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唐代木柄絹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唐代木柄絹扇一九七三年,新疆吐魯番縣阿斯塔那出土。長13.5厘米。扇面呈圓形,絹質,上繪一對飛鳥,口銜花,鳥下畫兩山,上部繪花卉。[1]

[]

一九七三年,新疆 吐魯番縣阿斯塔那出土。長13.5厘米。扇面呈圓形,絹質,上繪一對飛鳥,口銜花,鳥下畫兩山,上部繪花卉。扇柄為木製,柄較長,為扇面的兩倍半。扇面紋飾,與當時銅鏡金銀器、織物上的裝飾風格相一致。

團扇(宮扇、紈扇)起源於中國,是一種圓形有柄的扇子,是傳統工藝品及藝術品,扇面上常繡以山水花卉,款式爭奇鬥豔。團扇在奈良時代由唐朝傳入日本。扇子最早出現在商代,用五光十色的野雞毛製成,稱之為「障扇」。當時,扇子不是用來扇風取涼,而是作為帝王外出巡視時遮陽擋風避沙之用。西漢以後,扇子開始用來取涼。三國時諸葛亮輕搖鵝毛扇,妙計橫生,運籌帷幄。羽扇出風緩軟,不入腠理。東漢時,大都改羽扇為絲、絹、綾羅之類織品,以便點綴繡畫。一輪明月形的扇子稱之為「紈扇」或「團扇」,也叫「合歡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