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唐家莊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唐家灣鎮隸屬廣東省珠海市香洲區,有「與近代文明伴生的中國南海第一灣」之譽,被稱為「陸島相望嶺南重鎮、風雲史跡近代名鎮、攜故納今城中古鎮、山海園林棲居美鎮」。

位於珠海香洲區北部,北鄰中山市,全鎮總面積130平方公里;這裡有共樂園,望慈山房,白石街等一批古蹟和紀念地。同時盛產唐家疊石蚝油,那洲紅薯,永豐沙葛,上柵椰菜,官塘木薯等特產。

據考古發現唐家灣鎮歷史悠久,在三千年前就有人類活動,進入階級社會後,逐漸聚居成村。及現代時期唐家名人輩出,民國首任內閣總理唐紹儀,中共早期革命領袖蘇兆征等歷史名人都誕生於此。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以漁民為主體的「珠海縣」,縣人民政府所在地定為唐家。2002年3月,撤銷香洲區唐家鎮金鼎鎮,設立唐家灣鎮。[1]

簡介

位於珠海香洲區北部,北鄰中山市,全鎮總面積130平方公里,全鎮總人口10萬人,其中戶籍人口2.9萬人.轄唐家,雞山,後環,唐樂,銀星,那洲,永豐,北沙,會同,寧堂,官塘,上柵,下柵,東岸,金峰,淇澳共16個社區居委會.唐家灣鎮歷史悠久,名人輩出,如清末興辦洋務企業的唐廷樞,民國首任內閣總理唐紹儀,儀態中共早期革命領袖蘇兆征等歷史名人都誕生於此.這裡還有共樂園,望慈山房,白石街等一批古蹟和紀念地.還盛產"唐家疊石蚝油","那洲紅薯","永豐沙葛","上柵椰菜","官塘木薯".

著名的京珠高速的珠海出口就設在唐家灣鎮下柵附近.

2006年7月3日,珠海市人民政府下文,將唐家灣鎮的行政事務劃歸新成立的珠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管轄.

珠海市唐家灣鎮位於珠海市的北部,京珠高速公路、粵西沿海高速公路的起點處,由唐家、金鼎和淇澳三部分組成。

2006年9月,《唐家灣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獲廣東省建設廳批准。2006年10月珠海市唐家灣鎮正式申報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2007年5月31日被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正式公布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唐家灣鎮有「與近代文明伴生的南中國海第一灣」之譽,被稱為「陸島相望嶺南重鎮 、風雲史跡近代名鎮、攜故納今城中古鎮、山海園林棲居美鎮」,擁有着珠海市最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最先進的科教資源和最良好的生態資源,是珠海市近期重點發展的地區之一,珠海市第五次黨代會將唐家灣地區定位為全市七個城市組團之一,提出要將唐家灣建設成為環境優美、適宜居住和創業的現代化科教新城。

唐家灣環境優美,北倚青蔥翠綠的鳳凰山麓,面向浩瀚的南中國海,十幾千米長的海岸線蜿蜒而上,山色水影交融,風景宜人。轄區內的淇澳島是著名的生態島和旅遊度假勝地,濕地生態良好,8000畝的淇澳紅樹林是珠江三角洲地區紅樹林擴種面積最大的區域,也是目前國內人工種植連片面積最大的紅樹林。

唐家灣擁有厚實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人文資源,曾作為民國時期中山模範縣及建國初期珠海縣的縣城,轄區內不僅有着距今4000多年的、被稱為珠三角地區最典型、最完整的新石器時代沙丘遺址淇澳——東澳灣遺址,還有記錄近代中國人民取得反侵略抗英鬥爭第一次勝利的淇澳白石街、古炮台和見證農民運動悲壯歷史的上柵盧氏宗祠和淇澳祖廟等革命遺蹟;更有突出反映近代嶺南建築中西兼容風格的唐家古鎮、會同古村等成片古建築群;尤其是清末民初,得風氣之先,唐家灣人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外交、農業等諸多領域,名人輩出。在晚清派出的4批120名官費留學生中,唐家灣就占了13名。在中國從封建走向民主共和的歷史轉型中,唐家灣湧現一批風雲一時的人物,其中有洋務運動的先驅、開平礦務局和輪船招商局的創辦人唐廷樞;有中華民國第一任內閣總理唐紹儀;有清華大學的創辦人、著名教育家唐國安;有我國早期漢學家、中國律師協會的創辦人唐寶鍔;有同盟會女傑、為促進婦女兒童福利和世界和平事業而奔走的梁定慧;有清末民初的茶業巨子、上海「茶業公司」和「華茶公司」的創辦人唐翹卿;有傾家支持孫中山的老同盟會會員、檀香山華美銀行總經理唐雄;有資深外交家、曾擔任過國民政府代理外交部長、常任次長等職的唐悅良;有粵劇紅伶唐雪卿;有創作《帝女花》等粵劇名篇的編劇家唐滌生以及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蘇兆征和人民版畫家古元等。他們在我國近代史留下了光耀的篇章,也為家鄉留下了共樂園、望慈山房、唐紹儀故居、蘇兆征故居、盧慕貞故居、唐國安故居、古元故居等大量的名人故居,使唐家灣的歷史文化資源難能可貴地統攬文化政治型、軍事型、革命歷史型、建築遺產型、民族特色型的價值特色。

