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和董傳留別(蘇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和董傳留別》

作品名稱:《和董傳留別》

創作年代:北宋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作者:蘇軾

《和董傳留別》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由鳳翔府回到長安時所作的一首七律。蘇軾在鳳翔府任職時,董傳曾與蘇軾相從,當時董傳生活貧困,衣衫樸素,但飽讀詩書,滿腹經綸,平凡的衣着掩蓋不住他樂觀向上的精神風骨。蘇軾在詩中一面稱許了董傳的志向,同時預祝他黃榜得中。全詩巧於用典,蘊藉含蓄。其中「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句,廣為傳誦,膾炙人口。

原文

譯文

生活當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胸中有學問氣質自然光彩奪人。

不喜歡陪伴着老儒一塊清談過「烹瓠葉」那樣的苦日子,決定隨從舉子們參加科舉考試。

口袋裡沒有錢不置辦那「看花」的馬,但會看取令人眼花繚亂的「擇婿車」。

考試得中仍然可以向世俗的人們誇耀,詔書上如鴉的黑字新寫着俺的名字。[2]

作品賞析

「麤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這兩句寫董傳粗絲綁發,粗布披身。「裹生涯」詞語搭配新穎巧妙。本應是「生涯裹麤繒大布」,但詞序一顛倒變成「麤繒大布裹生涯」,就有了畫面感,而且表示這種生活已是常態。這兩句詩讚揚董傳雖然貧窮,但勤於讀書,因此精神氣質非同常人。

「厭伴老儒烹瓠葉,強隨舉子踏槐花。」這兩句是說董傳的志向,不甘心過貧苦的日子,希望通過科舉出人頭地。老儒是指年老的學人。「烹瓠葉」是用典。《詩經·小雅·瓠葉》,首章二句為「幡幡瓠葉,采之亨之」。瓠葉味苦,詩中以瓠葉言其宴席上菜餚的粗陋和簡約,但主人並沒有以其微薄而廢禮,而是情真意摯地「采之亨之」(「亨」同「烹」)。

「囊空不辦尋春馬,眼亂行看擇婿車。」「尋春馬」是暗用孟郊《登科後》的典故。這裡蘇軾是說董傳即便登科也沒錢置辦馬匹,像孟郊那樣「一日看盡長安花」。「擇婿車」是用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題名游賞賦詠雜紀》所載唐進士放榜日公卿家傾城選取佳婿,「鈿車珠鞍,櫛比而至」的典故。蘇軾的意思是說,董傳雖不能像孟郊那樣騎馬看花,但卻有機會被那「選婿車」包圍,讓自己眼花繚亂。這兩句詩是蘇軾鼓勵董傳的話,有錢沒錢不是問題,考中才是硬道理,那時什麼都會有。

「得意猶堪夸世俗,詔黃新濕字如鴉。」這兩句詩是承接上兩句,繼續對董傳給予鼓勵,希冀董傳能夠有朝一日,可以金榜題名,揚眉吐氣,以夸世俗。蘇軾寫到這裡,似乎完全忘記了此詩開頭的「腹有詩書氣自華」,剩下的就只有對一個不得意書生的一點祝福了。

這首詩的特點是巧於用典,蘊藉含蓄。其中「腹有詩書氣自華」,是至今讓人傳誦於口的名句。「詩書」在這裡泛指書籍;「氣」是指氣質風度;「華」指有光彩,與眾不同。脫開詩中讚揚董傳的語境,單獨來看,「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意思就是:那些勤於讀書的人身上總會一種儒雅之氣自然地流露出來,使他們看起來與眾不同。正因為它概括出了讀書人當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所以才成為了有關讀書學習方面的詩詞名句,被廣泛引用。

作者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3]

視頻

和董傳留別 棲真小學.wmv

參考資料

  1. 和董傳留別, 詩詞名句網,
  2. 蘇軾《和董傳留別》翻譯及賞析, 瑞文網,2020-10-20
  3. 題西林壁, 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