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吳小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吳小丁

吳小丁,女,滿族,吉林市人,畢業于吉林大學世界經濟專業,經濟學博士,吉林大學商學院市場營銷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多年從事「商品流通論」的教學工作,主要研究領域為商品流通理論、渠道關係、零售業態、競爭政策。近年來比較關注零售業態的變化、商業集聚、商業企業經營管理以及流通政策等方面的問題。承擔了長春市、四平市、松原市的城市商業網點規劃編制工作,並參與企業和政府的管理諮詢工作。

人物簡介

姓名 吳小丁 民族滿族

黨派 無 專業 企業管理

研究方向

商品流通,渠道关系,流通政策

主要學歷

1989-6吉林大學日本研究所世界經濟專業研究生 畢業 獲得經濟學碩士學位

2001-6 吉林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世界經濟專業博士研究生 畢業 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

主要學術經歷

1992-11-1993-02日本名古屋市立大學經濟學部 客座研究員

1995-05-1996-05 日本關西學院大學經濟學部 客座研究員

1999-09—1999-11 日本關西大學商學部 客座研究員

2002-04—2002-07 日本關西學院大學商學部 客座教授

學術觀點

萬村千鄉工程成果的評價對「萬村千鄉」工程成果的評價,不應該僅以建店數量為尺度,更應該看所建立的農村零售網絡和配送系統是否實現了市場機制下的良性循環。只有龍頭企業能夠扔掉政府扶植政策的拐杖,用自己的腿行走,「萬村千鄉」工程才算大功告成。在此之前停止政策資金注入,則會功虧一簣,前功盡棄。 這一工程繼續實施應該進行如下政策調整:1.逐步將政策資金從已進入市場機制良性循環的地區撤出,投向店鋪密度低、配送成本高的地區。2. 增加低店鋪密度地區的掛牌農家店名額,適當延長扶植時間。3. 第三,加強政策標準的靈活性,根據各地區以及不同時期農民收入水平和龍頭企業規模的差異,制定不同的店鋪選址及商品配送比率的標準。(「萬村千鄉」龍頭企業全面虧損的政策思考《市場營銷導刊》2008年第2期)

前科學狀態

我國的商品流通研究正處於庫恩所說的「前科學」狀態。不僅在基本原理上沒有統一認識,在理論體系的構建上也沒有形成普遍共識,沒有出現令學者們堅定擁護、追隨的行動範式,也沒有形成堅不可摧的理論內核,呈現出發散狀態。所以每當流通論研究遭受外來經驗的攻擊時,整個流通論的研究大廈就會搖搖欲墜,甚至在基本原理上遭受直接質疑。另外,主流經濟學中不研究流通論不等於西方國家沒有流通研究;早期營銷學是以社會的視角研究商品從生產到消費的過程的;國外的流通學者已經達成一些理論共識。(中國流通研究的反思——基於科學哲學視角的審視《現代商貿評論》第二輯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2008年12月)

提出零售業過度競爭的判斷標準現有過度競爭的定義無法體現零售服務價格的複雜性;低利潤率和激烈的競爭手段這兩個最基本的判斷標準,在零售業集團化、多元化的新形勢下,也顯得含糊不清、難以衡量;特別是用競爭手段判斷過度競爭行為時,缺乏必然的聯繫;無法解釋為什麼在進入成本和退出成本都比較低且地域競爭明顯的零售業領域也會出現過度競爭。判斷零售業是否出現了過度競爭,可以用以下5個典型特徵作為判斷標準:1.行業內多數企業利潤率長期低於社會平均利潤率(可用行業利潤率指標判斷)。2.零售商主導的促銷行為長期化(過度競爭表現的促銷是不以盈利為目的的惡性促銷。長期化以一年為一周期判斷)。3.零售業的長期能力過剩(可用營業面積利潤率、服務人員平均利潤率指標判斷)。4.店鋪不斷打破原有市場定位,採取雷同的營業形態和零售組合。5.零售業的過度競爭有時會在某一地域內發生,表現為一種局部狀態。(零售業過度競爭的理論界定及判斷標準《財貿經濟》2007年8期)

