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呼蘭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呼蘭縣位於黑龍江省南部,哈爾濱市區松花江北岸,南瀕江與松北區、阿城區、賓縣相望,東臨巴彥縣,西毗肇東市,北接綏化市、蘭西縣。總面積2197平方千米。2009年總人口62萬人。區政府駐利民街道南京路8號。

呼蘭區城區分為新城和老城。新城即利民開發區,是區政府駐地,哈爾濱北站在其境內。老城即原呼蘭縣城,位於呼蘭河左岸,蕭紅故居坐落在此。

呼蘭區地處松嫩平原南部。呼蘭河橫貫西部地區。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3.3℃,7月份平均氣溫23.1℃;1月份平均-19.4℃。年平均降水量505.4毫米。濱洲鐵路、濱北鐵路、202國道、222國道過境並設站。名勝古蹟有蕭紅故居、天主教堂、文武廟、清真寺等。[1]

歷史沿革

建置前隸屬

商、周屬穢貊

漢、晉屬夫余

南北朝屬豆莫婁

隋朝屬靺鞨

唐朝屬黑水都督府東

遼朝屬京道女真鐵驪部

金朝屬上京路會寧府

元朝屬蒲峪路屯路屯田萬戶府。

明朝屬奴兒干都司兀者衛

清初屬黑龍江將軍

建置後沿革

清雍正十二年十二月初三(1734年12月27日),清廷批准設立呼蘭城,呼蘭始有建置,直隸黑龍江將軍。同治元年(1862年),置呼蘭廳,與呼蘭城分疆而治,呼蘭廳是呼蘭地區最早的行政機構,也是黑龍江省設立民官之始。光緒三十一年十二月(1905年1月),清廷批准設呼蘭府。1913年,依中華民國大總統令撤銷呼蘭府,改設呼蘭縣,隸屬黑龍江省。1932年隸屬偽滿洲國黑龍江省。1934年改屬偽濱江省。1936年改屬偽哈爾濱特別市。1937年撤銷偽哈爾濱特別市,改屬偽濱江省管轄。1945年10月,隸屬蘇聯紅軍軍事管制下的濱江省。1945年11月,中共地下黨組織以和平方式接收呼蘭縣政權,民主的呼蘭縣政府誕生,隸屬濱江省哈北專員公署。1946年1月,呼蘭宣布自治,脫離國民黨政權設立的松江省政府。同年4月,中共領導的松江省政府成立,呼蘭縣隸屬松江省哈北專員公署。1947年哈北專員公署撤銷,隸屬松江省政府。1954年8月,隸屬松江省與黑龍江省合併後的黑龍江省。1956年3月,隸屬黑龍江省綏化專署。1958年8月,隸屬哈爾濱市。1965年6月,隸屬松花江專區。1983年9月,隸屬哈爾濱市。

2004年2月,國務院批准撤銷呼蘭縣,設立哈爾濱市呼蘭區。2004年2月4日,國務院批覆,撤銷呼蘭縣,設立哈爾濱市呼蘭區,以原呼蘭縣行政區域,不包含樂業、對青山2個鎮為呼蘭區的行政區劃。同年5月30日,呼蘭區舉行掛牌儀式,正式列為哈爾濱市一個新區——呼蘭區。

行政區劃

1956年3月,呼蘭區共設2鎮:呼蘭鎮、康金鎮,35鄉:歷井、大趙、石人、城子、楊木、白奎、望山、大用、劉家、楊林、七佰、王柱、方台、雙井、長嶺、長勝、八家、台屯、薄荷、對青山、長安、利民、樂業、裕民、豐富、腰堡、呼口、西沈、東沈、西南、蓮花、許堡、郎堡、平坊、二八鄉。1958年3月,撤銷城子、平坊、呼口、七佰、望山、西沈、薄荷、裕民8個鄉,呼蘭區有29個鄉鎮。

1958年9月呼蘭區撤銷鄉鎮建制,成立呼蘭鎮、康金、東方紅、長征、白奎、二八、孟家、大用、樂業和對青山10個公社。1959年樂業和對青山公社劃給哈爾濱市道外區,呼蘭區有8個公社。1960年初,東方紅公社改稱西沈公社、長征公社改稱石人公社。1961年5月,經哈爾濱市批准,呼蘭區8個公社調整為16個公社:呼蘭鎮、康金、石人、大用、白奎、西沈、二八、孟家、方台、雙井、腰堡、楊林、長嶺、許堡、西井和蓮花公社。