傳承文明,開拓創新。近年「大學園區——科技科技創新海岸」建設,現代風貌的唐家灣又向世界展示另一個奇蹟。唐家灣以良好的投資環境吸引了眾多的有識之士前來投資,轄區內集聚了中山大學珠海校區、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等5所國內著名大學,在校大學生達1.5萬人;同時清華(珠海)科技園、國家軟件基地、廣東省高新技術成果孵化基地、珠海民營科技園、拓普(珠海)軟件園等高科園等也座落在唐家灣綿延10余公里的海岸線上,形成了一個以名牌大學為依託、以軟件研發企業為主體、集產學研於一體的高科技產業走廊——科技創新海岸,古鎮唐家灣成為珠江口西岸首個歷史傳統與當代科技相互締結的知識港。

根據唐家灣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和珠海市對本地區的戰略定位,唐家灣鎮黨委、政府提出了今後五年工作的總體思路和主要目標任務: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發揚開拓創新、求真務實的精神,胸懷全局,開放包容,充分挖掘和利用內在資源,積極爭取和有效利用外在資源,乘勢借力,力爭把唐家灣建設成為科教唐家灣、人文唐家灣、法治唐家灣、生態唐家灣、安居創業唐家灣、文明富庶唐家灣,成為泛珠三角區域乃至全國最具特色、最具活力、最具財富的現代化科教新城和全國歷史文化名鎮。

2006年7月,珠海市委、市政府作出「區(高新區)鎮(唐家灣鎮)合一,由市直管」的重大體制調整決策,高新區主園區設在唐家灣地區,這就是要充分發揮高新區政策優勢和唐家灣的人文、科技、區域等優勢,加快珠海北部地區的發展。市委、市政府對高新區今後發展的定位為:將唐家灣地區建設成為實踐科學發展觀先行示範區和高素質人才集聚,高質量經濟發展,最具魅力的高品位新城區。[2]

歷史沿革

在中華大地廣東省珠海市的東北角,有一處被譽為「風景秀麗、人傑地靈」的地方——唐家灣,她有一個古老的地理名字——釜涌境。即流傳的「先有釜涌,後有唐家」。

據考古發現,唐家在三千年前就有人類活動,進入階級社會後,逐漸聚居成村。最早居住的是江、程、馮三姓人家,初名「三家村」。唐宋以後,改名為「釜涌境」。而有文字資料記載的釜涌境,已經有一千多年歷史:據《廣州府志》記載「北宋朝,府南百餘里之釜涌境,海隅有銀礦,庶民爭赴開採,至有舉家遷徙者……」。後因村子的地形像一口魚塘,就被稱之為「塘家村」了。

世居唐家灣的唐、梁、鍾、何四姓以及其它姓氏的居民,根據其族譜可查知,是七百年前,先後從南雄珠璣巷來到淇澳、唐家、雞山定居的。其中,唐族始祖唐紹堯是於1205年,因為朝廷捕捉逃匿在粵東南雄珠璣巷的宮女蘇氏,為避兵禍,從珠璣巷遷來塘家,而子孫繁衍的;梁族始祖梁應元則是於1272年從始興縣遷來的,亦「枝葉繁茂,瓜瓞綿長」。由於唐族占多數,「塘家村」後來就改稱「唐家村」。唐、梁成為唐家的兩大姓,並世代通婚。至清嘉慶年間,人口發展到一千八百多人。其時,為防盜賊,村子周圍築起城垣,分「龍慶」、「萬安」、「享衢」、「啟明」四個閘門。

唐家的聞名於世是從近代開始的。由於地理位處於珠江口出海要道金星門,為珠江三角洲近海地帶的要隘,鴉片戰爭前夕,為阻止英國人從金星門偷運鴉片,廣東水師提督李增率大軍駐唐家,指揮運載沙石堵塞金星門,因水流湍急未果。繼後,邑人輪船招商局總辦唐廷樞在這裡開闢了唐家灣至香港、上海航線,使唐家得風氣之先,加強了對外界的經濟交往,也大大提高了唐家的知名度。所以,在十九世紀美國繪製的世界地圖,就注有唐家灣的地名。在太平天國起義期間,唐家灣曾一度聚集過太平軍大小船隻二百艘,這股起義軍還在唐家村駐過營。孫中山先生在1895年組織第一次廣州起義失敗後,也曾連夜乘舟逃到唐家躲藏,經當地友人唐雄協助,化裝潛避澳門。辛亥革命勝利後,孫中山對唐家十分重視,在他《建國方略》一書中,詳細分析了唐家灣水域情況,提出整治計劃;他認為唐家環是廣東第二重門戶,要「設置要塞,藉固吾圉」,派海軍司令程璧光來唐家籌建軍港,使唐家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1929年,國民政府為了實現孫中山先生所奉行的《三民主義》《五權憲法》在一個縣裡如何施行的示範典型,同時興建一個國際無稅商港「中山港」,將中山縣命名為「全國模範縣」,直屬中央政府,享受省一級待遇,並由邑人唐紹儀主持縣政。由於唐紹儀的聲望和開發唐家港的需要,縣政府從石岐遷來唐家;而在新繪製的「中山縣全圖」中俗稱的「唐家環」改稱為「唐家灣」。之後5年間,唐家建起了一座初具規模的港口——中山港,再次引起舉世矚目。