競爭政策

評價尺度對後發展國家競爭政策的評價,不能用發達國家的尺度。後發展國家在市場經濟體制形成的過程中,以法律形式引入競爭政策,是把一種全新的制度嫁接到原有的制度上,這必然要經歷一個排斥、接納、適應、融合的過程。對一國競爭政策的評價,也是對其經濟系統中的一種制度的評價。其評價的標準並不是單純地看是否實現了有效競爭、市場機制是否充分運轉、是否實現了資源的最佳配置,而且還要看與經濟系統內其他制度的相互作用和兼容性。後發展國家市場機制尚不健全,政府對市場機能的部分替代及政府與市場的機能互補,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競爭政策如何處置政府為實現產業政策目標所採取的限制競爭行為,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問題,用發達國家的競爭政策評價尺度來衡量顯然是不合適的。(《反壟斷與經濟發展》商務印書館2006年4月)

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限定條件郊外型購物中心要求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限定條件,不僅僅具有需求方面的意義,也具有供給方面的意義;郊外型購物中心是拒絕外部擴張的依存關係並決心將依存關係完全內部化的管理型商業集聚,其封閉性使零售商間的依存關係完全內部化了,由於沒有競爭性的外部依存關係來保證效率,準確地建立適當的內部依存關係就變得至關重要;能夠成為主流的新興零售形態,都有其技術創新點,僅僅是表面形式的模仿,不了解其運作的原理,便會陷入誤區。(郊外型購物中心的理論解釋《商業時代》2006年第7期)

零售業分類標準零售業分類標準一般不具有流通政策上的意義,重要的是商業統計上的意義。所以零售業分類應該涵蓋所有形態。也就是任何一家店鋪都應該有類可歸。這樣就需要將分類進一步細化,如在有些業態類別下設置業種分類,增設非標準業態歸類的欄目等。尤其是傳統形態的中小店鋪,在我國現階段的零售業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不應在分類中遺漏。(零售業態分類新標準中需要探討的幾個問題《市場營銷導刊》2005年第3期)

我國城市商業網點規劃存在四大誤區一是商業集聚或商貿區的形成是市場經濟的一個自然過程,而非一廂情願的人為擺布。企業違背規律選址,絕不僅僅是因為不懂科學決策,更多的是因為政府給了企業動機。二是網點布局空間結構「不均衡」是正常狀態。零售店之間的競爭關係,構成相互之間的依存關係,集聚效應會增大零售吸引力。三是日本制定大店法的初衷並不是為了抵禦外資的入侵,法律規制的是所有對象,限制外資大型店的同時,更多限制的卻是國內大型店。所以問題的關鍵不在於有沒有大店規制政策,而在於大店規制政策的出發點和政策目標是否正確。四是我國反壟斷法遲遲不出台,卻試圖把規範競爭的重要職能委於網點規劃來行使,是政策錯位。(我國城市商業網點規劃有誤區《經濟學消息報》No.602 2004年7月16日第6版)

外部加以糾正進場費是典型的市場失靈,應該由公共政策從外部加以糾正。「進場費」問題是交易中「優勢地位濫用」的一個典型事例,是買方壟斷勢力破壞競爭秩序而導致的市場失靈,因而是競爭政策規制的對象。買方壟斷「所造成的低效率,對消費者轉嫁的費用負擔,至少是雙層或者雙層以上的。企業在交易中優勢地位的形成,是由「供求關係傾斜」導致的。目前我國市場制度建設的當務之急,就是要儘快建立起競爭政策的法律體系和競爭法意識,從維護競爭的角度,以是否限制競爭為原則來判斷市場主體及政府的行為。如果不從完善法律體系入手,過分依賴行政干涉,市場主體的行為就會失去規範。以限制競爭行為來對付不正當競爭,並未對市場制度的進步做出貢獻。公共政策的介入如果沒有嚴格的法律約束,便很容易導致政府的失靈。(大型零售店「進場費」與「優勢地位濫用」規制《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4年第5期)

