而且還能使事業進展順利,最終取得成功。

  詩人在詩中還告誡世人要以寬容之心待人。其詩說:但凡行事要知機,斟酌高低莫亂為!烏江項羽今何在?赤壁周瑜業更誰?贏得我時何足幸,且饒他去不為虧,世事與人爭不盡,還他一忍是便宜。世事本是如此,該屬於你的東西,你趕也趕不走,不該屬於你的東西,你求也求不來。人生世上,每個人的能力有大小,不必處處爭強好勝,惟我獨尊。在我們周圍總會有一些人在某些方面比我們更優秀,對此,我們不應懷有妒忌之心,而且應該以寬容之心待人。並儘可能向別人請教,這樣既包容了別人,也使自己能不斷得到進步。若是時時處處都與別人互爭短長,往往會害人不成反害己,落得個追悔莫及的下場。

  其實,人活在世上,如果處處都與人相比,你就會永遠生活於痛苦之中。因為,在我們周圍,比我們更有能力的人多如牛毛,一旦你有了爭強好勝之心,你便會想盡一切辦法超越別人。而實際上你的能力又很有限,雖經努力你仍居人後,這時你會感覺到過得很痛苦。與其這樣倒不如放人一馬過得自在。一旦你沒有了爭強好勝之心,你會發現,其實你過得很輕鬆。

  第四,看破世事,隨緣度日。

  唐寅在《警世詩》結尾幾句以十分中肯的語句來勸誡世人應當看破世事,隨緣度日。詩云:舉世不忘渾不了,寄身誰識等浮漚,謀生盡作千年計,公道還當一死休;西下夕陽難把手,東流逝水絕回頭,世人不解蒼天意,空使身心夜半愁。

  詩人認為塵世上許多事情都是不了了之,人生縱使百年,也終將在人世消失。縱然你千般算計,萬般謀劃,無論你的算計成功與否,待到身死命終,你一生為之苦心經營的事業也就此罷休。

  光陰就像無限美好的夕陽一樣,只是己近黃昏,使人無從把握;時光又像東流的江水一樣,從來不會倒流。塵世上的痴迷之人卻從沒有看破人世往來代謝的規律。往往作繭自縛,自尋煩惱。假使人人都能看破塵世中的人我是非,成敗興衰之事,則會過得逍遙自得,心無掛礙。

  唐寅的這首《警世詩》蘊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能夠以詩中言教來為人處世,則不僅可以遠離禍患,而且還能夠使人看破世事,從而以一顆平常心面對人生的得失。[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