1992年,呼蘭縣位於黑龍江省中部,松嫩平原東北部。東南與巴彥縣接壤,北與綏化市以泥河分界,西與蘭西縣、肇東市毗連,南與哈爾濱市為鄰,東南與阿城市、賓縣以松花江分界。呼蘭區總面積2611平方千米。總人口63.9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1.5萬人;滿、回、朝鮮、錫伯、蒙古等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3%。轄8鎮、13鄉。縣政府駐地呼蘭鎮。

1994年將呼蘭區329個行政村調整為336個,其中白奎鎮增加3個、孟家鄉增加2個、許堡鄉和西井鄉各增加1個。1995年8月,方台、大用兩鄉撤鄉設鎮。1996年6月,腰堡、蓮花兩鄉撤鄉設鎮。

1996年,呼蘭縣面積2611平方千米,人口約63.9萬人。轄12鎮9鄉:呼蘭鎮、康金鎮對青鎮利民鎮沈家鎮石人鎮白奎鎮腰堡鎮二八鎮大用鎮方台鎮蓮花鎮、台屯鄉、楊林鄉、長嶺鄉、許堡鄉、樂業鄉、雙井鄉、李家鄉、孟家鄉、西井鄉。縣政府駐呼蘭鎮。

1999年12月,長嶺、雙井兩鄉撤鄉設鎮。調整後,呼蘭縣轄14個鎮、7個鄉。

2001年2月,將呼蘭區21個鄉鎮調整為16個。其中利民鎮、腰堡鎮撤銷併入呼蘭鎮,西井鄉撤銷併入康金鎮,台屯鄉撤銷併入樂業鄉,李家鄉撤銷併入對青鎮,對青鎮改稱對青山鎮。同年8月,將呼蘭區336個行政村調整為194個。2002年10月樂業鄉撤鄉設鎮。

2003年末,呼蘭區轄16個鄉鎮,其中鎮13個:呼蘭、康金、對青山、沈家、二八、石人、白奎、方台、大用、蓮花、長嶺、雙井、樂業,鄉3個:楊林、孟家、許堡。下設12個街道、194個行政村,581個自然屯。

2010年末,呼蘭區戶籍總人口620179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63909人。轄8個街道、8個鎮、3個鄉:蘭河街道、呼蘭街道、建設路街道、利民街道、學院路街道、腰堡街道、康金街道、雙井街道、沈家鎮、二八鎮、石人鎮、白奎鎮、方台鎮、蓮花鎮、大用鎮、長嶺鎮、楊林鄉、許堡鄉、孟家鄉,共有168個行政村、38個社區。

2010年,呼蘭區轄4個街道、10個鎮、3個鄉:腰堡街道、蘭河街道、利民街道、呼蘭街道、康金鎮、沈家鎮、方台鎮、白奎鎮、石人鎮、二八鎮、蓮花鎮、大用鎮、雙井鎮、長嶺鎮、許堡鄉、楊林鄉、孟家鄉。[2]

地理環境

位置

呼蘭位於黑龍江省南部,松花江北岸,呼蘭河下游。地理坐標:北緯45°49'--46°25′,東經126°11′--127°19′。

境內最東端是位於楊林鄉界的松花江與少陵河交匯處,最南端是利民鎮的呂剛屯和哈爾濱市松浦鎮的東方紅村土地相連,最西端是李家鄉的姜家村與肇東市的豐寶村、蘭西縣的林富村土地相連,最北端是白奎鎮的青山村和巴彥縣的建華村土地相連。境內東西相距約83.5公里,南北相距約62.5公里。

地質

古生界屬最古的地層,經對境內台屯鄉的群力村至孟家鄉的團山子進行電法勘測,地層最小隱伏深度大於1 000米,沉積於2.25億年前。

中生界

中生界地層疊壓在古生界地層之上,出露部分很少,由下至上分為泉頭組、青山口組、姚家組、嫩江組等地層,均屬下白堊系地層,沉積約1.2億年前,總厚度小於2500米。

新生界

新生界疊壓在中生界之上,包括第三系和第四系地層。第四系鬆散沉積物廣布呼蘭區,約占98%。有下更新統、中更新統、全新統等3個不同成因類型的堆積物。總厚度30-80米左右,堆積形成至今約300萬年。

