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周嘉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周嘉鎮隸屬於重慶市墊江縣,地處墊江縣東北部,東與永安鎮為鄰,南與曹回鎮毗鄰,西與沙坪鎮相連,北與普順鎮接壤,距墊江縣政府駐地24千米,區域總面積84.02平方千米。

春秋時期,周嘉鎮境域屬巴國;1985年7月,由周嘉鄉改置周嘉鎮。截至2019年末,周嘉鎮總人口5.21萬人。截至2020年6月,周嘉鎮下轄2個社區、14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群益社區建新路68號。

周嘉鎮糧食作物以水稻、玉米為主;畜牧業以飼養生豬、家禽為主;工業以建材、絲綢、食品為主。2019年,周嘉鎮規模以上工業單位有5個,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9142萬元;有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業企業單位6個。[1]

概況

周嘉鎮位於墊江縣東北部,距縣城24千米,距重慶主城區135千米。東接普順鎮,南鄰永安鎮,西連沙坪鎮,北與梁平縣回龍鎮和蔭平鎮接壤。面積84.02平方千米,人口38241人(2017)。轄群益社區,中合、勝利、愛國、梨子、前豐、玉皇、建國、自生、勤勞、響水、飛龍、檀樹、均田、騎龍、雨山15個行政村,6個居民小組、111個村民小組。有周嘉、曉興、復興三個場鎮。集鎮面積2.8平方千米,城鎮人口1.3萬餘人。渝宜高速公路(有周嘉出口)、墊(江)普(順)梁(平)公路過境,距梁平火車站33千米,萬州深水港120千米。

沿革

清宣統年間置周嘉鎮,後兩次改鄉,1984年復置鎮。1997年,面積85平方千米,人口4.5萬,轄群益、華灘、騎龍、尖山、踏水、檀樹、東溝、飛龍、響水、勤勞、尖坡、土橋、迎春、石巷、均田、雨山、紅星、東升、紅纓、自生、鶴山、鶴林、建國、前豐、興勝、團墩、洪峰、玉皇、建設、曙光、中合、愛國、梨子、前衛、高山、高勝、勝利、女橋38個行政村和江西、文昌2個居委會。

2017年,總面積84.02平方千米,總人口38241人。[2]

經濟發展

農業優越全鎮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無霜期長,農耕條件好,是墊江重要的糧食、畜禽和蔬菜、水果生產基地。耕地面積2687公頃,糧食種植面積8萬餘畝,產量3.11萬噸。生豬已出欄5.03萬頭、存欄3.04萬頭,家禽出欄66.42萬隻、存欄69.14萬隻,生態魚養殖5230畝。目前有生態魚、泥鰍等水產養殖大戶50戶,面積1500畝,種養業大戶2000多戶,有粟鴻、順發蛋雞養殖專業合作社,章惠土雞養殖專業合作社、四季蔬菜專業合作社,助興、先斌生態魚養殖專業合作社,富友種糧專業合作社,入社農戶達3000餘戶。註冊了"助興牌"生態魚、"四季牌"無公害蔬菜、"湯氏牌"、"富四牌"雞蛋、"嘉樂牌"優質米等五大品牌。"湯氏牌"雞蛋成功打入重慶中百倉儲超市,"助興牌"生態魚進入永輝超市,"四季牌"無公害蔬菜進入新世紀超市,"富四牌"雞蛋、"嘉樂牌"優質米遠銷湖北、貴州等地。

城鎮商貿集鎮面積2.8平方公里,城鎮人口1.3萬餘人。全鎮有個體工商戶400餘戶,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億餘元,集市貿易8000餘萬元。

社會發展

文教衛生鎮內2所高完中、3所完小、1個市一級幼兒園,有教職工500餘人,在校生1萬餘人,幼師20人。鎮衛生院下設3個門診,各類醫療設施齊備,有醫療衛生人員64人,其中副高級職稱3人,中級職稱10人,初級師24人,初級士19人,病床75張,有120急救車1輛。光纖電視村村通,集鎮功能齊全。

雨山村綜合農業開發

2006年冬,啟動了投資240萬元,建設標準化排灌渠2000多米,受益面積625畝的雨山村綜合農業開發項目,增添了農業生產的後勁,為全鎮農業開發和現代農業建設發揮了良好的示範作用。

畜禽養殖添新秀

2006年3月,前豐村1組外出打工青年袁富四回鄉投入36萬多元,占地1500m2建起一個規模逾2萬隻年純收入50萬元的蛋雞養殖場,成為全鎮60多家畜禽養殖大戶中的一枝新秀。購買玉米、小麥等糧食配制飼料,有效帶動和促進了當地糧食生產。

嘉興大道直通高速

經過多方積極努力和充分準備,長2.7Km、寬12m,投資1300多萬元的嘉興大道於2005年12月順利開工,建設工期歷時一年,2006年12月終於成功通車,使周嘉直通渝宜高速,區位優勢突顯。為該工程建設拆遷敬老院1座房屋建築面積1150 m2,農戶13戶62人,房屋建築面積1501 m2,高低壓電線杆19根,自來水主管道500m,墳131座,工程挖填土石方32萬立方米以上,建橋涵8座。

啟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

2006年11月,全鎮啟動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經過普遍宣傳發動和積極上門服務,28500多名農民踴躍參合,參合率達66%以上,有了緩解了農民看病難。

抗旱救災

2006年6月底至9月初,全鎮遭受了長達60多天極為嚴重的旱災,實屬百年一遇。全鎮239口山坪塘有20%乾涸,40%水人畜不能飲用;4萬多畝農作物近2.5萬畝受災,有8000多畝絕收,其中水稻2000多畝,豆類近1000多畝,紅苕約4000畝,蔬菜近1000畝;水產養殖以及柚樹、桑樹等經濟林木遭受嚴重損失;2萬多人,3萬多頭牲畜,近20萬隻雞鴨等禽類飲水困難,農業經濟損失約1200萬元。全鎮干群在百年一遇的旱災面前,精神振奮,鬥志昂揚,努力開展生產自救,自8月中旬開始,掏老井300多口,挖新井近100口,組織車輛為1萬餘名飲用水困難的群眾送水350多車次1000餘噸。在水源較好的地方,發展再生稻近1000畝,種植秋玉米1000畝,秋洋芋3000畝,秋紅苕3000畝。8月底,全鎮組織赴新疆拾棉工140人。9月初降雨後,旱情稍有緩解,全鎮搶種秋菜4200畝,油菜育苗近800畝,將旱災損失降到了最低限度。

移民群體安居樂業

2006年春, 86戶移民建圈舍3100m2,養豬856頭,其中母豬20頭;25戶移民聯合興辦了三峽移民益民草繩廠,解決了80多人就業致富問題,移民群眾興辦的大理石加工廠、瓷磚銷售門市等相繼開業,這些都是移民開發創業的好典型,對移民生產生活穩定和發展發揮了良好的帶動示範作用。

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電力鎮內有35KVA變電站1座,主變電容量11300KVA,年供電能力達2000萬KVH;供水自來水源水來自渝東有名的紅旗水庫,日供水能力為7000噸,境內有大小河流3條,小型水庫6座,總庫容100萬立方米;通信設施齊全,程控電話3000門以上,移動、聯通用戶逾20000;交通渝宜高速、墊普路、周曉路、周復路、普楊路等,四通八達,村公路實現了村村通,村級路以上皆已硬化;天然氣日供氣能力達2萬立方米以上,現天然氣用戶為集鎮住戶的50%以上.[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