社會職務

中國商業聯合會專家工作委員會 專家委員

中國市場學會 常務理事、學術委員

中國高等院校市場學研究會 常務理事

中國商業經濟學會 理事

中國管理學會市場營銷專業委員會 委員

中國商業地產聯盟 專家委員

清華大學中國零售研究中心 學術委員

浙江工商大學現代商貿研究中心 學術委員、兼職研究員

《營銷科學學報》(JMS) 編委

《商業經濟與管理》 學術顧問、審稿專家

曾以客座研究員和客座教授身份赴日本名古屋市立大學經濟學部、日本關西學院大學經濟學部及商學部、日本關西大學商學部進行合作研究與講學。

科研成果

1. 戰後日本的商業政策及其作用《現代日本經濟》1984年第2期

2. 日本商品流通渠道評析《世界經濟》1985年第3期

3. 日本的中央批發市場《現代日本經濟》1986年第6期

4. 2000年日本的國際地位 《現代日本經濟》1988年第6期

5. 中日貿易不平衡的原因及其解決的途徑 《日本經濟學會論文集》1988年

6. 日本綜合商社的職能 《日本問題研究》1989年第4期

7. 戰後日本鋼鐵價格體制與鋼鐵流通體制的特點《現代日本經濟》1990年第1期

8. 70 年代日本商業企業的石油危機對策 《現代日本經濟》1990年第4期

9. 60年代日本的流通革命《財經論壇》1990年第5期

10. 日本的流通系統與貿易摩擦《世界經濟》1991年第1期

11. 淺論東北亞區域合作與中日關係 《現代日本經濟》1991年第6期(共著)

12. 戰後日本鋼鐵市場的形成與政府宏觀控制《現代日本經濟》1992年第2期

13. 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的利益關係與障礙 《東北亞論壇》1992年第3期

14. 「現代中國における流通改革」(日)山梨學院大學『社會科學研究』第12號1993年10月(與三浦康彥共著)

15. 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中的中國東北地區 《經濟縱橫》1993年第6期

16. 日本的商業習慣及其形成的原因《現代日本》1994年第4期

17. 「暴利」如何反-兼談我國流通政策的方向《市場經濟時報》1995年1月26日

18. 日本的商業習慣與經濟國際化《日本問題資料》1995年第6期

19. 「中國の流通機構と経済體制」『経済學論究』第49卷第3號1995年11月(中國的流通機構與經濟體制 關西學院大學《經濟學論究》第49卷第3號1995年11月 與桑原秀史合著)

20. 「中國の流通改革と卸売批發機構」『商品取引研究』中國的流通改革與批發機構(日)商品研究所《商品交易研究》1996年1月第538、539期

21. 也談「廠家直銷」《經濟學消息報》1997年4月18日(總224期)

22. 從資生堂的經驗看我國廠家主導型營銷渠道的形成《財經問題研究》1997年12期(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市場營銷》1998年2期全文轉載)

23. 日本行政指導的經濟分析《社會科學戰線》1998年1期(人大複印報刊資料《新興學科》1998年1期全文轉載)

24. 話說「不滿意就退貨」——淺析我國百貨店經營的困惑《經濟學消息報》1998年6月26日

25. 論商業資本在現代流通中的形態變化《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8年6期

26. 生產型企業如何建立自己的營銷渠道《企業管理》1998年10期

27. 論市場經濟下流通政策的目標《財經問題研究》1999年第9期(《湖北商專學報》1999年第1期侵權刊載)

28. 新「零售之輪」理論及其對我國零售業態發展的啟示《財貿經濟》1999年第5期(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商業經濟、物資經濟》1999年第7期全文轉載。)

29. 日本競爭政策的歷史變遷《現代日本經濟》1999年第3期

30. 日本競爭思想的歷史文化背景剖析《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1999年第2期

31. 對我國競爭政策法的幾點思考《經濟縱橫》1999年第7期

32. 大型百貨店驟然衰退的原由何在《經濟學消息報》1999年7月2日(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商業企業管理》1999年8期索引)

33. 「中國における小売業の動向」商品研究所『商品取引研究』2000年1月5日號、1月20日號(中國的零售業態 商品研究所《商品交易研究》2000年1月5日號、1月20日號)

34. 「中國における百貨店と小売業態の特徴」関西大學商學會『商學論集』第44巻第6號2000年2月(中國的百貨店及零售業態的特徵 關西大學商學會《商學論集》第44卷第6號2000年2月)

35. 我國大型百貨店衰退的原因分析《經濟縱橫》2000年第5期(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商業企業管理》2000年8期全文轉載)

36. 反壟斷法已不再是「經濟憲法」《經濟學消息報》2000年12月1日(第四十八期)NO.413

37. 日本競爭政策過程的制度特徵《日本學刊》2001年第2期(2001年3月10日)

38. 哈夫模型與城市商圈結構分析方法《財貿經濟》2001年第3期(2001年3月11日)(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商貿經濟》2002年1期全文轉載)