地貌

地貌受新華夏構造體系控制,屬新華夏系第二沉降帶,為地質構造上凹陷地區。受江河流水作用侵蝕,形成河谷、漫灘、階地等溝谷縱橫的平原地貌形態。境內無山地、丘陵等複雜地形,整個地勢平坦開闊,西部低平、中部平緩、東部略高,呈東高西低趨勢。各類地貌相對比差在20—30米之間,為波狀平原。海拔最低點113米,最高點189.5米,一般在115—150米之間。

水文

境內地表水有江河5條、溝泡湖泊412條、小型漫蝕溝2 000餘條,水面積總計134091.7畝,其中:江河45 969.5畝、水庫14369.3畝、水塘34397畝、溝渠39355.9畝。境內流經的江河有松花江、呼蘭河、泥河、漂河、少陵河等,其中:松花江、少陵河、漂河、泥河屬界河。5條江河的發源地均在境外,其中:呼蘭河、漂河、少陵河、泥河的河口在境內。

氣候

呼蘭處在中緯度地帶,屬於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農業氣候屬於溫暖半乾旱、重春旱、夏半濕潤地區。呼蘭區氣候差異不大,南部氣溫略高,年積溫差異不超過100℃,年平均氣溫3.3℃。全年日照充足,平均日照2732.3小時,年平均日照率62%。春季風力較大,全年最多風向為西南風。全年無霜期平均143天,初霜日期平均在9月25日,終霜期平均在5月4日。[3]

自然資源

水資源

轄境江河縱橫、湖泡溝渠密布。地表水有「一江四河」、溝泡湖泊412個。境內流經的江河有松花江、呼蘭河、泥河、漂河、少陵河等,5條江河的發源地均在境外,其中呼蘭河、漂河、少陵河、泥河的河口在境內。

生物資源

植物資源

境內植物資源豐富,盛產玉米、水稻、大豆、馬鈴薯、大蔥、韭菜等農作物。

江河沿岸沼澤地、草原、草甸、黃土山及平原區都生長茂盛的自然植被,「五花草塘」是其主要類型,分布於縣境東北部,主要植物有牡蒿、小葉蒿、馬蘭、苔草、狼尾草等。在松花江、呼蘭河、泥河、漂河等低平地上,主要有小葉樟、沿柳、三棱草、蘆葦等喜濕植物。喬木主要有楊樹、柳樹、落葉松、樟子松等;灌木主要有灌木柳、丁香、胡枝子、山里紅等。

動物資源

獸類有山狸、銀鼠、灰鼠、狐、獾、鼬、兔、家鼠、田鼠等;

禽類有貓頭鷹、野鴨、雉雞、雉鳧、燕子、啄木鳥、蠟嘴、麻雀、黃雀、鵪鶉等;

魚類有鯉、鯽、白魚、黑魚、狗魚、白鰾、鰱魚、山胖頭、柳鱭、重唇、鰲花、草根等;

兩棲類有青蛙、蟾蜍等;

爬行類有蝮蛇、松花蛇、野雞、蜥蜴等

有益昆蟲有蜂、螳螂、糞郎、瓢蟲、蝴蝶、蜻蜓等。

其他動物還有蜘蛛、蚯蚓等。

礦產資源

境內沙資源較豐富,細沙、中細沙儲量大。主要呈帶狀分布於呼蘭河、松花江河槽與河漫灘,沙質較優良,主要由石英、長石顆粒及雲母碎片構成。其中石英含量占75%、長石占15%、雲母及其它雜物占10%左右。沙資源長度90公里,寬度平均2公里,可采深度平均1.5米,其中中沙以上的沙源儲量少,難開採;中細沙、細沙儲量大,易開採,可滿足一般工程和農田改土用沙的需求。

人口民族

人口

1959-1979年間,區內又出現一次人口自然增長的高峰。20年間,人口增加25.78萬人。

1990年呼蘭區共有人口63.3萬人,人口密度238人/平方公里,出生率16.51%,死亡率4.65%,自然增長率11.86%,

2008年,呼蘭區人口保持低速增長。年末戶籍總人口623319人,比上年增加1740人。非農業人口164973人,農業人口458346人。

2009年,呼蘭區年末戶籍總人口620008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60555人。男性人口315379人。人口自然增長率4.54%。

