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道子的佛教繪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吳道子的佛教繪畫,吳道子生活於盛唐時期,他的書畫藝術成就也達到了那個時代的頂峰。他在長安、洛陽兩京作壁畫三百餘間,而且「人相詭狀,無一同者」。西京興唐寺御注金剛經院,慈恩寺塔前面文殊普賢及西面降魔盤龍、小殿前面菩薩,景公寺地獄帝釋龍神,永壽寺中三門兩神等,「皆妙絕當時」。吳道子畫中門內佛像,圓光在後,一筆而成。坊市老幼,每日有數百人「竟候觀之」;及其下筆之時,「望者如堵」。只見他「風落電轉,規成月圓」
原文
吳道子擅長道釋人物畫,他的畫給人以身若出壁的視覺效果。史載吳道子所畫的《地獄變相》,「風雲將逼人,鬼神如脫壁」。他畫長安菩提寺的菩薩,其中舍利佛有「轉目視人」的神態,即無論你站在哪個角度觀看,舍利弗都在注視着你。吳道子的《天王送子圖》是其佛教繪畫名作之一。這幅畫共分兩段,前段描繪天王送子的情節,後段描繪釋迎牟尼降生後,其父淨飯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諸神禮拜的故事。前段圖中天王按膝端坐,怒視奔來的神獸,一個衛士拚命牽住獸的韁索,另一衛士拔劍相向,共同將其制服。天王背後,侍女磨墨、女臣持笏秉筆,記載這一大事。後段圖中淨飯王抱持聖嬰,穩步前行。王后拱手相隨,侍者肩扇在後。整幅作品中激烈與平和,怪異與常態,天上與人間,高貴與卑微,疏與密,動與靜,喜與怒,愛與恨,構成比照映襯又處處交融相合。天女捧爐、鬼怪玩蛇、神獸伏拜等輔助部分的描繪,則將故事的發展表現出了層次,通過外物的映襯將主要人物的內在心態很好地表現了出來。
《地獄變相圖》是吳道子佛畫的代表作。在這幅壁畫中,吳道子運用誇張變形的手法,筆力飽含動怒的情感態勢,使「變狀陰怪」的鬼神如真地從壁上走下,讓觀者脊腋淌汗,毛髮森立,懼罪修善。所畫眾多變相人物的奇怪情狀各不相同,或「虬須雲鬢,數盡飛動」,或「毛根出肉,力健有餘」,加上焦墨勾線,淡彩烘染,分制出新奇超群的「吳裝」,使人物造型骨分高下,肉見起陷,八面生意,寓於立體感。同時,在畫器物和建築時不用界筆直尺,彎能中規,直能中矩。
據《歷代名畫記》記載,趙景公寺老僧講,吳道子《地獄變相》畫成後,「都人咸觀,皆懼罪修善,兩市屠沽,魚肉不售。」《唐朝名畫錄》也有這樣的話:「嘗聞景雲寺老僧傳雲,吳生畫此寺地獄變相時,京都屠沽漁罟之輩,見之而懼罪改業者往往有之。」段成式曾看到長安趙景公寺吳道子所畫白描地獄變相,「筆力勁怒,變狀陰怪,睹之不覺毛戴。』北宋黃伯思曾見過吳道子的卷子本《地獄變相圖》,「了無刀林沸鑊牛頭阿旁之像;而變狀陰慘,使觀者腋汗毛聳,不寒而慄,因之遷善遠罪者眾矣。」這充分說明吳道子所繪《地獄變相圖》的藝術魅力,及其產生廣泛的社會效應。
吳道子生活於盛唐時期,他的書畫藝術成就也達到了那個時代的頂峰。他在長安、洛陽兩京作壁畫三百餘間,而且「人相詭狀,無一同者」。西京興唐寺御注金剛經院,慈恩寺塔前面文殊普賢及西面降魔盤龍、小殿前面菩薩,景公寺地獄帝釋龍神,永壽寺中三門兩神等,「皆妙絕當時」。吳道子畫中門內佛像,圓光在後,一筆而成。坊市老幼,每日有數百人「竟候觀之」;及其下筆之時,「望者如堵」。只見他「風落電轉,規成月圓」。圍觀的人群見他畫技如此高明, 「喧呼之聲,驚動坊邑,或謂之神」。他畫的人物,使人感到「虬須雲鬢,數尺飛動,毛根出肉,力健有餘」。他畫的人物形象鮮明,真切感人;人體各部分比例十分精確。
吳道子在繪畫藝術上之所以取得如此卓然超群的成就,是由於他刻意求新,勇於創作。《歷代名畫記》記載了他這樣兩句話:「眾皆密於盼際,我則離披其點畫,眾皆謹於象似,我則脫落其凡俗。」他在繪畫藝術上不落俗套,大膽創新的精神。他的作品成為畫師們所學習的楷模,繪畫作品稱為「吳家樣」。故唐人朱景玄在《唐朝名畫錄序》中品評了唐朝諸畫家「近代畫者,但工一物以擅其名,斯即幸矣。惟吳道子天縱其能,獨步當世,可齊蹤於陸(探微)、顧(愷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