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含肺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含肺魚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含肺魚是總鰭魚的一種,拉丁文名是Hyneria Lindae。生活在泥盆紀的近海中,體長可達3米,重約0.7噸,是有史以來肺魚中第二大的種類。含肺魚的魚鰭相當發達,有強健的肌肉,因此含肺魚可以爬上近岸捕食陸地生物與兩棲動物,但無法爬的太遠。

簡介

含肺魚是肺魚類的先祖,早在泥盆紀就出現在地球上。

肺魚是一種和腔棘魚類相近的淡水魚。古代時曾在地球上大量繁殖,現在仍有少數保存着其種族而遺留下來,可以說是一種"活化石"。誠如它的名稱,肺魚有很發達的肺部,部分種類即使沒有水也能呼吸空氣而生存。在陸地上,鰭能像腳一樣支撐着身體。

肺魚類的最早代表是泥盆紀中期的雙鰭魚。在此基礎上,肺魚類在晚泥盆世至石炭紀曾經比較繁盛,至今只有少數極特化的代表生活在非洲、大洋洲和南美洲的赤道地區。

大洋洲肺魚是三個地區肺魚中最原始的,它們生活在昆士蘭洲的一河流中,在旱季河流水量減少時就生活在一個個孤立的小水坑中,到水面上來呼吸空氣,利用它那分布着許多血管的單個的肺進行呼吸。不過,這種魚還不能離開水面生活。

非洲的肺魚和南美洲的肺魚則在它們棲息的河流完全乾涸後還能夠生存好幾個月。當旱季來臨時,這些肺魚就鑽進泥里並把自己包裹起來,只留下一到數個小孔與外界通氣,以使自己能夠進行呼吸。與大洋洲肺魚不同的是,這兩種肺魚都有一對肺。

肺魚呼吸空氣的能力自然而然地使我們聯想到,它們可能是魚類和陸生脊椎動物之間的一個中間過渡環節。特別是大洋洲肺魚的偶鰭演化的外形很像是細細的腿,它們甚至可以用這樣的偶鰭在河地或是水塘底部像走路似的移動身體,這樣的身體結構和行為活生生地反應了陸生的四足脊椎動物的早期形態。

據科學考察,含肺魚的生理結構使得含肺魚可以使用類似於今日鱷魚的方法捕捉獵物,也可以像鯊魚一樣在水中進食。

評價

與其它的魚類家族相比,肺魚類一直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家族。從這一支進化路線的主幹發展出了角齒魚屬,它們在三疊紀和隨後的整個中生代里曾經廣泛分布在世界上大多數的大陸水域裡。現代的大洋洲肺魚就是角齒魚的直接後裔。

非洲的肺魚和南美洲的肺魚則是從肺魚亞綱進化主幹分化出去的旁支。非洲肺魚的偶鰭退化成又長又細的鞭狀,而南美洲的肺魚偶鰭也顯著縮小,成為相當小的附肢。

肺魚類在南半球大陸上的分布狀況使一些地史學家認為這證明了過去南半球的各個大陸曾經有緊密的聯繫。但是也有的科學家認為,既然地質歷史時期各種各樣的肺魚曾經遍布世界,那麼現代肺魚的分布情況只是代表了過去一度範圍廣闊的肺魚棲息地在現代的遺蹟。

肺魚的存在為我們了解過去魚類向原始的兩棲類的過渡提供了參照。但是要說肺魚就是兩棲類的祖先則證據依然不足,例如,它們的顱骨硬骨化的程度很低,這與兩棲動物那種堅實的硬骨質的顱骨比起來顯得差距很大;而且,肺魚類的偶鰭特化得很厲害,顯得過於纖弱,很難使人把它們與兩棲類那些強壯的四肢聯繫起來。[1]

參考文獻

  1. 含肺魚搜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