2010年,年末戶籍總人口620179人,比上年末增加171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63909人。人口出生率6.20%;人口自然增長率3.58%。

2011年,年末戶籍總人口620992人,比上年末增加813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67597人。人口出生率6.07%;人口自然增長率3.51%。

2012年,年末戶籍總人口62萬人,加上駐區大專院校在校學生,呼蘭區總人口達80萬人。

民族

2010年呼蘭區共有漢、滿、回、朝鮮、蒙古、錫伯、達斡爾、壯、鄂溫克、赫哲、苗、土家、鄂倫春、維吾爾、侗、藏族等16個民族。

經濟

農業

東北淪陷時期,1935年呼蘭區有耕地35萬餘垧,有10垧地以上的地主8 660戶,占呼蘭區總戶數的24%,其中:100垧以上的397戶、50垧以上的1036戶、20垧以上的3266戶、20垧以下的3961戶。

1943年產糧較高,平均每畝84公斤。

1949年呼蘭區在農村成立互助組1萬多個,組織起來的農戶占農村總戶的95%。

1952年農業總產值,按1980年可比價,下同6623萬元,比1949年增長87.4%。1953-1957年,生產保持持續增長,1957年農業總產值6095萬元。

1965年農業總產值7076萬元,比1962年4956萬元增長42.8%。

1990年糧豆薯畝產增至337公斤,總產高達6.82億公斤,成為全省超5億公斤10個產糧大縣之一,比1978年4.17億公斤增長63.5%,年平均增長4.2%。

1990年呼蘭區農業總產值3.29億元,其中:種植業產值22681萬元、林、副、漁業合計2751萬元、牧業產值7 476萬元、鄉鎮企業產值3.68億元。

1990與1978年相比,呼蘭區農村社會總產值的構成發生明顯變化。以農村社會總產值為100,1978年種植業占64.5%、多種經營占16.5%、鄉鎮企業占19%。到1990年種植業相對下降為43.8%、多種經營上升到23%、鄉鎮企業上升到33.2%。

2009年,全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8.4億元,同比增長8.5%。其中農業產值26.6億元;林業產值0.6億元;牧業產值38.9億元;漁業產值1.6億元;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0.7億元。呼蘭區農作物總播種面積215.2萬畝,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06.5萬畝,比上年增加3萬畝。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種植結構比重為95.96:4.04。

2010年,全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76.3億元,比上年增長8%。其中農業產值29.3億元;林業產值6944萬元;牧業產值43.6億元;漁業產值1.9億元;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7713萬元。牧業產值占比重達57.1%。

2011年,全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90.8億元,比上年增長8.5%。其中農業產值34.7億元;林業產值0.8億元;牧業產值52.1億元;漁業產值2.3億元;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0.9億元。牧業產值占比重達57.4%。

2012年,呼蘭區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02.7億元,同比增長8.7%。糧食生產大災之年獲得大豐收,總產達到24.3億斤,同比增長11.2%。

工業

民國時期,手工業迅速發展,1913年張雲亭開織染廠。

1935年合資4000元開辦同興泰機房染房、合資3500元開辦益增泉機房,織白棉布,月產150。

1936年呼蘭有火柴、制酒、制油、糧米加工、五金、鐵業、木器、紡織、印染、皮革、鞋帽等28類、707家。

1950年區內私營個體工業比1949年增加5.8倍。1952年呼蘭區工業總產值657萬元,比1949年增加1.4倍。1953年後,地方國營工業學習蘇聯管理辦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混亂狀態。

1954年呼蘭區個體工業、手工業發展到1714戶,總產值295萬元,占呼蘭區工業總產值的35.4%。1956年對個體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呼蘭區建立手工業合作社,組53個、從業人員2081人。地方國營工業有火柴廠、鐵工廠、磚廠、印刷廠、澱粉廠、醬菜廠等6家,職工941人。1957年呼蘭區工業總產值1714萬元,比1952年增加1.6倍。

