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唐孝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唐孝威
性別
出生 1931年10月1日
國籍 中國
籍貫 江蘇無錫
民族
母校 清華大學
職業 原子核物理及高能物理學家

唐孝威[1] [2] [3] [4] [5] [6]


原子核物理及高能物理學家。1931年10月1日生於江蘇無錫。195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浙江大學教授。曾任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曾長期參加中國核任務。其後領導中國實驗組參加高能物理國際合作實驗。然後進行物理學、生物學、醫學、腦科學、認知科學、意識科學等多學科交叉研究。他積極開拓我國許多研究領域,包括醫學物理學、腦功能影像學、神經信息學、神經教育學等。他推動文理交融,創建了一般集成論等理論。

是我國著名的物理學家,曾參與我國「兩彈一星」的研究工作,成就卓著。上世紀80年代末轉向生物物理、醫學物理、認知科學、心理學的交叉學科領域的研究,在國內積極推動腦科學的發展,為國家培養了一批腦科學、神經信息學等交叉學科人才。90年代擔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發展近場技術、研究生物大分子體系特徵」的主持人;國家攀登計劃項目「核醫學和放射治療中先進技術的基礎研究」的首席科學家。90年代末倡導並開展腦科學領域的多學科交叉研究,並參加了973項目「腦功能和腦重大疾病的基礎研究」子課題的工作。他是全球人類腦計劃的中國代表之一,積極推動和組織我國的人類腦計劃和神經信息學工作。2001年9月,他組織了以人類腦計劃和神經信息學為主題的第168次香山科學討論會,並擔任會議執行主席。2001年4月,唐孝威院士在浙江大學創建了交叉學科實驗室,在腦功能成像、神經信息學等前沿領域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浙江大學「十五」「211工程」重點學科建設項目「腦與認知科學及其應用」的學術帶頭人。2004年浙江大學啟動「985」項目「語言與認知」交叉學科研究,唐教授參加該項目的工作並且擔任「語言與認知中心的學術委員會主任」。

尤其關注心理學的發展,十多年來堅持在心理學領域的學習和探索,對意識、情緒、夢、認知系統模型等問題均有着獨到的見解。唐院士密切關注意識研究領域的發展,提倡用哲學、心理學、認知神經科學、醫學、生物學等多學科的方法來共同探索這些有趣的問題。目前唐孝威院士領導下的浙江大學交叉學科實驗室在腦功能成像的研究技術上有相當的積累,在國內外高水平期刊上發表了數十篇論文,並出版了一系列的專著。


教育背景

195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

工作經歷

  • 1952年9月,清華大學畢業後到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
  • 1960年4月起參加中國兩彈研製,是確證中子點火技術成功的第一人,同時也是判斷並證實中國氫彈原理成功的第一人。
  • 1980年 唐孝威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理學部學部委員。
  • 1994年11月 國家科委批准將《核醫學和放射治療中先進技術的基礎研究》項目列入國家攀登計劃,並聘請唐孝威院士擔任該項目的首席科學家。
  • 2000年起 推動和組織中國「人類腦計劃」和神經信息學的工作,並在2001年10月代表中國參加全球「人類腦計劃」研究。

研究方向及領域

主要從事原子核物理、高能實驗物理、生物物理學、醫學物理學、核醫學、腦科學等方面的研究。目前研究方向為分子動力學模擬、腦功能成像、軟物質。

科研成果

20世紀60年代參加中國原子彈、氫彈的研究、試驗,在中子點火實驗和核試驗物理診斷等方面作出貢獻。 70年代中進行我國衛星艙內空間輻射劑量的測量。70年代末率領中國實驗組到德國漢堡電子同步加速器中心進行高能實驗,參加的馬克傑國際合作組在實驗中發現膠子。 80年代初領導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實驗組參加L3實驗及AMS實驗等國際科技合作,在實驗證實自然界存在三代中微子以及實驗測定中間玻色子特性等方面作出貢獻。 90年代起和我國神經科學家一起推動和組織腦功能成像實驗和神經信息學研究,並在生物物理學、醫學物理學、核醫學、腦科學等交叉學科研究領域工作。近年來進行意識問題的自然科學研究。

主要獎項及榮譽

1979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 經國務院授予全國勞動模範、國家科委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等稱號。 1998年9月,何梁何利基金評選委員會書面通知他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頒發獎勵證書和獎金15萬港元,被他拒絕。

學術成就及著作

1. Mark-J collaboration, Discovery of three-jet events and a test of quantum chromodynamics at PETRA, Phys. Rev. Lett. 43, 830-833 (1979).

2. 唐孝威. 粒子物理實驗方法.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3. Mark-J collaboration, Measurement of charge asymmetry in e+e— μ+μ-, Phys. Rev. Lett. 48 1701-1704 (1982).

4. T. B. Chang, X. W. Tang, Y. Q. Li, Gamma-ray energy spectrum from orthopositronium three gamma decay, Phys. Lett. B 157, 357-360 (1985).

5. X. W. Tang, S. R. Sun, P. Y. Zheng, Exclusive measurement of a quarternary fragmentation event of relativistic oxygen nucleus in emulsion, Chinese Phys. Lett. 5, 309-312 (1988).

6. L3 collaboration, A determination of the properties of the neutral intermediate vector boson Z0, Phys. Lett. B 231, 509-518 (1989).

7. L3 collaboration, A precision measurement of the number of neutrino species, Phys. Lett. B 249 341-352 (1990).

8. 唐孝威, 童國梁, 何景棠, 等. 正負電子物理.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95.

9. 唐孝威. 意識論—意識問題的自然科學研究.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10. 唐孝威. 腦與心智. 杭州: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08.

11.Human brain project and neuroinformatics in China

12.腦科學導論 2006

參考資料

外部鏈接

唐孝威院士——關於「兩彈」的故事 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