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牢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哀牢國 |
中文名稱: 哀牢國、象國 簡稱: 哀牢 所屬洲: 亞洲 首都: 永昌(今雲南省保山市) 官方語言: 哀牢語 國家領袖: 九隆(詔隆)、哀牢(艾隆)、柳貌等 |
哀牢國是有史記載以來的第一個傣族政權,也是形成當今傣族的重要載體。公元前5世紀中期,怒江與瀾滄江之間的閩人邦國以"勐掌(象國)"為中心組成聯盟國家,後逐漸向東、西、南三個方向擴大,高峰時東起雲嶺山脈、西到伊洛瓦底江流域、北抵青藏高原南麓、南達撣邦高原中南部。公元前2世紀末,東土漢國向其西南擴張時,曾試圖與"勐掌"接觸,但因中間的蠻族部落阻攔、終未接觸到"勐掌",司馬遷在《史記》中將"勐掌"記作"乘象國"。公元前1世紀,漢國征服雲南高原中部的蠻族後,開始與"勐掌"有接觸,由此將"勐掌"稱作"哀牢國",以閩人為主體的哀牢國居民因此稱作"哀牢夷"。
公元69年,哀牢王柳貌率77個屬國、5萬餘戶、55萬多人歸附東土,漢國於其地設永昌郡;公元76年,哀牢王室與漢國派駐官員產生矛盾,哀牢王類牢起兵反漢;次年,漢國從雲南高原中部調蠻族武裝反攻哀牢武裝,哀牢王類牢被斬首、王族殘餘勢力西渡怒江。數年後,怒江以西的哀牢人邑國在伊洛瓦底江東岸渡口"達光"重組聯盟國家,《後漢書》等漢文典籍將此國記作"撣國"。
公元738年,哀牢夷再次崛起,位於禮社江上游的哀牢夷小邦"蒙舍"征服周邊小邦,入主洱海盆地建立南詔國。《新唐書·南蠻上》記載:"南詔,或曰鶴拓、曰龍尾、曰苴咩、曰陽劍,本哀牢夷後,烏蠻別種也。"[1]
歷史
哀牢國大約形成於公元前五世紀初,公元69年歸附中土,東漢朝廷以其地設永昌郡。哀牢國統治中心位於"勐掌"(保山盆地),疆域包括今中國雲南省怒江州、大理州、普洱市、西雙版納州、臨滄市、保山市、德宏州、玉溪市西端、紅河州西部,緬甸撣邦、克欽邦、曼德勒省北部,老撾豐沙里省、琅南塔省。
哀牢傳說
傣族民間流傳着很多關於哀牢的傳說,有一個關於哀牢始祖的傳說,大意是:
有一婦人名沙壺,因到江邊捕魚,觸沉水而懷孕,生下十個兒子。後沉木化為龍作人言問"我的兒子何在",九子驚走,獨幼子不去,背龍而坐,因而取名九隆。九隆長大後,雄桀出眾被推為王。當時有一婦人,名叫奴波息,也生有十個女兒,九隆兄弟皆娶以為妻,子孫繁衍,散居溪谷。九隆死後,世世相繼,分置小王。
專家考證
哀牢國的中心保山壩,冬暖夏涼,四季如春,素有"保山氣候甲天下"的美稱,是人類生存繁衍的一片樂土。與保山壩一山之隔的蒲縹塘子溝遺址,很可能就是哀牢先民"蒲縹人"在石器時代創造的文明;蒲縹人是距今8000年左右的早期智人。
從史籍記載看,哀牢國是個部落聯盟國家,除哀牢王外,還有77個王,說明這個部落聯盟國家是由78個部落組成。哀牢國鼎盛時期的人口,從兩次內附統計看,有54660戶、571370人,這在當時可算是一個中等大國。
據《華陽國志》和《後漢書》記載,哀牢國"宜五穀蠶桑","出銅、鐵、鉛、錫……",尤多珍奇寶貨如黃金、光珠、琥珀、翡翠、水晶、瑪瑙……,有孔雀、犀、象、軻蟲、食鐵貊獸和說話的猩猩;另外,還有"節相去一丈,圍三尺余,受一斛許"的大濮竹;最有名的工藝特產是桐華布和蘭干細布,就是優質苧麻細布,其華美有如絲織品中的彩色大花綾錦,桐華布則是用木棉織成的潔白不污的布。肥沃的土地,充沛的水源,宜人的氣候,豐富的礦產,茂盛的林木,種類繁多的動植物,為哀牢人民的生活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哀牢古國由於歷史久遠,地上文物早已蕩然無存,只有一些與之相關的地名、山水和後人根據傳說修建的景點,隱約透出點遠古歲月的信息。
參考來源
- ↑ 世界十大神秘古國——哀牢古國 騰訊網 2020-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