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味道(黨明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味道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味道》中國當代作家阿良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味道

大肉一天一個價,一天一個價啊!真的傷不起,我等食肉吃貨都有些憤慨了。民以食為天,吃飯是頭等大事。到一定年齡,一日三餐最關心吃什麼,常掛於心。大肉價格還在往上竄,價格飆升一路牛氣沖天,大有上不封頂之勢,絲毫沒有停下來緩緩的意思。大肉價太牛,高攀不起,告辭!轉身其他肉,未料它們也跟着漲。你們趁什麼熱鬧啊?人家直挺挺地懟道:生產牛羊雞鴨魚的人也要吃大肉滴,成本增加了,不漲我們傻啊!好像有道理,又似牽強附會,反正漲是鐵板釘釘了。好吧,我無能為力。按網絡流行語這樣說:我太難了!其實,任賢齊多年前就唱出了我們的無奈:你總是心太軟,所有問題都自己扛。

全國性大肉漲價,沾邊不沾邊的,都起鬨。自己不扛誰扛?正好,那我就多素少葷,免得擔心自己三高。平心而論,這樣想,我是有些賭氣的意思,愛漲漲,誰吃吃。正好藉此機會多吃素,專家說了,吃素更健康,這樣安慰自己的胃挺有效果。

總歸營養要跟上,趁雞蛋還沒漲的太離譜,相對實惠就選它了。西紅柿炒雞蛋,烹調方法簡單,營養搭配合理。色澤鮮艷,口味宜人,不錯不錯。專家也說過,西紅柿和雞蛋,是黃金搭檔。那就西紅柿炒雞蛋吧,煮麵條可拌麵,蒸米可蓋澆飯,何樂而不為?只是吃的太頻繁,問題來了,一直鍾情的西紅柿炒雞蛋,總覺得沒滋味。到底少了什麼呢?

老家人最早把西紅柿叫洋柿子。據說西紅柿自明萬曆年間傳入中國,但一直是作為觀賞植物,西紅柿作為食材直到清末。至於它何時引進到本地食用和栽培的,我無從考證。大哥那會兒在鄉里上初中,總惦記家人,時常帶回沒見過的東西讓我們嘗。一次他帶回了洋柿子,味道像洋芋鈴鈴的味道,又不可描述,怪怪的,絕不美味,我把嘴裡沒咽下的吐了出來。這東西算水果的話,也是最差的水果了,心想。

後來,西紅柿慢慢在集市上多起來了。也有人嘗試栽種,大家也終於接受了它的味道,很多時候當水果吃,口味酸甜爽口,還不錯的。

西紅柿和雞蛋,我當初認為風牛馬不相及的東西,可有人說它倆是絕配的美味,這源於一本《作文通訊》。初二時老師推薦大家訂報刊,我拿出所有零花錢的家底,外加在母親的幫助下偷賣了家裡一些雞蛋,終於訂了一份《作文通訊》。剛拿到它就熱心地上課時就讀起來。裡面內容大多沒記住,有一篇影響很深,文章是一城市少年寫的。大意是寫他在早上第四節課上,老師講的滔滔不絕,而下課鈴聲遙遙無期。他餓的慌,想起食堂里的米飯,搭配一份西紅柿炒雞蛋,是人間難得的美味!他當時口水淋漓,胃裡翻江倒海,如何苦苦盼着下課……可憐我當時也是飢腸轆轆啊。你還西紅柿炒雞蛋?我生活的全部經歷里,沒出現過。我的想象力受限,西紅柿炒雞蛋是怎樣的美味?我有些生氣,這小子文筆太好,讓我與西紅柿炒雞蛋,似乎見字如面,我狠狠地咽下了不爭氣的口水。也牢牢記住了西紅柿炒雞蛋。

高中時,家裡生活好一些了。家裡雞蛋不全部賣掉,會留一些家裡人吃,實為母親主要給我加營養的。勤勞、沉默的父親,在蔬菜栽種上是好手,家裡菜園在他精心照料下,總是一派勃勃生機,西紅柿更是果實纍纍。

家裡改善伙食,自家雞下的蛋,父親園子裡的西紅柿,自家地里麥子磨的面。母親做西紅柿炒雞蛋拉條子拌麵,我吃的理直氣壯,吃的酣暢淋漓。那時候正長身體,母親說我很能吃,語氣是嗔怪的。母親總喜歡瞅着我狼吞虎咽,在母親鼓勵的目光下,我往往肚子滾圓才放碗,每一碗都能吃出人生的意義。看我滿足地抹嘴,母親這才滿意地笑了。那些年的西紅柿炒雞蛋,是母親的味道。就着母親慈愛的目光下飯,是世間絕無僅有的味道。

