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吳家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吳家堡街道辦事處位於濟南市西北部,鎮機關駐地距槐蔭區政府8公里。西、北部至黃河大堤與齊河縣隔河相望,南部與臘山街道辦事處為鄰,西南角與長清區接壤,東與匡山街道辦事處毗連。全鎮轄33個行政村,面積34.7平方公里,轄村委會33個, 總人口2.2萬人,人口出生率10‰,自然增長率4‰。全鎮少數民族有侗族、回族、黎族,少數民族人口總數為973人,占全鎮總人口的4.44%。[1]

優勢

吳家堡街道辦事處位於濟南市西北部,東起二環西路,西傍黃河,南依小清河,北臨英大高爾夫俱樂部,京台高速公路、京滬高鐵兩條主幹道貫穿全鎮,距市中心5公里,地勢平坦。通訊、交通便利,電力、水源充足,自然資源豐富。水質純正,無污染,是泉水的源頭,轄區內景色秀麗,空氣清新,經濟發展條件得天獨厚,以盛產優質黃河大米、黃河鯉魚、白蓮藕而聞名,是名副其實的"魚米之鄉",素有"齊魯小江南"之稱。新建休閒農業觀光區、溫泉度假村,集經營、觀光、遊覽為一體,發展空間廣闊。濟南經濟開發區北區在轄區內,是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立的環保生態型工業園區。位於京台高速公路以西、津浦鐵路以東、黃河以南、小清河以北,園區規劃面積約6平方公里,規劃建設商住區、一類工業區、二類工業區和休閒度假區。產業定位高新技術產業和環保加工製造業。建成後工業用地1萬畝,按傳統產業計算,預計引進企業100餘家,從業人員3萬人,年產值120億元,利稅10億元。已有6家企業進駐園區,成為重要的經濟發展增長點。

歷史沿革

清朝末期至1948年, 吳家堡鎮屬長清縣。1951年1月,建立濟南市郊區辦事處, 該鎮歸屬於郊四區、郊五區。1955年6月,郊四區改名為藥山區,郊五區改名為玉符區。 1956年3月,郊區辦事處改為郊區人民政府,同時藥山鄉又劃分為藥山鄉和藥西鄉。 1958年,郊區劃入歷城縣,同時藥山鄉和藥西鄉又合併為藥山鄉。9月成立西郊人民公社, 該鎮隸屬西郊人民公社。1960年6月,西郊人民公社劃歸濟南市槐蔭人民公社。1961年7月,現吳家堡鎮範圍內劃分二個公社(吳家堡人民公社、王莊人民公社) ,復隸歷城縣管轄。1968年8月,改為太陽升人民公社。1972年5月,改名為吳家堡人民公社。 1980年4月,又隸屬郊區管轄。1983年11月,改名為濟南市郊區吳家堡辦事處。 1985年9月, 改為吳家堡鎮。1987年5月,撤郊區隸屬濟南市槐蔭區。1993年12月, 將原屬鎮東部14個行政村劃歸槐蔭區美里湖辦事處,西部12個行政村劃歸西市場、 道德街、振興街三個辦事處管轄。1995年8月,西部原12個行政村又劃歸吳家堡鎮管轄。吳家堡鎮隸屬槐蔭區管轄至今。2013年1月22日,濟南市撤銷吳家堡鎮,以原吳家堡鎮行政區域設立吳家堡街道辦事處,辦事處機關駐濟齊路149號。

自然狀況

吳家堡街道辦事處地處沿黃地帶。總的地勢為東高西低,南高北低。境內地勢平坦, 屬典型平原。東西最大距離9.64公里,南北最大距離3.5公里,全鎮占地面積33 74公頃。 其中耕地面積1800公頃。主要河流有南太平河、小清河、北太平河,其中小清河源頭即在該街道,東西縱貫,是濟南市排洪的主要河道之一。適合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水稻、玉米、大豆和蔬菜等。[2]

