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詠懷六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詠懷六首》

作品名稱: 《詠懷六首》

作 者: 庾信

創作年代: 南北朝

文學體裁: 詩詞

《詠懷六首》是南北朝詩人庾信的作品。

詩詞原文

其一

楚材稱晉用, 秦臣即趙冠。 離宮延子產, 羈旅接陳完。 寓衛非所寓, 安齊獨未安。 雪泣悲去魯, 悽然憶相韓。 唯彼窮途慟, 知余行路難。

其二

疇昔國土遇, 生平知己恩。 直言珠可吐, 寧知炭欲吞。 一顧重尺璧, 千金輕一言。 悲傷劉孺子, 悽愴史皇孫。 無因同武騎, 歸守霸陵園。

其三

榆關斷音信, 漢使絕經過。 胡笳落淚曲, 羌笛斷腸歌。 纖腰減束素, 別淚損橫波。 恨心終不歇, 紅顏無復多。 枯木期填海, 青山望斷河。

其四

搖落秋為氣, 淒涼多怨情。 啼枯湘水竹, 哭壞杞梁城。 天亡遭憤戰, 日蹙值愁兵。 直虹朝映壘, 長星夜落營。 楚歌饒恨曲, 南風多死聲。 眼前一杯酒, 誰論身後名。

其五

周王逢鄭忿, 楚後值秦冤。 梯衝已鶴列, 冀馬忽雲屯。 武安檐瓦振, 昆陽猛獸奔。 流星夕照鏡, 烽火夜燒原。 古獄饒冤氣, 空亭多枉魂。 天道或可問, 微兮不忍言。

其六

日色臨平樂, 風光滿上蘭。 南國美人去, 東家棗樹完。 抱松傷別鶴, 向鏡絕孤鸞。 不言登隴首, 唯得望長安。

作者簡介

庾信(513年-581年),字子山,小字蘭成。南陽郡新野縣(今河南新野)人。南北朝時期文學家。其家「七世舉秀才」、「五代有文集」,父親庾肩吾為南梁中書令,亦以文才聞名。

庾信「幼而俊邁,聰敏絕倫」,自幼隨父出入於蕭綱的宮廷,後來又與徐陵一起任蕭綱的東宮學士,成為宮體文學的代表作家,其文學風格被稱為「徐庾體」。累官右衛將軍,封武康縣侯。侯景之亂時,庾信逃往江陵。後奉命出使西魏,因梁為西魏所滅,遂留居北方,官至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北周代魏後,更遷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封臨清縣子,世稱其為「庾開府」。時陳朝與北周通好,流寓人士,並許歸還故國,唯有庾信與王褒不得回南方。庾信在北方,一方面身居顯貴,被尊為文壇宗師,受皇帝禮遇,與諸王結布衣之交,一方面又深切思念故國鄉土,為自己身仕敵國而羞愧,因不得自由而怨憤。最終在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老死北方,年六十九。有《庾子山集》傳世,明人張溥輯有《庾開府集》[1]。 。

人物生平

早而聰敏

庾信出身於一個「七世舉秀才」、「五代有文集」的家庭,為東晉時期文學家庾闡的後人。他的祖父庾易,在南齊時不應朝廷徵聘;父親庾肩吾,曾任南梁散騎常侍、中書令,為當時著名文學家。

庾信自幼聰敏,博覽群書,特別通曉《春秋左氏傳》。他身高八尺,腰長達十圍,形貌舉動疏慢而不拘禮法,有不同常人之處。

恩禮隆盛

大通元年(527年),十五歲的庾信入宮為太子蕭統的東宮講讀,直至中大通三年(531年)蕭統去世。此時晉安王蕭綱(梁簡文帝)被立為太子,而庾信之父庾肩吾任太子中庶子,主管文書,十九歲的庾信也擔任東宮抄撰博士。父子均在東宮,出入宮禁之中,恩寵禮遇無人可比。他和徐陵才華橫溢,文風綺靡浮艷,被世人稱為「徐庾體」。當時的後學之士,爭相模仿他們的文章。他們每寫成一篇文章,都受到京師的傳誦。其後,庾信出任湘東王蕭繹的常侍,轉任安南府參軍。之後經多次升遷,庾信擔任尚書度支郎中、通直正員郎。

大同八年(542年),庾信出任郢州別駕。

大同十一年(545年),庾信兼任通直散騎常侍,出使東魏。他的文章和言談,被鄴下高度讚美。回朝後,庾信任東宮學士,兼任建康令。

顛沛流離

太清二年(548年),「侯景之亂」爆發,東魏降將侯景率軍反叛。蕭綱命庾信率領宮中文武官員千餘人,在朱雀航北紮營。侯景趕到時,庾信匆忙率軍撤走。

台城失陷後,庾信沿江西行,逃往江陵,被湘東王蕭繹(梁元帝)承制任命為御史中丞。

承聖元年(552年)十一月,蕭繹即位後,庾信轉任右衛將軍,封武康縣侯,並加散騎常侍銜。

屈節敵國

承聖三年(554年)四月,庾信奉命出使西魏。就在他抵達長安後不久,西魏攻克江陵,殺蕭繹,庾信因而被留在長安,被西魏任命為使持節、撫軍將軍、右金紫光祿大夫、大都督,隨即升任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

北周孝閔帝宇文覺登基後,封庾信為臨清縣子,食邑五百戶,任司水下大夫。又出任弘農郡守,升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司憲中大夫,晉爵義城縣侯。不久後又被任命為洛州刺史。庾信通曉舊時的不少典章制度,為政簡要清靜,使官民皆獲安寧,宇文逌稱讚道:「德藏褰帷,才膺刺舉,吏不敢賄,人不忍欺。上洛童兒,如迎郭伋;商山故老,似值劉弘。」[2]

當時陳朝與北周互通友好,寄居他鄉的南北人士,都允許回歸故里。陳朝就請求放還王褒、庾信等十餘人,周武帝宇文邕只放還王克、殷不害等人,留住庾信、王褒不放。不久後,庾信被徵調為司宗中大夫。

周明帝宇文毓、武帝宇文邕都很喜好文學,庾信因而受到特殊的恩寵禮遇。至於趙王宇文招、滕王宇文逌等,更是與庾信誠摯交往,如同布衣之交。北周公卿的墓碑墓誌,大多拜託庾信撰寫。當時只有王褒與庾信文才相當,其餘的文人,沒有能比擬的。

鄉關之思

庾信雖然身居顯貴,但常有思鄉之情,便作《哀江南賦》以抒發自己的心意。

周靜帝大象(579年-580年)初年,庾信因病離職。

開皇元年(581年),庾信去世,享年六十九歲。隋文帝深為哀悼,贈以本職,並加贈荊、淮(《北史》作雍)二州刺史,由其子庾立世襲爵位。

參考資料

  1. 庾信,歷史記
  2. 全後周文,漢典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