1962年縣內國營工業調整為7家,手工業又恢復了合作社的體制共60家。呼蘭區67家企業,職工4 005人,完成產值2 223萬元,比1957年增長29.7 %。

1966年呼蘭區44個工業企業,總產值降至1 983萬元。以後又陸續新建了一些工廠,到1976年呼蘭區有工業企業118家,工業生產有所恢復,總產值上升到7 117萬元。之後,工業連年虧損,1976-1978年累計虧損203萬元。

1980年工業總產值10869萬元,1985年上升到14293萬元,1990年又上升到34388萬元。在呼蘭區工業總產值中,重工業比重由1978年的29.4%,上升到1990年的59.7%,產業結構趨向合理。縣內主要工業產品,由1978年前的20種,增加到1990年的80餘種。

2009年,呼蘭區實現工業增加值59.3億元,增長12.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20億元,增長18.2%。在規模以上工業中,輕工業實現增加值17.5億元,增長14.8%;重工業實現增加值2.5億元,增長48.2%,地方規模工業實現增加值18.3億元,增長19.6%。

2010年,呼蘭區實現工業增加值68.2億元,比上年增長19.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26.1億元,增長29.1%。在規模以上工業中,非公有制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25.5億元,增長32.3%。在規模以上工業中,輕工業實現增加值22.7億元,增長26.7%;重工業實現增加值3.4億元,增長57.3%。

2011年,呼蘭區實現工業增加值80.8億元,比上年增長13.0%。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24.1億元,增長18.4%。在規模以上工業中,非公有制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23.4億元,增長17.8%。

2012年,規上工業拉動作用增強,呼蘭區規模工業預計完成總產值90億元,同比增長18%,工業增加值23.7億元,增長18%。

金融

乾隆二年,1737年呼蘭已有當鋪,是黑龍江最早的典當業,已有250餘年的歷史。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成立黑龍江省廣信公司呼蘭分公司,為呼蘭最早的官商合辦的官錢局。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成立黑龍江官銀號呼蘭分號,為官辦銀行。

1949年11月成立松江省分行呼蘭銀行辦事處,1951年改為中國人民銀行呼蘭縣支行。

1990年呼蘭區各類銀行、信用社等金融機構92個,銀行存款總額3.2億元,貸款總額6.5億元。信用社存款7 256.8萬元,貸款總額2 234.9萬元。呼蘭區城鄉居民儲蓄總額2.3億元,為1965年的132倍。

2009年,截止到年末,呼蘭區金融機構各項存款86.3億元,比年初增19.1億元,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58億元,比年初增9.1億元;金融機構各項貸款50.9億元,比年初增11.9億元。在貸款中,短期貸款25.2億元,減少7.5億元;中長期貸款25.7億元,增加19.4億元。

2010年,呼蘭區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12.2億元,比年初增加27.9億元,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71.7億元,比年初增加13.7億元。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60.8億元,比年初增加9.9億元,其中短期貸款餘額29.4億元,增加4.2億元,中長期貸款餘額31.4億元,比年初增加5.7億元。在金融機構存貸款餘額中,農村信用社存款餘額15.7億元,比年初增加5.1億元,農村信用社貸款餘額17.9億元,比年初增加4.1億元。呼蘭區有證券經營機構1家。全年各類證券成交額22.9億元,其中股票基金交易額22.6億元。全股民開戶數為1259戶。

2011年,呼蘭區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19.2億元,比年初增加3.5億元,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88.9億元,比年初增加17.2億元,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67.4億元。

2012年,金融市場平穩運行。截止9月末,呼蘭區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44.3億元,同比增長19%。各項貸款餘額77.5億元,增長13%。小額貸款公司8家,已為區內各類企業發放貸款3.2億元。

國內貿易

1921年在松浦設市政局開闢商場,1926年又實行免稅法招商興市

1930年呼蘭區商工各業共有81個行業、1835家,其中:縣城1540家、康金井61家、松浦市61家、樂安鎮132家、對青山41家。

1934年以後,部分店鋪逐漸恢復營業。在縣城出現日本人開辦的商鋪8家,朝鮮人開辦的商鋪有商店、旅館、飯店等3家。1935年呼蘭區有商工各業903家,其中縣城725家。

