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周衛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周衛健
周衛健 原圖鏈接
性別
出生 1953年03月
籍貫 河南南樂
民族 漢族

第四紀地質學家 女,1953年3月23日生於貴州貴陽,1976年畢業於貴州大學,1995年在西北大學地質系獲博士學位,200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10年當選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2016年當選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AGU)會士。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政協陝西省第十屆、十一屆委員會副主席,曾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所長。 主要從事全球變化、第四紀地質及宇宙成因核素在地球環境科學中的應用研究。在古氣候突變事件、10B環境示蹤和14C年代學領域取得系統創新成果。首先報道了東亞季風新仙女木突變事件的可靠地質證據,及其寒冷和降水增加的特點以及高低緯氣候相互作用的動力學機制,為氣候趨勢預測提供了歷史相似型。創造性地利用黃土10Be定量重建地磁場強度和季風降水變化,為解決中國黃土10Be示蹤環境的難題做出關鍵貢獻。創建了大樣品-小樣品-微量樣品14C測年方法序列,解決了當時考古和地質小樣品測年難題。近年來主持建成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西安加速器質譜中心,為地球環境研究提供了平台。曾獲全國首屆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基金委傑出青年基金,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三等獎,全國三八紅旗手、中國科學院首屆十佳女傑、中國科學院先進工作者、中國科學院首屆優秀女科學家等。

簡介

周衛健,女,漢族,1953年3月出生,河南省南樂人,1968年12月參加工作,1992年1月加入九三學社。現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輪執副所長、黃土與第四紀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世界科學院院士(TWAS院士)。九三學社第十三屆中央委員會常委,九三學社陝西省第十二屆委員會主委。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陝西省第十一屆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副主任、常委,中國第四紀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國際SCI期刊Radiocarbon編委。

曾任九三學社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委員,九三學社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常委,九三學社陝西省第九、第十屆委員會副主委,九三學社陝西省第十一屆委員會主委。陝西省第十屆政協副主席。第九、十、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1]

第四紀地質學家 女,1953年3月23日生於貴州貴陽,1976年畢業於貴州大學,1995年在西北大學地質系獲博士學位,200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10年當選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2016年當選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AGU)會士。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政協陝西省第十屆、十一屆委員會副主席,曾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所長。 主要從事全球變化、第四紀地質及宇宙成因核素在地球環境科學中的應用研究。在古氣候突變事件、10B環境示蹤和14C年代學領域取得系統創新成果。首先報道了東亞季風新仙女木突變事件的可靠地質證據,及其寒冷和降水增加的特點以及高低緯氣候相互作用的動力學機制,為氣候趨勢預測提供了歷史相似型。創造性地利用黃土10Be定量重建地磁場強度和季風降水變化,為解決中國黃土10Be示蹤環境的難題做出關鍵貢獻。創建了大樣品-小樣品-微量樣品14C測年方法序列,解決了當時考古和地質小樣品測年難題。近年來主持建成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西安加速器質譜中心,為地球環境研究提供了平台。曾獲全國首屆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基金委傑出青年基金,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三等獎,全國三八紅旗手、中國科學院首屆十佳女傑、中國科學院先進工作者、中國科學院首屆優秀女科學家等。

地質學博士

1973年,20歲的周衛健進入貴州大學英語系學習。通過對着鏡子練嘴型、發聲來練發音,查字典和閱讀英文書籍學習詞彙和句子;憑着不怕吃苦、刻苦努力的精神,周衛健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優秀的表現,使得周衛健被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所選中,擔任外事翻譯。在從事地球化學領域的科技外事工作中,她逐漸被研究所內濃厚的科研氛圍所薰陶,對地球科學產生濃厚興趣。後來她進入貴州師範大學地理系,系統學習了地理學課程。[2]

1987年,周衛健赴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學習實驗技術,同時抓住機會,攻讀地理系碩士學位課程。周衛健的成績是班裡第一名,澳大利亞的導師曾建議她碩博連讀,但是考慮到研究室需要人手開展工作,她婉拒了碩博連讀的邀請回到了西安。

為了進一步擴充專業知識、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周衛健又產生了讀博士的念頭。1992年,她和眾多學生一起,參加了西北大學地質系的統一博士生考試並順利入學。她的博士畢業論文入選1999年首屆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當年陝西省一共只有4篇論文入選。

學術成果

周衛健院士多年來一直從事第四紀科學與氣候變化研究,其中對於宇宙成因核素環境示蹤和新仙女木期氣候變化研究在國際學術界贏得廣泛讚譽。

大約78萬年前,地球南北磁極曾經發生過顛倒。為了研究這一事件發生的年代,科學家們通過對海洋記錄樣品和中國黃土沉積物記錄進行古地磁分析,發現兩者所得出的布容——松山地磁轉換界線(B-/M界線)記錄不同步。針對這一問題,周院士和她的團隊首次提出了把黃土10Be記錄中的地磁場影響與氣候影響分離開的思路和方法,通過10Be示蹤明確了B/-M界線位於S7(第七層古土壤),與海洋記錄的時間一致,解決了B/-M地磁極性倒轉界線在黃土和海洋記錄中不同步的科學難題,為建立中國黃土可靠年代標尺和古氣候記錄的全球對比研究作出了貢獻。

在東亞古氣候的新仙女木事件和末次冰消期季風氣候不穩定性研究中,周衛健院士首先揭示了東亞季風新仙女木氣候突變事件的可靠地質證據,指出其具有寒冷性質和季風降水增加的特點,並較早提出高緯氣候相互作用對過去季風突變事件的影響機制。

培養學生能力

周衛健院士十分關注研究所的人才引進和培養工作,抓住機會吸引最優秀的海外人才來所工作,開闢新的學科方向。 「有時候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國際項目合作,一旦發現研究所發展急需的優秀海外人才,就抓住機會儘快把他們吸引回來。」

研究所招收的碩士生、博士生如何培養?周衛健院士有自己的方法。「進所里以後,學生首先要打雜。」她解釋道:「什麼活都要會做一點,多方面發展才好。」在學術教育上,周院士更加注重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我之前寫論文的時候也翻過很多別人寫的論文,發現有不少都是羅列文獻、總結式論文,自己的觀點很少。這樣不行。」通過參加研究所導師們的前沿性科學工作,讓學生一開始就站在一個很高的起點上,為學生提供優越的科研條件。從項目申請、樣品採集、實驗測試、數據處理、報告撰寫等,都讓學生全程參與,讓他們得到真正的充分鍛煉。通過這一過程,培養了學生的科研興趣與能力。

參考來源

  1. [1] 93學社陝西省委員會
  2. [2] 科知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