39. 現代競爭理論的發展與流派《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1年第2期(2001年3月24日)(人大複印報刊資料《理論經濟學》2001年11期全文轉載)

40. 感悟日本的競爭政策——兼談後發展國家的競爭政策的評價《經濟學消息報》第457期第四版2001年10月5日

41. B2C與傳統零售業《中國流通經濟》2001年第5期(2001年9月23日)

42. 論「管制失靈」之成因《經濟學消息報》No.480 2002年3月15日

43. 「進場費」與「買方壟斷」《經濟學消息報》No.535 2003年4月4日

44. 國外對「進場費」的規制《經濟學消息報》No.536 2003年4月11日

45. 「進場費」的規制思路《經濟學消息報》No.537 2003年4月18日

46. 経済発展過程における日本の競爭政策『公正取引』2003年6月號

47. 經濟發展過程與競爭政策評價《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3年第4期(雙月刊)(人大複印報刊資料F52《外貿經濟 國際貿易》2004年1期全文轉載)

48. 大型零售店「進場費」與「優勢地位濫用」規制《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4年第5期(2004年9月24日)(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商貿經濟》2004年12期全文轉載、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商貿經濟》2005年3期全文轉載、《中國工商管理研究》2005年第4期改成訪談形式轉載,《郴州工商》2006年1期部分轉載)

48-1《市場營銷導刊》2003年第5期(2003-10-25)雙月刊

48-2《經貿參考》2005年第3期(總第243期)「進場費」與「優勢地位濫用」規制

49. 我國城市商業網點規劃有誤區《經濟學消息報》No.602 2004年7月16日第6版

49-1我國城市商業網點規劃中的幾個誤區《經貿參考》2004年第11期(約稿)

49-2我國城市商業網點規劃中的幾個誤區《商會信息》2004年第16期

49-3壞規劃 好規劃《商業時代》2004年第29期

50. 全面開放:挑戰政府執政能力《中國商報》市場周報2004年12月5日第2版(約稿)

51. 零售業態分類新標準中需要探討的幾個問題《市場營銷導刊》2005年第3期(2005-6-25)

51-1零售業態分類新標準中需要探討的幾個問題《經貿參考》20 05年第1期

52. 零售業態發展規律與城市商業網點規劃《商業時代》(旬刊)2005年8月第23期

53. 我國豪華百貨店「品牌聯營」模式探討《商業時代》(旬刊)2005年9月第27期 吳小丁、袁寧、徐紅竹

54. 論競爭政策的本質《學習與探索》2005年第5期

55. 郊外型購物中心的理論解釋《商業時代》(旬刊)2006年第7期

56. 韓國零售業態發展及政府規制《東北亞論壇》2006年第5期 吳小丁、朴棟淑

57. 零售業過度競爭的理論界定及判斷標準《財貿經濟》2007年8期 吳小丁 王銳 王曉彥

57-1零售業過度競爭的理論界定及判斷標準《零售研究》2006年第2期(6月)

58. 吉林省大型零售企業過度競爭的原因分析及政策建議《經濟縱橫》2007年第12期 吳小丁、王曉彥

59. 「萬村千鄉」龍頭企業全面虧損的政策思考《市場營銷導刊》2008年4月20日 第2期 吳小丁 王曉彥

60. 「品牌聯營」模式對百貨店業態的質疑 《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8年第5期

61. 吉林省「萬村千鄉」的物流「傷」《中國商貿》2008年第5期,吳小丁 王曉彥

62. 我國個體商鋪的發展歷程及現狀特徵《商業時代》2008年5月第15期吳小丁、施曉峰、孟艷華

63. 百貨店業態的服務要素對店鋪印象的影響--基於暈輪效應理論的解釋《商業經濟與管理》2008年7期 侯旻、吳小丁

著作譯文

《反壟斷與經濟發展》2006年4月 商務印書館(專著)

《商品流通論》2005年8月 科學出版社(編著)

《行政指導》(新藤宗幸著)1996年4月 長春出版社(共譯)

《商品流通》(石原武政、加藤司著)2004年12月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共譯)

《流通原理》(田村正紀著)2007年6月 機械工業出版社(共譯)

《零售之輪真的在轉嗎?》(中西正雄)《商業經濟文薈》2006年1期[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