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哈爾濱尼埃拉依教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哈爾濱尼埃拉依(教堂)原圖鏈接來自 馬蜂窩 的圖片

哈爾濱尼埃拉依教堂建於1916年,沿用至今的基督教堂(尼埃拉依教堂),原來為德國僑民的路德會教堂,一類保護建築。現為哈市基督教會。

教堂簡介

隨着中東鐵路的建設,俄國人基督教陸續傳入哈爾濱,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一個名叫扎耶夫的人受俄國布拉格維申思科教會的派遣,來到哈爾濱建立外僑基督教浸信會,地址在南崗區馬家溝,這是哈爾濱第一座基督教會。建立之初,德國僑民基督教徒也參加這個教堂禮拜。

到了1914年,德國人阿斯多尼亞,利多瓦倡議修建一座教堂,地址選在今日的東大直街上,有中東鐵路局撥地並捐助建築材料,利用部分捐款修建而成,德國路德會牧師賈樂天主持開堂。當時僅供德國僑民和各國領事館的教徒使用。

基督教傳播很廣,信奉基督教徒們相信耶穌是獨一無二的,因為上帝通過他行事。一個人需要具有自我犧牲的苦難經歷,以此表達造物主對每一個人生命的慈愛意圖。教堂是日常生活和節日慶典的中心。在當時,幾乎所有人都要去教堂聽「彌撒」,即做禮拜。由此,教堂的建築顯得十分重要。

這座教堂1967年關閉,1980年修復,同年12月25日重新開放。

基督教建築

初期基督教建築反映了當時一些奴隸和貧民,早期基督教雕塑,主要表現在紀念死者、寄託對來世希望的石棺雕刻上[1]

基督教於1~2世紀開始流傳。羅馬帝國於313年頒布《米蘭敕令》取得合法地位後,教堂建築逐漸發展起來,羅馬一地就有30餘座。5 至 10 世紀西歐的基督教建築,主要的類型是教堂。早期基督教徒利用羅馬建築作為禮拜儀式之用,沒有固定的教堂型制,其中大部分是將羅馬的巴西利卡改為教堂。教堂平面有圓形和多邊形的。

教會規定:聖壇必須在東端,大門朝西。聖壇為半圓形穹頂所覆蓋,聖壇前設祭壇,祭壇前又增建一橫翼,比較短;與巴西利卡一起形成長十字形平面,稱為拉丁十字,象徵基督受難。一般在巴西利卡前還有一個三面有圍廊的前庭,中央設洗禮池。獨立的鐘樓位於教堂一側,形成完整的群體。這種巴西利卡式教堂[2]是西歐中世紀天主教堂的原型,典型實例是羅馬聖彼得教堂。

交通指南

景區地址: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南崗區東大直街252號

乘車線路:哈爾濱市內乘125、14等路公交在秋林公司站下車可達。

視頻

哈爾濱尼埃拉依教堂 相關視頻

哈爾濱曾經有兩座聖索菲亞教堂,講一講兩座索菲亞教堂的故事
哥特式大教堂的建築技巧

參考文獻

  1. 早期基督教美術,豆丁網,2012-08-06
  2. 教堂建築風格簡簡史,搜狐,2019-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