1961年恢復供銷社,劃出小商小販,開放集市貿易,對農副產品實行獎售、換購政策,並提高農副產品收購價格,到1965年經濟很快恢復,市場穩定。

1990年呼蘭區共有商業、飲服業管理和經營機構4690個,從業人員22967人,社會商品零售總額3.49億元,為1978年的4.4倍、1949年的43.6倍。

2009年,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4.1億元,同比增長19.3%。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經濟實現零售額5418萬元,同比增長0.6%;非國有經濟實現零售額43.6億元,同比增長19.5%。批發零售業實現零售額37.7億元,同比增長18.9%;住宿和餐飲業實現零售額6.3億元,同比增長21.1%。呼蘭區商品交易市場10個。年成交額超500萬元的商品交易市場4個,成交額2000萬元。

2010年,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2億元,比上年增長19.1%。分地域看,城鎮消費品零售額37.6億元,增長19.4%;鄉村消費品零售額14.4億元,增長18.5%。分行業看,批發業零售額4.1億元,增長18.1%;零售業零售額40.2億元,增長23.5%;住宿業零售額0.5億元,增長19.2%;餐飲業零售額7.2億元,增長21.2%。分類別看,衣着類和食品類增幅較大,分別增長28.0%和19.3%。呼蘭區商品交易市場6個,年成交額超千萬元的商品交易市場3個,成交額3.7億元。

2011年,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1.4億元,比上年增長18.1%。分地域看,城鎮消費品零售額44.4億元,增長18.3%;鄉村消費品零售額17.0億元,增長17.3%。分行業看,批發業和零售業零售額52.4億元,增長18.3%;住宿業和餐飲業零售額9億元,增長16.4%。

2012年,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預計70.7億元,增長15.1%。服務業增加值預計完成102.5億元,同比增長10.5%。[4]

社會事業

教育

乾隆九年,1744年始設官學,道光十四年,1834年設滿文教習,同治元年,1862年後私塾開始盛行,光緒五年,1879年設呼蘭廳學正。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至宣統元年,1909年,呼蘭設有公立初、高等小學堂23所,初、高等工業學堂和初級師範學堂3所,私立善堂、教會辦初等小學堂3所,私塾125處,共有學生3232人。

1914年創辦的呼蘭縣立中學,是黑龍江省各縣最早設立的中學,僅列齊齊哈爾省立中學之後。民國時期,教育事業仍緩慢發展。

1990年呼蘭區有小學331所、普通中學35所、農業和職業高中3所、技工學校1所、聾啞學校2所、高等師範專科學校1所、進修學校1所、師資學校1所、業餘學校和電大工作站15所,共有學生10.63萬人、教師7 230人。

2011年,呼蘭區有研究生培養單位1所,在學研究生2585人;普通高校16所,在校學生12.7萬人,畢業生1.3萬人;成人高校2所;普通高中6所,招生2196人,在校生6488人,畢業生1943人;普通初中24所,招生5057人,在校生15570人,畢業生4899人;普通小學63所,招生4486人,在校生28116人,畢業生5068人;幼兒園78個。

2012年,投資4427萬元創建標準化學校6所,建設農村寄宿制學校1所,改建公辦幼兒園4所。哈師大附中利民校區土建工程全部結束。

文化

民國時期,在新文化思潮的影響下,新型文藝形式如話劇、歌劇、漫畫、電影等相繼傳入。民間的文化藝術活動,二人轉、皮影戲、野台子戲、東北大秧歌等多在廟會、年節和喜慶之日舉行。

新中國建立後建立了文化館、圖書館、俱樂部、文化宮、劇院、書店、廣播站、電視台;各鄉鎮都建立了文化站、廣播站、電影放映隊等文化設施與機構,文化活動迅速普及,民間各類文化藝術活動日趨活躍。縣內一批優秀文藝作品陸續問世,一些優勢項目如評劇、地方戲都達到省內優秀水平,二人轉《空洞房》參加全國文藝匯演。湧現出一批業餘作者,在小說、詩歌、音樂、戲劇、繪畫、剪紙、攝影、電視等方面創作出在全省有較大影響的作品。

20世紀80年代後,廣播、電視、音像普及。

2011年,呼蘭區共有專業藝術表演團體1個,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紀念館1個、電影放映單位1個。

2012年,完成哈爾濱之夏音樂會呼蘭分會場文藝演出任務和慶國慶書畫作品展及送文化下鄉文藝演出工作。完成哈爾濱第六屆動漫彩車設計、製作、巡遊工作,取得了最佳花車榮譽稱號。申通廣電網絡公司陸續投入700多萬元,數字電視整轉達6萬戶,其中老城區增加2171戶,利民開發區增加8643戶,數字電視收視費1300萬元,比去年增長41%。

