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吳子使札來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吳子使札來聘

來自 國學薈網 的圖片

作品名稱:吳子使札來聘

創作年代:春秋戰國

文學體裁:散文

作者:公羊高

吳子使札來聘是戰國時期齊國人公羊高的作品之一。

公羊高,舊題《春秋公羊傳》的作者。戰國時期齊國人。相傳是子夏(卜商)的弟子,治《春秋》,傳於公羊平。

正文

吳無君,無大夫,此何以有君,有大夫?賢季子也。何賢乎季子?讓國也。其讓國奈何?謁也,餘祭也,夷昧也,與季子同母者四。季子弱而才,兄弟皆愛之,同欲立之以為君。謁曰:「今若是迮而與季子國,季子猶不受也。請無與子而與弟,弟兄迭為君,而致國乎季子。」皆曰諾。故諸為君者皆輕死為勇,飲食必祝,曰:「天苟有吳國,尚速有悔於予身。」故謁也死,餘祭也立。餘祭也死,夷昧也立。夷昧也死,則國宜之季子者也,季子使而亡焉。僚者長庶也,即之。季之使而反,至而君之爾。闔廬曰:「先君之所以不與子國,而與弟者,凡為季子故也。將從先君之命與,則國宜之季子者也;如不從先君之命與子,我宜當立者也。僚惡得為君?」於是使專諸刺僚,而致國乎季子。季子不受,曰:「爾殺吾君,吾受爾國,是吾與爾為篡也。爾殺吾兄,吾又殺爾,是父子兄弟相殺,終身無已也。」去之延陵,終身不入吳國。故君子以其不受為義,以其不殺為仁,賢季子。則吳何以有君,有大夫?以季子為臣,則宜有君者也。札者何?吳季子之名也。春秋賢者不名,此何以名?許夷狄者,不一而足也。季子者,所賢也,曷為不足乎季子?許人臣者必使臣,許人子者必使子也。[1]

古詩簡介

《吳子使札來聘》是戰國時期儒家學者公羊高創作的一篇散文。文章開頭三問三答,將季札讓國的事跡引出來。中間寫吳王闔閭弒君,將王位交給季札,季札不肯接受。結尾以評論作結,回應篇首提問,闡明《春秋》之義,褒揚季札的美德,雖然直呼其名,這並不是不尊重季札,而是為了讓稱呼合乎臣子的身份。全文正面描寫季札的地方不多,作者擅長從側面烘托,敘述簡潔生動。

譯文

《春秋》記載吳國的事情,只稱其國,不稱呼其國君、大夫,這裡為什麼又稱國君,又稱大夫呢?這是為了讚美季子賢良。為什麼要讚美季子?是因為他把君位讓給了兄長。他讓君位給兄長又是怎麼一回事呢?謁、余祭、夷昧和季子,是同母所生的四兄弟。季子年紀最小但很有才幹,兄長們都喜歡他,都想立他做國君。謁說:「現在如果倉促地把國家傳給季子,季子還是不會接受的。我想我們不要傳位於子而傳位於弟,弟兄依次為君,最後把國家交給季子。」大家都說:「好的。」所以這幾個做國君的都以輕視死亡為勇敢,每到吃飯時必定禱告說:「上天如果還要吳國存在下去,就趕快把災難降到我身上。」所以謁死之後,余祭繼位;余祭死後,夷昧繼位;夷昧死後,就應當輪到季子做國君了。

那時季子出使在外,沒有回來。僚是庶子中年紀最大的,即位做了國君。季子出使歸來,回到吳國,就把僚當做國君看待。闔閭說:「先君所以不把國家傳給兒子而傳給弟弟,都是因為季子的緣故。如果遵從先君的遺命,就應當把國家傳到季子手中。如果不遵從先君的遺命,那麼就應該我做國君,僚怎麼能當國君呢?」於是派專諸刺殺了僚,要把國家交給季子,季子不肯接受,說:「你殺了我的國君,我接受你奪來的國家,這就變成了我與你合謀篡位。你殺了我兄長的兒子,我再把你殺掉,這是父子兄弟相互殘殺,這樣下去,一輩子也沒有停止的時候。」於是他離開吳國前往延陵,終生沒有再回過國都。所以君子把他不接受君位這一舉動當做是義,把他不提倡自相殘殺看做是仁,稱許季子的賢德。

那為什麼吳國又出了國君、大夫呢?這是因為季子既然做了臣子,那就應該有國君了。「札」是什麼?是吳國季子的名。《春秋》中對賢者不直書其名,這裡為什麼直書其名?這是因為讚許夷狄,不能因為他們有一件事做得好就認為他們已經很完美了。季子被認為是賢良之人,為什麼還認為他不算完美呢?因為稱讚人臣就要從人臣的地位去稱讚他,稱讚人子就要從人子的地位去稱讚他。(言外之意是:季子是夷狄之邦的臣子,是夷狄之王的兒子,就要在用語遣詞上顯示出這一點來,這就是所謂「春秋筆法」。)

作者簡介

《春秋公羊傳》最初僅有口說流傳,西漢景帝時,傳至玄孫公羊壽及齊人胡母生,才「著於竹帛」,流傳於世。《春秋公羊傳》,亦稱《公羊春秋》或《公羊傳》,是今文經學的重要典籍,起於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終於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着重闡釋《春秋》之「微言」、「大義」,史事記載較簡略。[2]

著作簡介

《公羊傳》的主要精神是宣揚儒家思想中撥亂反正、大義滅親,對亂臣賊子要無情鎮壓的一面,為強化中央專制集權和「大一統」服務。

《公羊傳》尤為今文經學派所推崇,是今文經學的重要典籍,歷代今文經學家都常用它作為議論政治的工具。它也是研究戰國、秦、漢間儒家思想的重要資料。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