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品味土城(陳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品味土城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品味土城》中國當代作家陳喬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品味土城

黎明醒來,屋角那扇豎窗依稀透進的光亮,忽然讓我生出這份驚喜。抬眼,幾片並不刻意的青瓦,並排倒扣在天花板上,仿佛很古老的模樣。周圍是曠世的寧靜,陌生而神秘,如穿越一般。我必須抓住這種感覺,生怕它一溜煙地跑掉。

怕驚動了隔壁的住客,悄悄披衣推門。穿過窄窄的走廊,眼前又是一亮。昨晚入住時,因為疲乏,或是緣於半分酒意,以及夏夜的悶熱,只為尋求空調房的清涼,竟沒有發現這是一個很精緻的所在-----小巧玲瓏的二層小樓,三面是住房,被門口那塊畫着竹的屏風隔出一片小天地,形成一個恰到好處的院落。院子正中一池,借着天邊的曙光,幾尾魚靈動着,若有若無。池邊的幾處擺設頗具匠心,鼎狀的蓮缽,舊的,空着,該是養過睡蓮的;青銅色的地燈,像舊時的鼓。往前幾步,院子裡端、池子盡頭竟有一處水榭茶房,幾把仿古木椅,茶具也是古香古色,透出無聲的古舊沉香。暗自感嘆,這房子的設計師該是不凡之人。

出了小院,便是土城的老街了。土城是從遵義往赤水的旱路必經之地,以前不止一次路過,卻只是沿赤習公路飛馳而去,從未稍事停留,只聽說這是一個千年古鎮。此時面對這初曉時分靜謐如混沌初開般的石板街,忽然生出相見恨晚的悔意來。唉,這般美景,竟白白錯過了幾十年。也不管人生地疏,忍不住邁開步子,往巷子深處而去。

古鎮不枉虛名,應該是繁華過的。這座千年古鎮,歷史上因為河道通暢的原因,成為川鹽和川貨入黔的大通道,舟楫上下,商賈雲集,是赤水河中游一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千年古鎮土城博物館」、「赤水河鹽運文化陳列館」、「赤水河航運歷史展覽館」等藏館,以古老民居為載體,把歷史塵封的記憶一頁頁翻開:威居門樓牌匾上的「船幫」二字儘管已經有些風化,繁體加上二龍戲珠的金色鑲邊,以及下方緊鄰的航運雕刻壁畫,仍不得不讓人仰望,遙想彼時的輝煌。街道狹而不窄,狹是因為長的緣故,對鄰的兩家還是隔了三四米遠,想必是從鹽商貨擔馬幫通行保障而考慮,也是趕場設攤所必須。大概因為地勢的緣故,街面少有直通道,幾十米平行路面之後,總有三五步石階要走,這種與重慶山城異曲同工的建造模式,給古鎮平添了幾分幽深的神韻。街的兩旁,屋檐下是各種舊式的牌匾、招牌和布幌,春卷、苕絲糖、豆花飯、茶館、客棧一應俱全,見證了這是一個記載着千年商業繁榮、貨運樞紐歷史,文化氣息濃厚的歷史重鎮。走到一處「土城川劇玩友」的木牌下,我停了下來。木牌並無特殊,倒是右下角那幾個鮮艷的紅字——「一九三五年元月紅軍駐地」,一下子把我拽住了。哦,土城,你不僅是繁華的,更是沉重的,承受着歷史轉折前夜的陣痛,同時又記錄着那場被偉人稱為得意之筆的強渡。你,更是一份深深的懷念。

土城的紅軍醫院紀念館、紅九軍團陳列館等藏館記錄着這段紅色的歷史,給土城古鎮增添了更為厚重的人文積澱。每走幾步,總會發現當年紅軍的足跡,古舊的木板房上,掛着毛澤東、周恩來等住居的牌子,時時提醒着這段紅色往事。不由得讓人很想走進歷史的深處,去探訪那些久遠的記憶。

這時天色已亮,陽光從屋檐斜射過來,喚醒古老的石板街。早起的老人們已經開始忙碌,孩子們也在石板街上跑來跑去;茶館已有客人三三兩兩落座。隨便攀談幾句,紅軍故事可以說家喻戶曉。知我是專為尋訪紅軍故事而來,老人們如數家珍般向我講述那段歷史;連擺攤的婦女也放下手中的活計,請出了年逾90的老奶奶。昔日炮火硝煙被反覆咀嚼之後,在他們心裡早已覆蓋了時光的塵土,而代入感很強的我,卻仍被他們的講述還原成戰爭和傷痛,真切的感受到震撼和洗禮。

土城青槓坡戰役,是遵義會議後毛澤東指揮打的第一仗,是四渡赤水的發端之役,是共產黨軍事史最能展現領導人英雄氣概的一幕——中國共產黨後來的兩代領導核心、三任國家主席、一任國務院總理、五任國防部長、八位元帥、一百多名將軍,當時全部集中在一個不足2平方公里的葫蘆形隘口中鏖戰。面臨如此險境,毛澤東召集政治局和軍委會議改變遵義會議原定北上計劃,撤出土城戰役,從土城渡河西進。水面200多米寬的土城渡口,又正值嚴冬,要在一夜完成幾萬人的渡河浮橋並非易事。但群眾的力量是無窮的,土城人民創造了奇蹟---浮橋在天亮前架好,一渡赤水取得成功,紅軍保存了實力,變被動為主動,打破了敵人企圖在烏江以北、長江以南的川黔地區圍殲紅軍的陰謀。紅軍3千多將士血染赤水河,把那些年輕的生命,刻在共和國誕生的坎坷路上,刻在後人的無限懷念之中。