後來上大學,那時候可真忙呵。我們沒有固定教室,每天上完這節匆忙轉場下節課教室;圖書館藏書太多,去圖書館搶座位;要想知道的很多,泰戈爾,莎士比亞,黑格爾;要拍荒誕劇《等待戈多》;要周末去其他學校認老鄉蹭飯打牙祭;要去蘇峪口拾揀賀蘭石學篆刻,去西夏王陵野炊;去文化宮學遛旱冰;要傳閱汪國真詩集;自詡詩人的幾個狂人合寫詩歌手抄本;要學着打領帶,寫情書……當然,夜深人靜時,也學着抽煙,學着孤獨、傷感。總而言之,如此這般,每天過新鮮豐富的生活,還真耗體力,每天也容易餓。時常覺得上頓等不到下頓,時刻需要有食物來安慰揭竿而起的胃。

那時國家每月有三十塊錢和三十斤糧票的生活補貼。但很難捱到月底。大哥工作忙,好在有大嫂提醒他,每月按時給我寄來生活費,並叮囑我要吃飽吃好些,可往往這些生活費被我用來買些書店處理的舊書舊雜誌,至於讀不讀先放一邊,碼一道書牆在床頭就很有范兒。故而經濟時有拮据。經常要盤算早中晚怎麼吃,日子就得精打細算。算來算去,最終覺得中午一頓西紅柿炒雞蛋澆在米飯上,最美味最實惠划算。

上午快到到飯點的第四節課,那真是煎熬。某天和同學逃課去食堂吃飯。來的早了些,飯還沒好。透過打飯窗口,看到的畫面讓我倆懷疑人生。只見一胖大師,穿高腰雨靴站在遼闊的大灶台上,拿把鐵鍬炒菜。那菜就是西紅柿炒雞蛋吧,飛濺的西紅柿紅色湯汁,讓人懷疑到他正在干一件殘忍的勾當。又看到好多菜是大師用鐵鍬站在一口大鍋里翻江倒海地猛操作,那陣勢,那是相當的震撼。心想這真是大學食堂,炒菜都是大手筆。儘管看的驚心動魄,但這並不影響我們的食慾。很多時候的一份西紅柿炒雞蛋,澆在白米飯上,依然吃的山呼海嘯。那時的西紅柿炒雞蛋里,有青春和陽光的味道。

後來,畢業參加工作了。理想與現實狹路相逢,現實贏了,我被分配到三座大山後的地方。這才意識到,生活不光有詩,還有真正的遠方。那地方偏遠閉塞,離家又遠,交通不便。自己學着面對現實,自己改變。每天認真上課,謙虛跟前輩學習業務;課餘學着刻蠟版,給學生印資料;儘管在遠方,還要詩意的活着,課餘組織愛好文學的學生,和他們一起手刻油印校園刊物;周末去家訪等,讓每一個日子充實着,努力證明自己存在着。

當時學校有個簡易食堂,每天蔥花油機器干撈麵,很硬的伙食,特色是不易消化挺扛餓,一兩頓尚可,長時間胃就消受不起。於是決定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還好從小受母親的影響,有點做飯基礎。

我開始自己做飯,也時常做西紅柿炒雞蛋。自己在煤油爐子上做飯,往往有煤油的味道,很特別。有時,幾個光棍漢湊一起搭火做飯,簡易小煤爐在宿舍門前一放,鼓風機一響,煤煙滾滾,場面忙亂:燒火的,炒菜的,和面擀麵的,都打仗似的用最快速度完成,然後就可以點根煙袖手旁觀。如此緊張合作的一頓飯,也會有煤灰的味道。在做飯實踐中,也時有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創舉。記得同事老雷用學校淘汰掉的一台木殼電視極當案板,拿酒瓶子當擀麵杖,這飯就有了相當的技術含量,高端大氣上檔次。這飯菜,簡直能吃出人生的真諦……

如今,西紅柿炒雞蛋不好吃,曾武斷地想,一定是雞崽子們,多快好省爭業績,雞蛋只要數量不求質量影響了口味。這或許不是重點。

撇去浮躁,靜下心來,懷戀舊時光,想念老味道。這些味覺記憶里,沉澱了太多難忘的時光和真實、熱愛的畫面。

[1]

作者簡介

阿良,原名鄢東良,1955年生,中國金融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