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周書·元定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周書·元定傳出自於《周書》,此史為中國歷代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唐朝令狐德棻主編,參加編寫的還有岑文本崔仁師等人。成書於貞觀十年(636年)。共50卷,本紀8卷、列傳42卷。本書記載了北周宇文氏建立的周朝(557—581)的紀傳體史書。[1]

原文

元定,字願安,河南洛陽人也。祖比頹,魏安西將軍、務州刺史。父道龍,征虜將軍、鉅鹿郡守。 定惇厚少言,內沉審而外剛毅。永安初,從爾朱天光討關隴群賊,並破之。除襄虜威將軍。及賀拔岳被害,定從太祖討侯莫陳悅,以功拜平遠將軍、步兵校尉。魏孝武西遷,封高邑縣男,邑二百戶。從擊潼關,拔回洛城,進爵為伯,增邑三百戶,加前將軍、太中大夫。從擒竇泰,復弘農,破沙苑,戰河橋,定皆先鋒,當其前者,無不披靡。以前後功,累遷都督、征東將軍、金紫光祿大夫、帥都督,增邑三百戶。邙山之役,敵人如堵,定奪矛沖之,殺傷甚眾,無敢當者。太祖親觀之,論功為最,賞物甚厚。

十三年,授河北郡守,加大都督、通直散騎常侍,增邑通前一千戶。定有勇略,每戰必陷陣,然未嘗自言其功。太祖深重之,諸將亦稱其長者。十五年,遷使持節、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進爵為公。魏廢帝二年,以宗室,進封建城郡王。三年,循《周禮》,爵隨例改,封長湖郡公。世宗初,拜岷州刺史。威恩兼濟,甚得羌豪之情。先時生羌據險不賓者,至是並出山谷,從征賦焉。及定代還,羌豪等感戀之。

保定中,授左宮伯中大夫。久之,轉左武伯中大夫,進位大將軍。

天和二年,陳湘州刺史華皎舉州歸梁,梁主欲因其隙,更圖攻取,乃遣使請兵。詔定從衛公直率眾赴之。梁人與華皎皆為水軍,定為陸軍,直總督之,俱至夏口。而陳郢州堅守不下直令定率步騎數千圍之陳遣其將淳于量徐度吳明徹等水陸來拒量等以定已度江勢分遂先與水軍交戰。而華皎所統之兵,更懷疑貳,遂為陳人所敗。皎得脫身歸梁。定既孤軍懸隔,進退路絕,以人乘勝,水陸逼之。定乃率所部斫竹開路,且行且戰,欲趣湘州,而湘州已陷。徐度等知定迫,遣使偽與定通和,重為盟誓,許放還國。定疑其詭詐,欲力戰死之。而定長史長孫隆及諸等多勸定和,定乃許之。於是與度等刑牲歃血,解仗就船。遂為度等所執,所部眾軍亦被囚虜送詣丹陽。居數月,憂憤發病卒。 (節

譯文

元定字願安,是河南洛陽人。祖父元比頹,任魏安西將軍、務州刺史。父親元道龍,任征虜將軍、鉅鹿郡太守。元定敦厚寡言,內心深沉慎重而外表堅強剛毅。永安初年,跟隨爾朱天光征討關隴群賊,都打敗了他們。授任襄威將軍。到賀拔岳被害時,元定跟隨太祖討伐侯莫陳悅,憑功任平遠將軍、步兵校尉。魏孝武帝向西遷移,封為高邑縣男,食邑二百屍。跟隨攻打潼關,攻下回洛城,晉爵為伯,增加食邑三百戶,加授前將軍、太中大夫。跟隨活捉竇泰,收復弘農,攻破沙苑,戰於河橋,元定都是先鋒,在他面前的敵人,沒有不望風披靡的。憑藉前後功勞,屢經升遷為都督、征東將軍、金紫光祿大夫、帥都督,增加食邑三百戶。邙山戰役中,敵人密集,元定以長矛奮勇衝擊,殺傷很多敵人,沒有人敢抵擋。太祖親臨觀看,評論功勞為最大,賞賜物品非常豐厚。

十三年,任河北郡太守,加授大都督、通直散騎常侍,食邑增至一千戶。元定勇猛而有謀略,每次作戰必定衝鋒陷陣,但是未曾自表其功。太祖對他深為重視,各將領也稱他為長者。十五年,升任使持節、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晉爵為公。魏廢帝二年,以宗室的資格,晉封建城郡王。三年,按照《周禮》,爵位隨例更改,封長湖郡公。世宗初年,任岷州刺史。威嚴和恩惠並用,很能得到羌人豪強的歡心。以前占據險阻不服從的生羌,到這時都走出山谷,跟着交納賦稅。到元定重新被調回朝廷任職時,羌人豪強等人都很感念留戀他。

保定年間,任左宮伯中大夫。遇了很久,調任左武伯中大夫,晉為大將軍。

天和二年,陳湘州刺史華皎舉州歸附梁,梁主想趁這個機會,再囤謀攻取,就派遣使者請求派兵。詔令元定跟隨衛公宇文直率兵前往。梁人與華皎都是水軍,元定是陸軍,宇文直總管監督他們,一起到夏口。陳郢州堅持守御不能攻下。宇文直下令元定帶領步兵騎兵數千人包圍他們。陳派遣將領淳于量、徐度、吳明徹等從水陸兩方面來抗拒。淳于量等人認為元定巳經渡江,勢力分散,就先與水軍交戰。華皎所統率的軍隊,又懷着疑慮異心,於是被陳人打敗。華皎得以脫身回梁。元定已經孤軍深入相隔很遠,進退的道路斷絕,陳人乘勝從水陸兩方面來進逼他。元定就帶領部下砍竹開路,一邊走路一邊作戰,想趕往湘州,但湘州已經失陷。徐度等人知道元定走投無路,派遣使者假裝與元定講和,鄭重進行盟誓,答應放他回國。元定懷疑其中有詐,想拼盡全力作戰而死,但元定長史長孫隆及各將領多勸元定講和,元定才答應了他們.於是與徐度等人殺牲歃血為盟,解除兵器上船.就被徐度等人逮捕,部下軍士也被囚禁俘虜,押送到丹陽。過了數月,憂愁憤恨發病而死。[2]

作者簡介

令狐德棻(583~666年),字季馨,宜州華原(今陝西銅川市耀州區)人。唐朝史學家以及政治家。

唐高祖入關時,任大丞相府記室,後逐漸升遷至禮部侍郎、國子監祭酒、弘文館、崇賢館學士。唐初,經隋末戰亂之後,經籍圖書散亡,他奏請購求天下圖書,設專人補錄,被唐高祖李淵採納,終於使「群書略備」。又建議修撰梁、陳、齊、周、隋五代史書,認為「如文史不存,何以鑑古今?」此議又得高祖讚許

令狐德棻在獨立主編《周書》以外,也參與編撰《藝文類聚》、《五代史志》、《大唐儀禮》、《氏族志》、《太宗實錄》、《高宗實錄》等10餘種史書。歷高祖、太宗、高宗三朝達40餘年。以金紫光祿大夫致仕。卒後,諡號曰「憲」。令狐德棻一生從事史學著作,凡國家有所修撰,無不參與。[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