特色村莊

東曹家莊村位於街道辦事處西,濟齊路北側。唐代,因村內建有雲遮寺,原名為"雲遮寺村"。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長清縣誌.地域志》載"東曹家莊"。當地人也稱曹家莊村為老雲遮寺村。明洪武年間,曹子石由河北棗強遷此定居,起名"曹家莊"。後因莊西有一曹家莊(現改為曹家圈),遂更名為"東曹家莊",沿用至今。東曹家莊村地處雲遮寺遺址西側。傳說早年有柳姓人家逃荒到此落戶,經多年辛勞,過上了富足生活,在當地也小有名氣了。一天夜裡,柳氏夢見一白鬍子老人手持一座小寺塔說:"你如有恆心,就按此塔建一個大寺塔,可揚名天下"。柳氏醒來果見桌上有座小寺塔,便招請能工巧匠建造。時正值三伏天,酷暑難耐。上寺塔時,忽從東南方向飄來一片白雲,紋絲不動,遮擋着寺塔,而其地方仍是陽光普照。乘着陰涼,工匠們幹活又好又快,直到塔梁安裝完成,雲彩才慢慢消散。隨後寺廟便定名為雲遮寺,村莊也取名為雲遮寺村。唐代所建雲遮寺位於雲遮寺村東,洪水淹後,於清朝在村西重建。寺廟占地228畝,鼎盛時有僧侶30人。內有大殿3間、東西廊房各3間、禪堂3間、善事房6間。大殿前有韋陀殿、鐘樓、山門,石獅子4個,石碑2塊。寺院建築結構嚴密,規模宏偉,加之柏柳茂盛,院門前流水淙淙,異常壯觀。寺內供有釋迦牟尼、觀音、十八羅漢、送子娘娘等泥塑40多尊。主持僧學然。每年農曆二月初二,舉辦香火會三天,搭席棚數座,以書畫、雕塑像等形式宣傳佛教。晚上則有燈火會,香火繚繞,樂聲悠揚,異常熱鬧,香客、觀者達數千人之眾。該寺毀於1958年,今只遺石碑一塊。

三教堂村

位於街道辦事處西。明洪武年間,李武由河北棗強遷來定居,名為"李家莊"。明天啟二年(1622年)修建了"三教堂"(祭儒、佛、道創始人),由此改名為三教堂村。三教堂位於村內,三教堂鐘樓占地近1畝。前殿3間,長約12米,寬約5米,供佛和老子像,四周環繞十八羅漢等。後殿3間,長約 20米,寬約16米,供孔子木雕像。東西配房3間。

大殿前建有石築鐘樓。三教堂有廟地約40餘畝,收入供廟宇的管理和維護。每逢秋季,三教堂舉行兩三天的廟會,此時會張燈結彩請附近的和尚頌經念佛,並開展"跑夫子城"的傳統宗教活動。三教堂在民國後期"扒廟拉神"的活動中,前殿損毀,塑像等被破除,餘下部分改作學堂。1958年"大煉鋼鐵"運動中殘留部分也被拆毀。今僅餘石築鐘樓浸泡在魚池之中。該村土地開闊平整,北依黃河,南臨小清河,水資源豐富。山東省地質勘察設計院在該村附近打孔勘察發現了豐富的天然地熱資源,儲量豐富。以盛產優質黃河大米、黃河鯉魚、白蓮藕而聞名。

周官屯村

位於街道辦事處政府駐地西6公里,處沿黃地帶。相傳該村 前身為"小新莊"(袁家小莊),建於唐朝。北宋時山西洪洞縣縣官帶兵馬來此修周家樓。莊西曾有窯窪,乃修周家樓時燒磚瓦取土的地方。清道光《長清縣誌.地域志》載"周官屯"。周官屯地處交通要衝,濟南至齊河、高唐、夏津、德州必經村北的韓家道口渡黃河。逢陰曆五、十大集,河北百里之內商賈來市,繁盛至今。村東原有普渡橋、三官廟(俗稱"三掛廟"),建於北宋,明崇禎年間重建。普渡橋建於太平河上,高、寬3米,長5米,條石築成,上有石欄,橋東立有普渡橋石碑一塊。三官廟建在西首,大殿3間,供"三官",後殿3間,供"鎮武帝"。東房三間,廟門內有鐘鼓樓。廟門外,九龍碑1塊,高2.5米;蟠龍碑3塊,各高2.5,寬1米;石獅、石凳、石階,雕刻精細。廟地43畝,住持吳崇美、李元美,為本村人。路南400平方米水灣與太平河相連,廣植槐、楊,林木參天。1947年,國民黨軍隊修碉堡,砍樹毀廟,歷數十年黃水淤積,竟成窪地。2006年,原址建村民健身廣場一處。

