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吳洛(生卒年不祥)即吳伯榮懷書,福建泉州晉江人。歲貢生。來台後適彰化設縣,遂留台開闢田園。定居於半線東門街。父吳家愧曾任漳州鎮標千總。兄弟三人,伯仲早逝,撫養諸姪如己出。有子十三人:曰南金,納資為州同;曰南輝,乾隆十八年拔貢;曰道東,六十年歲貢;餘子亦多入庠,書香不替。卒後,追封中憲大夫。周璽撰述之《彰化縣志》、連橫《台灣通史》有傳。[1]

目錄

開墾發蹟 入士紳階層

吳洛在雍正年間游臺,爲「御史高公客諸幕」。「御史高公」應係指巡臺御史高山,高山任此職的時期在雍正八年至十一年。他是以幕僚起家得軍功而與官方密切,然後再臺腳透過科舉正途爲歲貢而進入士紳階層。不過根據「臺灣府志」,吳洛並非是正途出身的歲貢,而是以捐納異途的歲貢[2]

主持「吳伯榮」墾號

吳洛來臺適彰化初設縣治,曠土荒蕪,沿山一帶,地尤肥沃,洛遂募佃以墾[3],吳洛參與18世紀臺灣中北部的漢人開墾活動。在臺灣中部一帶,以吳伯榮為墾號,與施世榜楊志申等墾首開墾彰化平原。吳伯榮墾號的上地約在大肚溪兩岸,即臺中縣烏日、霧峰及彰化縣的線西、和美一帶[4]。乾隆中葉,吳洛所主持的「吳伯榮」墾號,領眾開鑿「萬斗六圳」,引「萬斗六溪」(今頭汴坑溪)溪水,灌溉「登台」、「柳樹滴」等地[5]

中台灣有成 再下一城北台灣

吳洛在臺灣中部開墾之外,1751年又與同在中部拓墾有成的張方大馬詔文等人合組「張吳文」墾,參與臺北盆地南部「海山莊」的開墾,吳洛占五分之一股份,並合力開鑿福安陂(在臺北縣樹林帶),1760年拆股另立墾戶「吳際盛」。早年也是以農業爲主的樹林,淸初全境爲沼澤區,直到乾隆廿至四十年間,水完全乾涸,始有移民入墾。開闢最力的墾首組織是「吳張文」,即張必榮和吳際盛[6]。吳洛後裔亦有人住在樹林。

游台致富 義舉不斷

洛既富,乃建宗祠,刊家乘,置祭田,割租千五百石予與諸姪。而追念故鄉,乃在泉捐貲以修府學大成殿、明倫堂,購良田充清源書院租,在臺亦分捐海東、白沙、南湖各書院之租各數百石[7]。凡有義舉,罔不襄贊,當道嘉之,累贈匾額:曰「儒林模楷」,曰「清時碩彥」。有子十三人,書香相繼,人謂積善之報[8]

「吳」與「五」淵源深

清朝乾隆年間,福建晉江人吳洛到霧峰萬斗六開墾,以「吳伯榮」為墾號,所以又稱「吳厝莊」。當時的「吳厝莊」包括四塊厝、五福、大圳頭、新厝、新埔仔、磨盾仔園等地。因吳姓移民在此地,村民渴望多福,因吳與五同音,在前清時期為「五福莊」,日治時期,仍有此稱呼,戰後定名為「五福村」,升格改制後稱五福里[9]

生平

  • 雍正九年(1731),任巡臺御史高山幕僚。
  • 雍正十年(1732),以軍功咨部,加銜守備。
  • 乾隆十五年(1750),為歲貢生[10]
  • 乾隆十六年(1751),與張方大馬詔文等合組﹝張吳文﹞墾號,進墾台北海山等莊。吳洛占五分之一股分。並合力開鑿福安坡(今新北市樹林區一帶)。
  • 乾隆二十五年(1760),拆股另立﹝吳際盛﹞墾戶。
  • 乾隆三十年(1765),吳洛(吳伯榮墾號),築萬斗六圳,灌溉萬斗六地區。

參考資料

  1. 吳洛. [2019-04-16]. 
  2. 中央硏究院. 近代史硏究所. 近代中國區域史硏討會論文集. 該所. 1986. 
  3. Hanchen Liao. Taiwan sheng kai pi zi liao xu bian. 1977. 
  4. 許雪姬. 台灣歷史辭典.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006. 
  5. 淡江史學. 淡江大學歷史學系. 2008. 
  6. 中央月刊. 中央文物供應社. 1995. 
  7. 詩琅王; 良澤張. 臺灣人物誌. 海峽學術出版社. 2003. 
  8. 周璽; 吳德功. 彰化縣志. 大通書局. 1957. 
  9. 臺中市旗艦社區團隊:霧峰區五福社區發展協會. www.peopo.org. 2015-08-18 [2019-04-16]. 
  10. 許雪姬. 臺灣歷史辭典: . 臺灣歷史辭典.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