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蛙繞舍荒池底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聽蛙繞舍荒池底且》是一首古詩,古詩是古代漢族詩歌的泛稱。
古詩在時間上指1840年鴉片戰爭以前中國的詩歌作品,從格律上看,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以唐朝為界限,以前詩歌均為古體詩,其後,古體詩漸漸式微,逐漸消亡。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近體詩又稱今體詩。從《詩經》[1]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體詩,但唐代之後的詩歌不一定都算近體詩,具體在于格律聲韻之分。
翻開中華民族的歷史長卷,可以看到一行行熠熠生輝的燦爛文字,打開中華民族的藝術寶庫,眼前呈現出一顆顆光彩奪目的璀璨明珠,這就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和精華—古詩詞。
“ |
繞舍荒池底且,蟄蛙齊候鳴雷社。 已知地氣上如炊,更覺石泉流若瀉。 舉頭玉燭煥陽明,?曷足汗泥悲土苴。 半夜條風入綺窗,清晨細雨霏檐瓦。 梁間紫燕舞參差,枝上黃鶯語悲奼。 播形肖貌均有生,感氣傷情皪瘖瘂。 初聆衙衙雜更鼓,漸聽嘈嘈成侈哆。 猶持堅白較同異,似坐狙丘談稷下。 村童叫噪聾學究,悍婦勃磎喧姊姐。 西域胡僧彈般若,齊東老生矜炙濩。 逸帆觸岸靡蒹葭,醉客罵筵投盞斝。 呦咬誰辨驃兒哇,秬砉乍開叟呵。 怒牙嚼齧悸羅吞,寤言詰屈驚宜。 徒夸楚使能詈齊,未讓秦巫工詛芋。 兜離僸佅紛鏚縷,帝樂虛張洞庭野。 虞夔奚暇調笙磬,周瞽曷由分鄭雅。 旅人懷憂實無寐,遭此強聒胡為者。 得非作奸謀蝕月,無奈聚訟騰歡諛。 昔聞周公立典教,蟈氏專司鞠灰灑。 常疑聖人茂育物,獨向微蟲少寬假。 乃今知其非瑣屑,欲問官司乞余灺。 鳳皇鸑鷟聲苦希,白雪陽春和偏寡。 蚊蠅蚤虱多於沙,鑽咂喑嗚紛丑。 蝦蟆幸不含毒螫,何苦呶號爭跁跒。 烏鳶逐響蛇聽音,寧顧人腹生症瘕。 賦詩卻笑柳柳州,忍使腥臊辱俎鮓。 |
” |
— [明代]劉基 |
基本含義
詩歌起源於上古的社會生活,因勞動生產、兩性相戀、原始宗教等而產生的一種有韻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形式。《尚書.虞書》:「詩言志,歌詠言,聲依詠,律和聲。」《禮記.樂記》:「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於心,然後樂器從之。」早期,詩、歌與樂是合為一體的。詩即歌詞,在實際表演中總是配合音樂、舞蹈而歌唱,後來詩、歌、樂、舞各自發展,獨立成體,詩與歌統稱詩歌。如今詩歌按照不同的表現形式分為白話詩和舊體詩詞,白話詩更多稱為新詩或自由詩,但"詩詞"連稱時一般指舊體格律詩、詞。
"在當今社會生活中繼承和發展傳統詩詞是中華文化的需要,詩詞在傳統形式中的情味意味韻味更能使人接受,它是漢語特有魅力和功能,這是其它任何語言所沒有和不能的,也是任何語言翻譯不了的。因此傳統詩詞文化是世界文學史上最獨特表現形式和文學遺產[2]"。
參考文獻
- ↑ 十首《詩經》名篇,驚艷了三千年的時光 ,搜狐,2023-07-12
- ↑ 讀 詩,搜狐,20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