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詠牡丹 王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詠牡丹
圖片來自搜狐網

詠牡丹這首《詠牡丹》是宋代大臣王溥的作品。這首詩一反人們對牡丹一向喜愛讚美的心態。詩人先拿棗桑來示例:棗花雖小,秋後有棗兒甜脆可口;桑葉很柔弱,能養蠶結絲,美艷的綾羅由桑葉生成。而牡丹是沒有實用價值的虛妄的外在美。

原文

王溥〔宋代〕

棗花至小能成實,桑葉雖柔解吐絲

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譯文

棗花雖然很小,但能結果實。桑葉雖然柔軟,卻能養蠶吐絲。

可笑牡丹花形大如斗,卻什麼也不能作,花謝後只剩空空枝條。

簡析

  《詠牡丹》是一首七言詩,出自《五十會要》。詩中以棗花和桑葉為引子,巧妙地對比了外表美與內在美的價值,進一步通過牡丹的形象,對徒有其表、華而不實之人事物進行了深刻的諷刺,批判過分追求外表華麗而忽視內在價值的社會現象。這首詩寓意深遠,令人深思,一反人們對牡丹一向喜愛讚美的心態,令人耳目一新。

賞析

  這首《詠牡丹》是宋代大臣王溥的作品。這首詩一反人們對牡丹一向喜愛讚美的心態。詩人先拿棗桑來示例:棗花雖小,秋後有棗兒甜脆可口;桑葉很柔弱,能養蠶結絲,美艷的綾羅由桑葉生成。而牡丹是沒有實用價值的虛妄的外在美。

  題目用「詠」,先順從人眾的普遍心理定勢,先誘導讀者,詩人可沒說牡丹的壞話,是要歌詠它。讀者乍一看,心裡必然想着,歌詠牡丹者多矣,王溥難以說出什麼新的東西。這樣想着,就好奇地往下讀,結果卻讀出了對牡丹的說三道四。雖然有些生氣,但細品,詩人的審美情思落在了兩個點上——外表美和實用美。詩人擔心人們不服氣,先拿棗桑來示例:棗花雖小,秋後有棗兒甜脆可口;桑葉很柔弱,他能養蠶結絲,美艷的綾羅由桑葉生成。還有,她的美艷,她的光彩,耀人眼目,讓人心蕩神怡,詩人是知道的,但他有意無視這些,因為,這些都是沒有實用價值的虛妄的外在美,僅此一點,牡丹不值一提。值得一提的是,她一旦開完美艷的花,就花去枝空,空空如也,沒有什麼好讚美的。詩人用詩表達了自己的觀點,至於讀者讀不讀,讀懂讀不懂,認同不認同就不是詩人的事了。

王溥

王溥(922年-982年),字齊物,宋初并州祁人。歷任後周太祖、世宗、恭帝、宋太祖——兩代四朝宰相。出生於官宦世家,948年,甲科進士第一名,任秘書郎,953年,官至宰相。周恭帝時,上表請修《世宗實錄》,與扈蒙、張淡等共同編修。郭威任樞密使時,率軍平河中叛亂,聘為幕僚。957年,周世宗柴榮請王溥選擇將帥,王溥舉薦向拱,再次取得勝利。世宗死,趙匡胤勢力強大,「王溥亦陰效誠款」,並獻奉宅園取悅於他。趙匡胤黃袍加身返京,王溥「降階先拜」。964年正月,罷相,任太子少保。太平興國初年,封祁國公,982年八月去世。諡文獻。[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