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哇塞

來自 視覺中國網 的圖片

哇塞原是閩南方言,意思是表示驚訝感嘆語,相當於天哪,了不得。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已在台灣流行開了。最早傳入大陸應該是在80年代初,首先流行於開放的沿海地區。已經收錄在《漢語大詞典》中。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哇塞 [1]

語種 閩南方言

年代 上世紀70年代

起源 台灣

引申 表示驚訝的感嘆詞

近義 我靠 哇呀 我去

歷史發展=

"哇塞"原為流行於台灣的閩南方言中的粗語。閩南語中, "哇"為第一人稱代詞。"塞"(也有人寫做"噻", 因用普通話詞語表示方言中的音而寫法不固定, 本文中統一寫作"塞")。

"哇塞"離開它的土壤傳播到其他方言區的過程中, 意義發生轉變。

這個詞語流行於大陸各地,其方言義經常被淡化、被漠視甚至不被認可。上海人把它視作一個十分意外而頗感驚嘆的表達方式, 南方人大抵如此運用。傳到北京, 又將它演化為名詞"小姐"之意。如"你需要不需要一個哇塞?"這時,新詞義好像又和基本義有所聯繫了,進而演化為性行為動詞, "昨天晚上哇塞了沒有?"可見,在傳播過程中, 詞義的靈活變化, 可謂到了極點。

用法

用法很靈活, 主要有三種:

(1) 表性行為動詞,後跟動作對象,相當於北方話"操"、上海話"戳"、杭州話"入"等。如:閩南的東山縣、同安縣和鼓浪嶼方言中的"塞里母""塞里良" (音) 。"里"即"你", "良"即"娘" (閩南語中把聲母"n"發為"l") 。

(2) 經常習慣帶有尾音"里"或"林",尾音發音輕短, 接近輕聲。這兩種習慣用法中"塞"都是表性行為動詞,當地女性口語中一般不用, 男性也只在很隨意的場合中使用。

(3) 單用,後不跟賓語, 意為名詞"屎"。

可見,在方言中,它們是兩個單音節詞,而以上三種用法中"塞"均為粗語。

本義

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已在台灣流行開,最早傳入大陸應該是在80年代初,首先流行於開放的沿海地區。之後被作為語氣詞,表示稱讚某個了不起的人或事。

引申

《漢語大詞典》的解釋:

【詞語】哇塞

【解釋】感嘆語,相當於天哪,了不得。如:我阿姨對於看手相、玄學等等很有一套。哇塞!很靈。

歷史背景

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已在台灣流行開,最早傳入大陸應該是在80年代初,首先流行於開放的沿海地區。因為很逗,有喜劇效果,所以被港台的一些無厘頭劇作所採納,流傳至今。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