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吳錫齡(清朝官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吳錫齡(清朝官員) 吳錫齡(?-1775年),字純甫。清休寧大斐人。自幼父早逝,由異母兄長吳長齡撫養,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中舉人,入軍機處。乾隆四十年(1775年)狀元,授錫齡翰林院修撰,賜六品衣。

簡介

此科共取進士158人。後來出了若干名人。如:二甲第七名王念孫,是著名文字音韻學家,是「皖派」考據學大師之一。吳錫齡的祖父吳休文在鄉里多行善事,如捐銀十萬兩,將坑窪的外出六十里通道,修成平坦大路。吳錫齡家口碑很好。吳錫齡出生在這樣家中,受到良好教育,少而好學,終於科考獲一甲第一名。

履歷

吳錫齡中狀元,即授職翰林院修撰,掌修國史。還沒有經散館再任其他職務,也沒如其他考取鼎甲的人轉為下科考官,僅一年就辭世而去。未盡其用,只以奪魁天下留載史冊。

後記

吳錫齡大魁天下,方才任職不久,患急病不治而亡。同科榜眼汪鏞,因臚唱未至而罰俸。探花沈清藻,授編修後不久,因病身亡。鼎甲三人均仕途坎坷、不幸,在科舉史上,實屬罕見。吳錫齡官至修撰。

相關記載

據現存上海圖書館的《休寧大斐吳氏族譜》和道光版《休寧縣誌》記載,吳錫齡的遠祖是元末一個名叫吳富的山林隱士,非常有學問卻不願意做官。吳錫齡的父親吳思英是康熙年間的休寧縣學生員(也就是秀才),病逝的時候,吳錫齡才3歲。吳錫齡是靠同父異母的哥哥吳長齡撫養成人的。哥哥長齡是增貢生,本來很有前途,但為了侍奉繼母陳氏,撫育幼弟錫齡,他毅然放棄了自己的學業,替人當帳房先生掙錢養家,並延請名師為錫齡授課。錫齡見哥哥如此任勞任怨,對自己如此關心愛護,既感動又愧疚,無以為報,只有更加發憤讀書,絲毫不敢懈怠,學業由此突飛猛進。 乾隆三十七年(1772),江南鄉試,他高中舉人,授內閣中書,很快又進入軍機處任職。3年之後,又大魁天下,奪得狀元桂冠。喜事連連,哥哥與族親們笑逐顏開,在村中吳氏「尊德堂」高高掛上「文魁武威」的金匾,不時炫耀着大斐吳氏的光榮。吳錫齡更是喜極而泣,他深知如果沒有哥哥的無私奉獻,他不可能有在萬眾矚目之下,胸戴紅花騎馬遊街的無上榮耀。他的狀元桂冠,最起碼有一半是哥哥的。他寫信給哥哥,要哥哥保重身體,贍養全家老小的重擔今後該輪到他來挑了。 可誰知,紙墨未乾,他這個做官不久的新科狀元竟然口吐鮮血,不治而亡。 噩耗傳來,大斐山村沉浸在無限的悲痛中,鬢髮染霜的哥哥長齡痛哭失聲,卻沒有被無情的現實擊倒。他又挑起撫養孤侄吳若曾的重任,直到70高齡還到山外四處奔波,終於將弟弟留下的獨苗培育成人,由拔貢入選吏部文選司,成為七品小京官。侄孫吳自孚後來也能自食其力,接續狀元郎的香火。

人物評價

公元1775年陽春三月的一天清晨,紫禁城太和殿丹墀下,身穿各色官服的朝廷大臣和新科進士穆然肅立,乾隆皇帝緩緩登上寶座。一陣鐘鼓齊鳴之後,舒緩悠揚的《慶平樂章》湊響,殿試金榜揭曉的隆重典禮「傳臚大典」便正式開始。 諸位大臣和眾多新科進士不由自主地將目光聚焦在掌管朝儀的鴻臚寺官身上,隨着他宏亮的宣唱聲響起,原本立在丹墀下的吳錫齡聽到自己的名字頭一個在空中迴蕩,驚喜萬分,連忙出列朝着高高在上的皇帝跪拜謝恩。幾天後,吳錫齡率領新進士剛剛享受了一頓豐盛的「恩榮宴」,緊接着又在午門前受到乾隆皇帝的召見。乾隆見錫齡眉清目秀,心中已有幾分喜愛,有意要進一步試一下新科狀元的才學,突然發問:「那日大典,歷經諸多宮殿,其中名聯佳句可還記得?」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