「女紅軍街」是通往赤水河的一條小街,從方石砌成的門洞穿過,就進入了這個窄窄的巷子,像北方的胡同。小街上大約有二三十戶人家,門楣上依次掛着「蔡暢住居」、「鄧穎超住居」、「賀子珍住居」牌子。因為街道較窄,屋檐離得很近,走在石板街上,仰望一線天光,竟有隔世之感。我無法想象,那位叫楊厚珍的小女子是怎樣撐着一雙「三寸金蓮」的小腳,堅持走完二萬五千里長征?王桂蘭,這個過草地時被誤認為已經死去、被戰友們含淚安葬的女戰士,卻因為一場暴雨灌進墳包,又奇蹟般醒來趕上了部隊……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有多少人留在了茫茫草地上,墳冢上沒有墓碑,沒有姓名,誰也不知道她們曾經來過,曾經以怎樣的姿勢走過屬於自己的青春年華。

但土城記得她們,中國唯一的女紅軍紀念館記得她們。

品味土城,更覺她處子般的期待。她太靜,是遠離人群、遠離現實的靜。也許是季節的緣故,土城因為地處河谷海拔較低,夏天並無氣候優勢。除此之外,剩下的季節,土城不該被遺忘、被冷淡,而這個極具文化特色的千年古鎮,卻受制於地方經濟的局限,不得不緩慢的、漸進的發展,如今,仍是養在深閨,布衣素食。從其內涵到外延,古鎮都需要更大的投入、更高的起點、更遠的眼光,才能將其韻味發揮到極致。

土城作為國家第二批歷史文化名鎮,古街道原始風貌的保留和修繕迫切需要投入。走過背街,眼見一些現代建築摻雜其間,很覺岔眼。還有就是1958年被改造的公路,雖然不久又恢復為石板街,改成坡道的石梯卻也再也沒有恢復。無須考證這些建築設施的審批過程,也不用追究修路人是處於怎樣的考慮,彼時地方官員對發展思路的定位也許有其道理,但現在看來,古鎮不古,確實遺憾。而要拆掉這些房屋建築,還原石階留下的歷史真跡,於習水這樣的貧困縣來說,財力是一個最大的障礙。

從古鎮古街風貌統一的角度來說,黔北民居或者川味十足的民間建築應該是土城的主基調,那些以斜頂青瓦為特色的木結構房屋,那隔離河街、中街、上街的牌樓,那屋檐、那迴廊,家家戶戶乾淨整潔、半掩半開的門窗,足以讓人回味曾經的繁榮。但設計精緻、建造獨特的「岸上大院」,卻是新建的徽派庭院,雖然外觀進行了仿古處理,在一片古老的木板房中間,它鶴立雞群還是顯出幾分突兀來。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規劃的滯後,反映出政府在旅遊業發展上不得已做出吹糠見米的選擇。

土城期待什麼?

土城期待回歸。這一條條細砂石板與條石鋪砌的老街,期待穿越歷史,還原她固有的模樣。老祖先給她留下的航運產業如今早已因為水土流失而封存館藏,赤水河期待大規模治理恢復航運。自古以來赤水河畔有民謠:「土城出美酒,漂亮姑娘家家有」。如今的土城,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女孩子更是鮮見,這道風景線已是城南舊事了。如果土城繁華重現,能否勾起遊子的鄉愁,能否喚回大雁南歸?讓留守的老人和孩子,免去孤獨,重拾天倫?

土城期待發現。深藏在博物館、紀念館中的歷史,期待着以強大的宣傳攻勢走出大山、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她的美,她的痛,不能只讓少數人珍藏、少數人知曉,要讓她觸碰世界的眼球,打開更多的感動。還有遺存的紅軍故事,藏在赤水河谷,藏在土城的每一寸紅色土地里,期待揭開面紗,渴望更深度的研究和挖掘。

看時間不早了,恐怕耽誤正事,我匆忙趕回住地。此行任務是陪同致公黨中央副主席楊邦傑一行考察赤水河生態情況。楊主席是資深的農業專家,為主持"中國貴州生態論壇農業分論壇"而途經遵義。陪楊主席沿古街轉了轉,從赤水河邊返回,主席的獨特視角讓我又有新的收穫。初識土城,對其紅色與綠色、自然與人文價值,楊主席深表認同。但面對赤水河岸一座座光禿禿的大山,聽當地土生土長的幹部介紹昔日森林茂密生態完好的環境舊貌,又十分惋惜,十分擔憂。這曾經是長江上游水量最為豐富的河流之一啊,儘管這些年啟動了生態治理相關措施,植被有所恢復,但每年微不足道的政府投入,於廣袤大地也只是杯水車薪,要還原真正的青山綠水,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他看來,土城發展除了做好"古鎮"、"紅色"文化,生態保護也是重中之重。臨別之時,他揮毫寫下「土城味道」四個大字,為土城加油![1]

作者簡介

陳喬,貴州遵義市人,系貴州省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