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周文王與蛇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草藥是中醫預防治療疾病所使用的獨特藥物。相傳,神農嘗百草,首創草藥,因此被稱為「藥皇」。很多中草藥都是先祖們在生產實踐中發現其療效並經過無數次反覆實踐,逐漸確立其藥效的。可以說是來源於生活,發展於臨床。同時中草藥中有很多都是藥食同源的,所以民間也有「食補」、「食療」的說法。

歷史上有許多名人與中醫藥的傳說,今天我們來講講周文王與蛇菰的故事。

歷史溯源

周文王是周王朝的奠基者。相傳周文王姬昌有次路過神農架時,曾用蛇菰當筆寫詩作畫,批閱公文。故蛇菰又名「文王一支筆」,又因這種植物為寄生植物,常常寄生在其他植物的根部生長,所以又有「借母換胎」之別名。[1]

中醫觀點

蛇菰為神農架「四個一藥材」之一,(文王一支筆七葉一枝花江邊一碗水頭頂一顆珠),生長在海拔1000~2500米的山坡林下,寄生在木本植物的根上。中醫認為,其性味甘、涼,入脾、肺經,有止血、生肌、鎮痛之功。適用於胃脘疼痛,鼻出血,婦女月經過多,痢疾及外傷出血等。[2]

中文名:蛇菰

別名:角菌、鋪地開花《全國中草藥匯編》

採收時間:夏季

功能: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主治: 咳嗽吐血,血崩,痔瘡腫痛,指疔。

入藥部位: 全草。

用法用量: 內服:9-18g。外用:適量,搗爛敷患處。

相關配伍: 治梅毒,蛇菰、冰片(少許)研末,搽患處。(《草藥手冊》)

採收加工: 夏季采。洗淨,切段曬乾。蛇菰

藥材性狀: 根莖呈類球形或不規則塊狀,多分枝,密集成珊瑚狀,大小不等,直徑可達10cm;表面灰黃色至棕褐色,全體具星點狀和瘤狀淺色小突起,頂端有鞘狀凹窩,凹窩中常殘留莖基,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角質樣,灰棕色至棕黑色。花序長5-25cm,有多數卵形或卵狀橢圓形的鱗片,近互生,有的花莖中部具一筒狀鞘,肉穗花序頂生,有的可見橢圓形的雌花序或條形的雄花序。無臭,味微澀,帶粘性。

植物種屬: 蛇菰科蛇菰屬植物蛇菰。

植物形態特徵: 草本,高5-16厘米;根莖塊莖狀,直徑3-9厘米,自基部分枝,分枝呈頗整齊的球形,表面有紅褐色或鐵鏽色顆粒狀小疣瘤和明顯白色或帶黃白色星芒狀皮孔,頂端裂鞘4-5裂,裂片短三角形;花莖粗壯,最長約7厘米,有時短,僅0.5厘米,橙紅色;鱗苞片8-14枚,疏鬆的覆瓦狀排列,散生或交互對生,卵圓形、卵形至卵狀長圓形,長約3厘米,寬2厘米,橙紅色,內凹,頂端圓或鈍;雄花序未見;雌花序橢圓狀卵圓形至圓柱狀卵圓形,偶卵圓形,長1.5-5厘米,直徑1.2-3.5厘米,深紅色,很少黃紅色;子房橢圓形,有柄,花柱絲狀,比子房長2-3倍;附屬體有粗短的柄,倒卵形,頂端稍凹陷,常比雌花長,紅色。花期10-12月。


分布區域: 產廣東海南島

生長環境: 生長於蔭蔽密林中。[3]



通過故事了解中草藥,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途徑。但是在具體使用這些草藥時,還應該在醫師、藥師的指導下擇藥配方。

參考文獻

  1. [《名人用藥與中醫》]
  2. [《名人用藥與中醫》]
  3. 17:21:25,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