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和諧教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和諧教育就是從滿足社會發展需要和受教育者自身發展需要的統一出發,優化教育教學結構中的諸要素,促進學生德、智、體全面的協調的生動活潑發展的教育。要實施和諧教育,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就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把和諧教育的思想與方法運用到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中,運用到師生關係、家庭與社會關係中去,消除應試教育弊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基本概念

和諧教育是從滿足社會發展需要和學生身心發展需要的統一實現出發,調控教育中諸教育要素的關係,使教育的節奏符合學生髮展的節律,進而使「教」與「學」產生諧振效應,促進學生基本素質獲得全面和諧充分發展的教育。

和諧教育基本模式

和諧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模式,是以促進學生基本素質全面和諧充分發展為目標,以樹立六大基本觀念為思想基礎,以調整三大教育要素關係為骨架。建構起的基本結構。全面科學的教育功能觀、和諧共振的教育過程觀、全面發展的教育質量觀、整合優化的教育方法觀、民主融洽的師生關係觀及能動發展的學生觀是和諧教育對學校教育活動與教育現象的基本認識,沒有這種基本認識,就不能破除陳腐教育思想對人的束縛,更不會在教育實踐中有和諧的教育。和諧教育的三大要素及其結構關係如下。⑴以教學領域的「教」與「學」關係為主的學校諸教育活動與學生身心發展關係的和諧;⑵以師生關係為主的學校人際關係的和諧;⑶以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關係為主的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教育關係的和諧 。

和諧教育起源

和諧教育起源於古希臘的雅典,指健美體格和高尚道德的結合。最早全面闡述和諧教育的著作是柏拉圖的《理想國》,柏拉圖認為應通過德、智、體、美諸因素使受教育者養成「身心既美且善」的人。之後,亞里士多德提出適應自然的和諧發展思想,使和諧教育思想得到進一步提升。19世紀50年代,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在《人是教育的對象》一書中指出,教育「是在全面了解人的基礎上,有目的地自覺培養和諧發展的人的過程」。以後的進步教育家都主張「實施和諧發展的教育」。和諧教育集大成者,蘇聯教育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育的建議中》,把和諧教育理解為認識與自我表現結合起來的教育,即幫助學生髮現自己的天賦,找到某種表現自己的活動領域,在積極勞動及與集體成員的相互關係中,培養「道德純潔、精神豐富和體魄健全的人」。就我國而言,和諧教育的理念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的孔子,孔子所說的「成人」就是「仁」、「智」、「勇」,「三達德」的統一。王守仁則較為明確地提出了和諧教育的內涵——教育要「開其知覺」、「發其意志」、「導之以理」,簡而言之,就是使受教育者「知情」、「意情」得到協調發展。近代教育家蔡元培也明確提出教育要「以世界觀為終極目的,以美育為橋樑,要進行體、智、德、美四育和諧發展的教育」。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思想。教育作為社會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起着先導性、全局性、基礎性的作用,如何將和諧發展理念融入教育,使其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發揮出應有的重要作用,是一個重大而嶄新的課題,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和不斷探索。

和諧教育核心

堅持以人為本是和諧教育的核心。一是堅持辦學以教師為本。建設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良、社會擁護、學生愛戴的教師隊伍,為教師工作、生活、學習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二是堅持育人為本,就是把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作為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研究教育規律,轉變落後的教育觀念,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保證學生全面和諧發展。

和諧教育目的

堅持人的全面和諧發展是和諧教育的目的。人的全面發展是人在發展中的最高階段和理想層次,教育必須以人的全面發展作為自己的最終目的。和諧教育就是遵循人的發展規律,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身心諸方面協調發展,促進學生個體與群體全面和諧發展,促進學生與社會、自然和諧發展。

和諧教育動力

堅持可持續發展是和諧教育的動力。一是堅持遵循教育規律,按教育規律辦事,不是靠主觀臆斷和想當然辦事,防止教育大起大落、走彎路,貽誤人才培養。二是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教育觀念,培養可持續發展的人才。可持續教育必須把改善人對人生、他人、社會、自然的態度放在第一位,重視培養人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科學的思維方法、樂觀的生活態度、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

和諧教育保障

堅持協調發展是和諧教育的保障。教育的協調發展一方面指教育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即教育的規模、質量、結構、效益,教育的改革、發展、穩定以及人才培養的數量、質量與社會需求相互協調,相互適應。另一方面,指教育自身的協調發展,即教育者要尊重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培養他們成為既具有合理智能結構,又具有健康身心素質的合格的現代公民。

和諧教育基礎

基本的辦學條件和經費保障是和諧教育得以建立的基礎。從現實情況看,缺乏規範完善的教育財政制度是導致我國教育財政投入不足的重要制度性原因,國家應該從調整宏觀政策入手探索教育和諧發展問題,制定行之有效的充分體現教育和諧發展要求的經費保障政策。要強化政府的責任,加大政府教育投入力度;要建立教育經費分擔機制,明確各級政府對教育財政的責任,明確社會及家庭應承擔的責任;要建立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的平台,建立並完善教育經費的監督管理制度,促進教育持續穩定和諧發展。

和諧教育基本途徑

以和諧教育思想推進教育體制改革,激發教育發展的動力和活力,有效促進教育公平,是構建和諧教育的根本途徑。要積極探索並加快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符合教育規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教育體制和運行機制。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提升教育質量,規範辦學行為,促進城鄉、區域、校際間教育均衡發展,為學生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機會。要加強教師隊伍師德建設和素質提高,促進人力資源優化,引導師資力量和諧發展。要構築現代化教育信息平台,努力實現教育信息共享,以教育信息化[1]促進教育的現代化[2]

參考文獻

  1. 教育信息化與家校共育融合成趨勢,光明網,2020-07-12
  2. 現代化教育技術裝備,豆丁網,2015-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