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吳城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吳城鎮位於九江永修縣東北部,鄱陽湖西汊,距九江市區120公里。

吳城歷史

擁有近二千年悠久的歷史的吳城鎮,文化底蘊十分深厚,同時吳城又處在贛江鄱陽湖修河交匯處,商業在吳城鎮蓬勃發展,吳城也是江西四大名鎮之一。在吳城這片土地共同孕育了會館文化、廟會文化和特色民俗。同時也有許多令人感興趣和帶有神秘色彩的故事。比如"沉了海昏縣、出了吳城鎮,許遜鄱陽湖斬孳龍"等。[1]

因集鎮位於吳山,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太史慈于山上築土城得名。原名吳山。東漢末年,吳郡富春(今浙富陽)人孫鍾,僱人在此地種瓜收籽。後來他的兒子孫堅成為漢末割據一方的統領。孫堅的兒子孫策兼併江東後,派大將太史慈駐守海昏縣城。太史慈以練水軍為名,在距海昏(今蘆潭)三里許,隔修河相望的吳山築起一座土城。

後來土城逐漸被毀,據《新建縣誌·望湖亭記》載,吳山是「漢海昏倉廒所也」,即糧食倉庫所在地。晉太康元年(280年),吳山北頭建「神慧廟」,廟前創「經堂寺」廟後築「望湖亭」,亭和廟的周圍逐步有些店面和民房出現。到南北朝宋元嘉二年,大水把海昏縣城淹沒,「廢海昏,移建昌居之」(《建昌縣誌》),縣城遷往修河中游的艾城,部分居民遷到吳山,商業漸漸興隆,改名吳城。

宋太平興國六年(公元981年)政區變動,劃南昌城西北十四鄉設置新建縣,吳城隸屬新建(《新建縣誌》)。到了清末,南昌城設府,吳城設二府衙(現名二府套的由來),管轄吳城鎮「六坊」,即:濟川坊、來蘇坊、福尼坊、後顯坊、里仁坊、前顯坊。當時的南昌城也只有十個坊。民國時期在吳城設區公署,有「三十三聯保」。1954年吳城劃歸永修縣管轄。

文化與特色

以前還有廟會,是古老吳城一大特色,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有其深厚的歷史淵源和產生的必然性。廟會在吳城由來已久,全鎮有廟、寺、庵、閣、宮40餘座。香火特別旺盛的有聶公廟伍顯廟、令公廟、萬壽宮、觀音閣、太子廟、張飛廟、雷祖壇、火神廟。除此之外還有東獄廟、白馬廟、水王廟、康公廟、財神廟、哪咤廟、瞳子廟、藥王廟、冥王廟、社公廟、地母庵、天花庵、仙壇、經堂寺等。爆竹聲聲,煙香裊裊,鐘鼓隆隆。廟外的野地上則擺滿出售各類小商品的攤販和賣小吃的。由於時代的變遷,這些顯赫一時的寺廟和廟會已不復存在,但其地名仍沿襲至今。

八月朝香是吳城又一大盛事。每年農曆八月初一到中秋,附近星子、都昌鄱湖永修等縣的民眾都要來吳城朝香,其熱鬧程度不亞於南昌西山萬壽宮。他(她)們每人胸前都圍上寫着「萬壽進香」字樣的黃紅錦緞,敲鑼打鼓結隊而來,隨身所帶的還有貢品(當地的特產)。每年都會給人一個意外的驚喜。如星子縣有一年貢來一個六十斤重的大紅薯,浮梁縣貢來整個萬壽宮牌樓上的大瓷畫磚,外國人看了讚不絕口。

參考文獻

  1. [https://www.sohu.com/a/328092951_120055013 探秘千年古城--永修吳城古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