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詠史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詠史詩

 

 

 

詠史詩是我國古代詩歌中重要的一類,是以歷史為客體來抒寫主體情志的詩歌。詠史詩大多針對具體的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詠史詩發端於秦漢時期,而唐代是詠史詩創作的成熟與繁榮期。

詠史懷古詩借古諷今,寫出了人是變化的,而自然景物是亘古不變的

詠史詩的定義

詠史詩是指以歷史題材為詠寫對象的詩歌創作。以歷史為題材的詩歌,有很多種名稱,諸如述古、懷古、覽古、感古、古興、讀史、詠史等,有的還直接以被歌詠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為標題,這些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即都是以歷史作為詩人感情的載體,史情緊密結合的,因此都屬於廣義詠史詩的範疇。如果給詠史詩下個定義的話,那麼凡是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進行敘述、評價、憑弔或借國家興亡寄託個人懷抱的詩歌,都可以稱做詠史詩。早在先秦時期,《詩經》《楚辭》中就有這種針對具體的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的作品。詩歌史上第一首真正意義上的詠史詩是東漢時班固的《詠史》。

內容

詠史詩內容可分述古、懷古、史論史評三類。

述古

一些詠史詩主要屬敘事詩,如確立五言詩體裁的東漢班固《詠史》,敘述西漢孝女緹縈的故事;晉代盧子諒(284-350)的《覽古》詩,敘述藺相如完璧歸趙和負荊請罪的故事;陶潛的《詠荊軻》敘述《史記.刺客列傳》中的故事,都是早期敘述史事的詠史詩。

懷古

一些詠史詩偏向懷古抒情,借古諷今,正如清代何焯所言:「題雲詠史,其實詠懷。」如晉代左思有《詠史》8首,借荊軻燕市高歌的氣概,諷刺當時王公權貴尸位素餐,無所作為,批判以門閥劃分貴賤賢愚的準則;蘇軾的《論王莽》,則諷刺當時呂惠卿的變法新政,有如王莽的欺世盜名。

史論史評

一些詠史詩秉承儒家倫理,褒貶歷史人物,亦有作翻案之論。如宋代王令《讀孟子》,批評孟子迂闊無成,禁不起挫折而離開齊、魏二國。一些詠史詩則總括歷史經驗,或印證人生哲理,如白居易《放言五首》,指出路遙知馬力,歷經考驗後方能判斷是非忠奸,寫下「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時身先死,一生真偽有誰知」的傳世名句。

詠史詩的特點

劉大傑的《中國文學發展史》說,「詠史起於班固,但只詠史事,不聯繫自己。」魏晉時期的左思有《詠史》八首。《世說新語·文學》記鎮西將軍謝尚舟行經牛渚,月夜聞客船上有人詠詩,遣人訊問,乃是袁宏在吟詠自作的《詠史》詩。到了唐代,懷古詠史詩的創作蔚然成風,出現了劉禹錫、杜牧、李商隱等卓有成就的詠史大家。

懷古詠史詩首先是詩中有歷史,或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或歷史遺蹟。因為是詩歌,是文學作品,所以詩中的「歷史」不必如史書中的「歷史」那麼確切。《貞一齋詩說》說,「詠史詩不必鑿鑿指事實,看古人名作可見。」如蘇東坡的前後《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都提到赤壁之戰,可後人對蘇東坡是否到過歷史上的赤壁古戰場頗多爭論,其實,就詩文的思想內容、藝術成就而言,這種爭論是毫無意義的,因為蘇東坡是在詠懷歷史,而不是在記述歷史。

這當然不是說懷古詠史詩可以歪曲歷史篡改歷史,作為一種藝術創作,詩人要在有限的篇幅中敘述歷史,表情達意,就需要創造出更集中、更典型的環境、形象。李商隱的詠史詩之所以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原因就在於此。[1]

參考文獻

  1. [1],水手說文化 4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