而事實上,在清末民初時期,在這塊毓秀鍾靈地上,人才輩出,湧現了一批「風雲人物」。其中有當年開平礦務局和輪船招商局的創辦人唐廷樞、中華民國第一任內閣總理唐紹儀、華茶公司(跨國企業)創辦人唐翹卿、第一部日漢詞黃編纂人唐寶鍔、民國內閣代總理蔡廷干、外交總長梁如浩、財政部長唐悅良、裕繁煤鐵礦創辦人唐耐修、清華大學首任校長唐國安、著名同盟會員梁定慧、領導省港大罷工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人蘇兆征、為中國連續三屆奪得遠東足球錦標賽冠軍的隊長唐福祥、粵劇紅伶唐雪卿、創作《帝女花》等粵曲著名作家唐滌生等,人文資源十分豐富,正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1949年人民解放軍解放唐家,在這裡建立了解放萬山群島聯合指揮部,解放了萬山諸島;為鞏固海防,駐軍總部設在唐家灣,從而實現了孫中山在唐家設置要塞的遺願。

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以漁民為主體的「珠海縣」,縣人民政府所在地定為唐家。1958年,珠海縣併入中山縣;1961年,恢復珠海縣,但縣府改設香洲。

2002年3月,為保證珠海市委市政府「兩大辦一加快,構築三個發展平台」重要發展戰略步驟的實施,適應「大學園區——科技創新海岸」發展的要求,加快金鼎、唐家地區產學研基地的建設,廣東省人民政府頒發粵民區[2002]32號文,同意珠海市撤銷香洲區唐家鎮和金鼎鎮,設立唐家灣鎮。新成立的唐家灣鎮管轄原唐家鎮和金鼎鎮的行政區域範圍;在為新鎮命名時,珠海市和香洲區政府考慮到唐家灣地區的歷史沿革和人文背景,尤其是唐家灣這一歷史地名在海內外的影響,在廣泛徵求社會各界,尤其是當地居民群眾的意見後,將新鎮命名為「唐家灣」鎮。[3]

古鎮名人

唐紹儀-中華民國第一任內閣總理

唐紹儀,又名唐紹怡,字少川,生於1862年1月2日,廣東省珠海市唐家鎮唐家村人。清末民初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外交家。

唐國安-清華學校第一校長

唐國安,字國祿,號介臣。廣東省珠海市唐家鎮雞山村人,1858年10月27日出生,清末民初外交家、教育家。

唐廷樞

唐廷樞,號景星,亦作鏡心,出生於1832年5月19日,廣東省珠海市唐家鎮唐家村人。唐廷樞是中國近代歷史上著名的洋行買辦,又是清末洋務運動的積極參加者。他的一生,對創辦近代民族實業,推動民族經濟發展,有過重要的貢獻。

蘇兆征

蘇兆征是廣東省珠海市淇澳人,1885年11月11日生於一個貧苦農民的家庭。蘇兆征是中國共產黨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工人運動的著名領袖,也是國際工人運動的領導人之一。

規劃展望

根據2002年5月31日珠海市「唐家灣鎮規劃建設發展工作會議」精神,唐家灣地區的發展規劃「以『大學園區——科技創新海岸』為依託,使之成為珠海市最具發展潛力的地區」。它的發展規劃由四大塊組成:

第一塊是大學園區。中山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化工大學等國內著名高校的珠海校區都建在這個大學園區內;大學園區將作為珠海未來發展的一個特色來建設。

第二塊是科技創新海岸。科技創新海岸具有一種巨大的由知識經濟和大學互動孕育而生的發展潛能,使人對其發展前景充滿信心,在規劃上已為科技創新海岸預留了足夠的發展土地。目前,第一期工程已完成,中國軟件開發總公司、摩托羅拉培訓基地等已落戶此地;第二期工程正在展開。可以預期,科技創新海岸的建設有利於我市軟件產業的發展,也將成為唐家灣地區的一個亮點。

第三塊是唐家灣古蹟。歷史上唐家灣古鎮名人輩出,唐家灣也因眾多的名人而被世人所矚目。因此,在唐家灣地區的發展規劃中,保留了唐家古鎮的面貌,包括共樂園、白石街以及其它一些古蹟。可以預期,在將來的整體開發過程中,將形成一個以歷史人文沉澱為主,帶有濃厚人文傳統的古鎮,成為旅遊、休閒亮點。

第四塊是以淇澳島為主體的生態環境區。這個區域是現實財富的一個源泉,也是唐家灣地區隱藏的一個巨大財富。[4]

[[File:唐家莊鎮5.jpg|thumb|right|唐家莊鎮5. 原圖鏈接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