西張村

位於街道辦事處政府駐地西10.6公里,西靠黃河大壩,接北店子浮橋通往德州市齊河縣境內。相傳清順治年間,回族村民王鳳春由張店金嶺鎮來此落居,沿用村名"西張家莊"至今。清道光《長清縣誌.地域志》記為"西張家莊"。明朝末年,西張家莊興建清真寺。1924年,該寺在原址擴建,時任省長馬良與信教庶民,紛紛傾囊出資。由於黃河河床逐年抬高,致使原寺址地勢低洼,自1965年後,主建築相繼倒塌,唯有大殿殘存,宗教活動無法正常開展。1998年底,村內建成新清真寺。新寺占地3畝,建築面積770平方米,總投資52萬元,整體布局合理,造型氣勢恢弘,大殿、講堂、望月樓、水房、迢台、宣禮塔齊備,既美觀實用,又具民族特色。[3]

經濟狀況

建國初期, 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143萬元, 1978年為740萬元,200 0年為4.4億元。 第一、 二、三產業占農村經濟總收入之比分別為21∶41∶38。2000年完成地方財政收入608萬元。 該鎮農業生產主要以發展種植、養殖業為主。自1965年稻改以來,充分利用黃河水的優勢發展生產,所產的"黃河大米"遠近聞名。白蓮藕、鮮魚以無污染著稱,銷往省內外。該鎮工業主要以造紙業、化工業為主。其中:濟南第二造紙廠、濟南景鋒紙業有限公司3年雙雙被評為全區十強企業。

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3億萬元,比上年增長99.2%;實現財政收入176萬元;出口創匯363萬美元,比上年增長57.8%;招商引資8066萬元,比上年增長14%;農民人均收入4200元,比上年增長15.8%。全鎮共完成了6條道路的建設,全長為11.6公里,總投資1075萬元。其中,全長3.8公里躍進壩路完成了ll萬方的土方工程,現在夯實基礎基本完工。全鎮33個村實現了"村村通"的奮鬥目標。槐蔭工業園(濟南經濟開發區北區)是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立的環保生態型工業園區,位於京福高速公路以西、津浦鐵路以東、黃河以南、小清河以北,園區規劃面積約6平方公里,規劃建設商住區、一類工業區、二類工業區和休閒度假區。產業定位高新技術產業和環保加工製造業。園區將為投資者提供優惠的政策和優良的服務,建成後工業用地10000畝,按傳統產業計算,預計引進企業100餘家,從業人員30000人,年產值120億元,利稅10億元 。

強鎮由來

該鎮以市場經濟為導向,以"強鎮、壯村、富民"為目標,大力發展經濟。2000年度被濟南市政府列為15個重點發展鄉鎮。全鎮獲得的榮譽稱號主要有:山東省一級農機管理先進單位、山東省文明敬老院、山東省第一次農業普查先進單位、山東省土地管理模範鄉鎮、山東省體育先進鄉鎮、山東省成人教育先進單位、濟南市衛生先進鎮、濟南市創安工作先進集體、濟南市第四次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先進鎮、濟南市"十佳"農機管理服務先進單位、濟南市農機管理文明單位、濟南市民政工作先進單位、濟南市雙擁工作先進單位、濟南市創安工作先進鎮、濟南市調解工作先進單位、濟南市綜合治理模範鎮、濟南市第五次人口普查先進集體、濟南市"十佳"農研會先進單位、濟南市計劃生育先進單位、濟南市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先進集體、濟南市小城鎮建設先進單位、濟南市一環九射工程先進單位。[4]

獲得榮譽

先後獲得全市農業、農機、水產系統先進集體、安全生產先進單位、平安濟南建設先進單位、經濟普查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