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其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吳其浚(1789年-1847年),字季深,一字瀹齋,別號吉蘭, 河南固始人。清乾隆五十四年二月六日(1789年3月1日)生;道光二十六年十二月十一日(1847年1月27日)卒。清代官員,植物學、礦物學家。他對植物學與礦產學有深厚的造詣,著有《植物名實圖考》、《植物名實圖考長篇》、《滇南礦廠圖略》和《滇行紀程集》等書,這些書都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人物生平
吳其浚出身於官僚家庭。父親吳烜,兄吳其彥曾任翰林、侍郎、順天府(今北京)學政等官職。道光元年(1821)其父卒,道光五年(1825)母歿。他家的住宅稱"宮保第"。吳姓氏族是前清固始縣"四大家族"之一。
吳其浚從小好學,自幼喜愛植物,立志「經世致用」。
2l歲時(1810)考中舉人,公元1817年中一甲一名進士(狀元),受任翰林院修撰,
公元1818—1840年間,兩次任鄉試正考官(1819年廣東、1838年浙江),兩次主管學政(1832年湖北、1838年江西)、兩次入值南書房(1831、1834年),這些經歷使他一方面能夠讀到皇家四庫書籍,收集大量資料;另一方面,能夠利用來往各地的機會,對植物進行實地考察。
1821—1829年間,因父母相繼病故,在家守喪,還曾開闢東墅園地,進行植物種植實驗,取得第一手資料,打下寫作的堅實基礎。
1840—1846年間,服喪期滿,吳其濬回京任職,他清廉、勤政、能幹,道光皇帝曾給他八字評語:「學優守節,辦事認真。」因此仕途十分順利,先後出任禮部、兵部、戶部侍郎等職,作為封疆大吏,他勤於政事,[1]同時也利用「宦跡半天下」的有利條件,所到之處,不斷採集標本、考察生態、徵詢群眾,考核名實,竭盡公餘全部精力,撰寫成《植物名實圖考》和《植物名實圖考長編》兩本巨著。書在他去世後第二年(公元1848年)由當時的太原知府陸應榖〔gu古〕於太原刊刻發行。
《植物名實圖考長編》共22卷,錄植物838種,書中摘錄了歷代本草、農書、方志、詩詞雜著等書籍中有關植物的資料,「以稽諸古」。
《植物名實圖考》38卷,收載植物1714種,插圖1865幅,主要是考核植物的名實、兼及實用,「以證諸今」。
植物學成就
《植物名實圖考長篇》,全書22卷。約89萬字。著錄植物838種。分穀類、蔬類、山草、石革、濕草、蔓草、水草、毒草、呆類、木類等10餘類,每類植物中又分許多種。吳其浚輯錄歷代古籍中有關植物的資料時,重點收錄各種植物的形態、產地、。藥性及用途等。書中著錄或節錄了一些花卉、果樹用材植物的專譜,如《芍藥譜》、《桐譜》、《菊譜》、《打棗譜》、《蠶書》、《茶經》、《牡丹譜》等。還輯錄了中國南方、北方,包括國外引進的果樹60多種。保存了大量植物學文獻,其數量超過歷代任何一種本草和植物學著作。它是研究植物學、生藥學的重要文獻。
《植物名實圖考》(1848),是在他死後第二年由山西巡撫陸應谷校刊的。全書38卷,記載植物1714種,分谷、蔬、山草、隰草、石草(包括苔蘚)、水草(包括藻)、蔓草、芳草、毒草、群芳(包括寄生於一些木類的擔子菌)、果、木等12類。這是一部專門記載植物,又集中反映其生物學特性的植物學專著,為吳其浚在植物學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植物名實圖考》所附的1800多幅圖,比歷代本草著作中的圖都要精確。 《植物名實圖考》最大的特點,在於圖繪精美,一方面便於核對名實,以鑑定種類;另一方面形象地保存了寶貴的原始資料,便於後人檢索。我國圖譜之學,由來已久。本草書中,圖文並重,幾成定例。而《植物名實圖考》不僅圖多,而且精(細微、清晰、準確)。多數圖(近1500幅)是據實物寫生,可以按圖考證鑑定到科、目,甚至到種(如卷丹、霍香等)。編排上,圖文相間,圖文並茂。隨圖說明,便於檢閱[2]
《植物名實圖考》的問世,推動了植物學、本草學的研究和發展。學術界對此書作了高度評價。德國人E.畢施奈德(Brelschneider)在所著《中國植物學評論》(1870)中說其附圖「刻繪極為精審」,「其精確者往可以鑑定科和目」,有些還可以鑑定到「種」。「歐美植物學者研究中國植物學必須一讀《植物名實圖考》」。所以畢施奈德還選了其中蜀黍、梁、薯預、苘麻、商陸、佛手柑、鐵果樹、椰子等8幅圖重雕,用連史紙拓印,附在《中國植物學文獻評論》一書末。並參照新鮮植株將根、莖、葉、花、果描繪出來,使人清楚地觀察出該植物的形態特點。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後,雖然提倡學習西方科學,但對具有科學價值的《植物名實圖考》,仍然十分重視。明治十七年(1884),日本初次重刻,伊藤圭介評論為「辨論精博,綜古今眾說,析異同,糾紕繆,皆鑿鑿有據。圖寫亦甚備,至其疑似難辨者,尤極詳細精密」。以後日人松村任三編著《植物名匯》和牧野太郎著《日本植物圖鑑》時,多數植物的中名是以《植物名實圖考》一書為依據的。l9l9年商務印書館在鉛印《植物名實圖考》時,西歐學者競相爭購。[3]
礦物學成就
除植物學方面的貢獻外,吳其浚還對礦產進行了深入的調查和研究,並著有採礦方面的專著《滇南礦廠圖略》。此書由他編纂,徐金生(東川府知府)繪輯。根據嚴中平《清代雲南銅政考》序推測,此書成書於道光二十四至二十五年(1844-1845)間。主要介紹雲南東川銅礦和其他礦產的一部著作。全書分上、下卷。上卷為《雲南礦廠工器圖略》。包括工器圖20幅、次滇礦圖略、下引第一、硐第二、硐之器第三、礦第四、爐第五、爐之器第六、罩第七、用第八等。書後附宋應星《天工開物》(節錄五金第十四卷)、王崧《礦廠采煉篇》、倪慎樞《采銅煉鋼記》、《銅政全書·諮詢各廠對》。下卷名《滇南礦廠輿程圖略》,有全省圖1幅,以及府、州廳圖21幅,下為滇礦圖略,其下再分各種礦產、運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