體育

呼蘭的體育活動,始於滿族的騎射、摔跤。

同治末年,漢族群眾從關內帶來強身和自衛的武術。

新中國建立後,呼蘭區廣泛開展田徑、球類、廣播體操、游泳、滑冰等項活動。每年舉行一次的呼蘭區田徑運動會,推動了群眾體育活動的開展,使各項體育運動水平不斷提高。

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城鄉的田徑、籃球、乒乓球活動十分普及。

1982-1985年,呼蘭連續4年被省評為「田徑之鄉」。

20世紀80年代後期,群眾參加健身活動的人數約占呼蘭區總人數的34%。呼蘭區已成立籃球、田徑、象棋等8個體育協會,太極拳、三浴功、老年迪斯科等7個輔導站,各項體育活動制度化。歷年來,呼蘭向國家、省、市輸送體育人才150餘人。

2011年,呼蘭區開展大型體育活動5項,社區、鄉鎮具有地方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動達6項。全年建設全民健身路徑工程14餘件。創建2個市級體育示範社區。全年培訓二、三級社會體育指導員55人。

2012年,推進體育設施建設,建成9個市級體育示範社區。成功舉辦呼蘭區全民健身展示周啟動儀式、全民健身日太極拳展示活動和呼蘭區健身舞蹈比賽。呼蘭區代表團參加哈爾濱市第十八屆運動會田徑、速滑等7個項目的比賽,共得獎牌83枚,其中金牌23枚、銀牌13.5枚、銅牌46.5枚。

衛生

光緒三十年,1904年呼蘭基督教會設醫院,始有西醫。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呼蘭府設衛生局,為最早的官方醫療機構。

民國時期,出現了一批著名中醫,並創辦了中醫學社,為省內外培養了一批中醫人才。

新中國建立後,相繼建立起縣、鄉、企業醫院和防疫、保健等醫療、防治機構,並把醫療防治工作的重點轉向農村。

1963年·,呼蘭區21個公社全部建立了衛生院和衛生所。農村缺醫少藥的狀況得到改善,地方病、傳染病得到有效控制,發病率逐年下降。1990年呼蘭區有醫院26個、結核病防治院,省屬1個、婦幼保健院1個、工企門診部,所4個、個體衛生所14個、農村衛生所334個、結核病防治所2個、防疫站1個、檢驗所1個、救護站1個、衛生學校1所。呼蘭區醫務衛生人員3560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2726人,呼蘭區平均每千人有衛生技術人員4.31人。人均壽命提高到66歲。

2011年,呼蘭區共有各類衛生機構213個,其中醫院9個、衛生院11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8個、門診部1所、專科疾病防治院3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所、婦幼保健機構1所。衛生機構床位數2476張,其中醫院床位數996張,衛生院床位數219張/衛生技術人員2938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助理醫師1187人,註冊護士776人。鄉鎮衛生院11個,床位219張,衛生技術人員180人。

2012年,對部分鄉鎮衛生院進行了維修改造,完成大用鎮衛生院醫療樓主體建設,區中醫院、婦幼保健院晉升為省二級甲等醫院評;呼蘭區成功爭創國家級農村中醫藥先進單位。[5]

風景名勝

蕭紅故居

蕭紅故居始建於光緒三十四年。蕭紅故居原面積為7125平方米,分東西兩個院落。兩院共有房舍30間,東院8間,西院22間。東院五間房後有一近2000平方米的菜園。

蕭紅故居位於哈爾濱市呼蘭區城文化路29號,占地面積7125平方米,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天主教堂

天主教堂坐落在呼蘭鎮東大街路北第五中學院內,始建於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由法國傳教士戴治達主持修建。

天主教堂是雙塔型法國式教堂,教堂的主體由左右對稱高聳的兩個鐘樓構成,共五層。

黑龍江呼蘭河口濕地自然保護區

呼蘭河口濕地保護區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南部,松花江北岸,呼蘭河河口。保護區東西長63.5公里,南北寬21.3公里,周長179.5公里,總面積為19262公頃。是松花江沿岸保存較完整、面積較大的沼澤濕地,也是中國面積最大的城市濕地。[6]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