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周村區,隸屬於山東省淄博市,位於淄博西部 ,東臨張店區,南接淄川區,西南與濟南市章丘區接壤,西北與濱州市鄒平市毗鄰,東北與桓台縣連界,介於東經117°41′—117°58′,北緯36°39′—36°54′之間,總面積307平方千米。
周村區地勢南高北低。孝婦河、范陽河、淦河、米溝河、水濁河流貫境內。屬北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均氣溫13.1℃,年均降水量646.3毫米。
礦藏有鋁礬土、焦寶石、石英、耐火材料等。
是山東省重要的紡織工業基地。
農業主產小麥、玉米、大豆。
膠濟鐵路,309、308國道過境。
主要旅遊景點有周村古商城、蒲松齡書館等。
目錄
位置
周村區位於山東省淄博市西部,東臨張店區,南接淄川區,西南與章丘縣接壤,西北與鄒平縣毗鄰,東北與桓台縣連界。
介於東經117°41′—117°58′,北緯36°39′—36°54′之間,南北最大縱距27.3千米,東西最大橫距25.3千米,總面積307平方千米。
東距淄博市政府駐地張店20千米,西距省城濟南82.5千米,南距淄川區政府駐地21千米,北距首都北京360千米。
地形地貌
周村區地勢南高北低。以膠濟鐵路為界,南部多為丘陵,北部為平原。地面坡降1.09‰,南北相對高差327.6米,最高最低處相距30千米。
氣候特徵
周村區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型氣候區,屬半濕潤地區,四季分明,雨季集中在7—8月。
日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374.6小時。年平均氣溫為13.9℃。
年平均地溫為15.5℃。年平均降水量為626.8毫米。
年平均氣壓為1006.7毫巴。主要風向為西南風。
年平均絕對濕度為11.6克/立方米,年平均相對濕度為62%。
四季特徵
周村區春季平均50天(4月1日—5月20日),回暖迅速,乾旱多風,十有八年春旱。
夏季平均為108天(5月21日—9月5日)溫熱多雨,雨熱同季,自然災害較多。
秋季平均為61天(9月6日—11月5日)雨量減少,氣溫下降快,秋高氣爽,十有五年秋旱。
冬季平均146天(11月6日—3月31日)乾冷少雨雪,多北風和西北風。
水文概況
周村區境內主要河流有7條,皆屬小清河水系。分別為孝婦河、范陽河、泔溝河、淦河、米溝河、玉帶河、青楊河。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周村芯子
周村區是中國北方商業重鎮,民俗活動異彩紛呈,「周村芯子」是其中最獨特的娛樂形式。
周村芯子的淵源大概可以追溯到明清時期,傳說泰安奶奶即碧霞元君是周村長山人,3月15是她老人家的生日,每年從三月三周村人就開始張羅着迎泰安奶奶回娘家,公推幾個老成持重的人,背上泰安奶奶的畫軸,快馬加鞭,直奔向泰山,三叩六拜請了神靈,返至淄川地界,即有一人先行奔回周村報信,準備接駕,自此日開始,至三月十五奶奶生日,周村便開始一年一度的社火祭祀表演。
周村人依靠周村發達的織機技術,創造了周村芯子。後來,周村人把芯子這一民間表演形式搬到了元宵節來展玩,成為周村元宵節的一大特點。
2004年,是周村開埠100周年,芯子等一些古老的扮玩形式逐漸恢復生機。 [1]
風景名勝
李家疃
李家疃村位於淄博市周村區王村鎮東南3公里處,與濟南市的章丘市接壤。村莊地勢平坦,309國道從村北穿過。十九世紀初葉,李家疃村有很多人到南方做綢緞、布匹生意,買賣興隆,財源享通,所賺銀兩大多用於買土地、建房屋。
李家疃古建築群,保留房屋約200餘間,占地60餘畝。有一部分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造,另一部分還保留原樣。
蒲松齡書館
蒲松齡先生生前執教和寫作的地方──蒲松齡書館自1992年正式落成,坐落在山東省淄博市周村西南崑崙路旁、王村鎮西鋪村西鋪大街。
原系明末戶都尚書畢自嚴故居的一部分,是一座具有濃郁明清朝代風貌的古建築群。占地面積2千平方米,現有建築面積765平方米。館內共有大小建築22間。
旱碼頭
周村是封建社會後期經濟轉型中興起的手工業、商業重鎮,明清時期發展成為中國北方的重要商埠,是北方絲綢之路的源頭所在地。城鎮功能齊全,設施完善,市場分工明確,商業極其繁榮,號稱「天下第一村」、「金周村」、「旱碼頭」。
作為中國古商業文化的優秀代表——「大街古商城」,街區縱橫,街巷幽靜樸素,雖歷經百年風雨,仍保持着古樸的明清原貌和歷史本色。
地方特產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周村燒餅
1979年周村燒餅以「周村」作為商標進行註冊,正式定名為「周村」牌周村燒餅。1983年在長沙「中國名特糕點工藝交流會」上被評為名牌產品。2002年6月認定為「國家無公害產品」等。
絲綢
淄博一帶是中國桑蠶絲綢業重要發源地之一。
漢代,中國共有從事絲織品加工的服官兩處,淄博乃其一。
明清時期,周村絲織手工業已初具規模,為當地五大行業之首。至清末,各地絲商紛紛到淄博周村投資辦廠,周村發展成為山東絲綢業的中心。
現淄博市已成為中國12個絲綢出口生產基地之一,生產品種80餘個,出口品種20餘個,銷往12個國家和地區。
著名人物
畢自嚴(1569—1638年) ,字景曾,號白陽,王村鎮西鋪村人。明萬曆十六年(1588年)中舉,明萬曆二十年中進士明崇禎元年(1628年),任戶部尚書,明崇禎二年,被授為太子太保。後舉為吏部尚書,但未就任。
姜遵,北宋初期長山縣孫家莊(周村)人,進士。先任蓬萊尉、登州司理、參軍、開封府右軍巡判官等職,剖難斷疑,平反冤獄,深得民心。後進京任太學博士、殿中侍御史、京東轉運史、右諫議大夫、樞密副使,去世後追贈吏部侍郎。
曲遷喬,號帶溪,周村人。明萬曆丁丑年(1577年)中進士,授沁水縣知縣。經御史台推薦被提拔為工科給事中,參淮揚布政使,河南按察使,廣西任右布政使,順天府尹,終通政使司通政使。
劉一相(1542—1624年),行二,字維衡,號靜所,又號頃陽。周村太和莊人。明隆慶四年(1570年)參加鄉試,考中舉人為第七名,到萬曆五年(1577年)進京會試,高中進士也是第七名。遷為陝西按察院司僉事,分巡隴右道。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