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吟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吟誦

吟誦,的方法分兩大類。有格律者(近體詩 詞曲律賦駢文時文等)為一類,依格律而吟誦;無格律者(古體詩、古文等)為一類,多有上中下幾個調,吟誦時每句或做微調,組合使用,以求體現詩情文氣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吟誦 [1]

分類 有格律者、無格律者 [2] 釋義 依字聲調行腔韻來讀詩文或散文

出處 《晉書·儒林傳·徐苗》

拼音 yín sòng

注音 ㄧㄣˊ ㄙㄨㄙˋ

詞義

1.泛指讀書。《晉書·儒林傳·徐苗》:" 苗少家貧,晝執鉏耒,夜則吟誦。"

2.謂有節奏地誦讀詩文。《隋書·薛道衡傳》:" 江 東雅好篇什, 陳主 尤愛雕蟲, 道衡 每有所作,南人無不吟誦焉。" 唐 李白《游太山》詩之四:"清齋三千日,裂素寫道經。吟誦有所得,眾神衛我形。" 宋 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二:" 高宗 親書此聯於幅紙,黏之殿壁……吟誦此聯,悽然出涕。" 清 梅曾亮《歐氏又一村讀書圖記》:" 岳庵 雖家居,亦囊篋鱗雜,不能吟誦無事如曩時。" 馮牧《<郭小川詩選>代序》:"﹝它們﹞值得我們吟誦……首先是因為它們時時響徹着的那種可貴的主旅律。" 孔羽《睢縣文史資料·袁氏陸園》:"袁氏(袁可立)陸園在鳴鳳門內,……每逢佳日節期,州內文人名士在此聚會。所吟誦的詩歌,後來薈為專集,名《蓬萊紀勝》。"

3. 釋義:大聲誦讀詩或散文,把作品的感情表達出來。

與朗誦截然不同,古代說話原本就是吟誦。

吟誦概況

簡介

吟誦 ,是漢文化圈中的人們對漢語詩文的傳統誦讀方式,也是中國人學習文化時高效的教育和學習方法,有着兩千年以上的歷史,代代相傳,人人皆能,在歷史上起到過極其重要的社會作用,有着重大的文化價值。漢語的詩詞文賦,大部分是使用吟誦的方式創作的,所以也只有通過吟誦的方式,才能深刻體會其精神內涵和審美韻味。因而吟誦也是漢語詩文的活態。吟誦是我國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是公認的中國文化獨特魅力之一,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吟誦漢詩在海外一直盛行不衰,不僅在華人中間,而且在日本、韓國等很多漢文化圈國家中,也一直流傳,比如日本的吟詩社社員就有百萬人以上,他們經常來中國交流訪問。

吟誦規則

二、吟誦者有一些基本調。這些調相互之間有一定的聯繫。這些調來自師承家傳,或旁人之調,或自采別調,都經自己的語感改造過。這些調一般為古體詩的幾個調(有上中下之分),近體詩的平起、仄起各數調,讀文則與此接近。特別注意,自己不能隨便編調,如果走音的話後果自負

三、吟誦者可以用基本調吟誦任何詩詞文賦。只依字句和情緒做微調而已。但是,這不是好的吟誦。真正好的吟誦是吟誦自己喜歡的詩文,因為吟誦是自娛,沒有感覺的詩文是不去主動吟的。這些喜愛的詩文經過反覆吟誦,琢磨爛熟,在基本調的基礎上,會又有改進,形成獨特的曲調。

四、吟誦的要求有高低之別。其初級要求為:

1、平長仄短。其中平聲指1、2聲,仄聲是3、4聲。五言詩歌以四行為一組,若為平起詩(即第一行第二個字為平聲),則第1、4行第二個字拖長,第2、3行第四個字拖長。若為仄起詩,則相反。七言詩歌以四行為一組,若為平起詩,則第1、4行2、6字拖長,第2、3行第四個字拖長。若為仄起詩,則相反。

注意:

1.除入聲字外所有行的尾韻拖長。

2.入聲字在古代有許多,例如月等,必須讀的短而快。

3、依字行腔。中國所有的傳統音樂都稱依字行腔,而唯有吟誦最嚴。吟誦力求把每個字的涵義表達得最清楚,所以與字音最貼近。因此,吟誦調一般也是比較簡單的結構,易學易記。

4、文讀語音。吟誦是必須文讀的,這樣才能最接近詩文的原貌。南方方言各有文讀語音系統。北方也有,而又以入聲字的處理最為突出。綜合以往的情況,可知當代的新吟誦,也須文讀。主要是入聲字要吟短,尤其是音步所在和重要的入聲字要吟短音。押韻的字要儘量按平水韻發音,不可不使押韻。平仄不可混,如看、嘆等字,要吟平聲。其餘如車讀如駒等,因與吟誦調關係不大,似可不必太嚴。

符合此三條要求的,方為吟誦。掌握此方法的人,可以吟誦任何作品。

五、吟誦的中級要求為:

1、運氣發聲。吟誦當使用腹式呼吸,以丹田氣發聲,因而氣度平和,意蘊深廣,有彬彬君子之風。

2、腔音唱法。吟誦的唱法,在原則上是中國式的腔音,即音高、音強、音長不固定,始終以情而定,隨時在飄動。

3、搖頭擺身。吟誦者不可僵立不動,感情到處,自然有體態。搖擺不是勻速的,而是體現着吟誦者對聲音的高低、強弱、疾徐、曲直的控制,如聲音大時向後,聲音小時向前。因為是腔音唱法,所以體態的變化多是柔和的,因而以搖為主。

做到這三條,其吟誦方有味道。

六、吟誦的高級要求為:

1、情通古人。吟誦就是反覆琢磨作者的原意,體會詩文的涵義。終有一天,豁然貫通,與作者之心越千百年而相通,此篇之吟誦始成。

2、自成曲調。某些特別有感覺的篇目,才會反覆吟誦,終至情通古人,而此時此篇的吟誦調,定與基本調有了比較多的差異,而只適用於此篇。

3、修身養性。吟誦者把吟誦作為自娛、學習、健身的手段,成為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時吟誦對於身心健康、養氣養性,都有重要的作用。

做到這三條,吟誦方至化境,為人生一大樂事也。

吟誦的界定

一、漢語古代詩詞文賦的創作、傳承、學習的語音方式,主要有唱、吟、誦、念四大類。念,就是用口語讀。誦,是藝術化的念,強調清晰準確和語氣情感,但沒有音階。吟,有音階,是像唱歌一樣地誦讀。吟和唱的區別是:唱是音樂為主,語言為輔,目的在于欣賞曲調;吟是語言為主,音樂為輔,目的在於更準確地表達語言內容。

二、吟誦的概念歷來不甚統一,沒有固定的指稱,有吟唱、吟詠、吟哦等多種說法。我們根據文獻考證和採訪調研,得出如下結論:吟誦是吟和誦的合稱。在古代人的概念里,吟,即吟詠;誦,即誦讀。吟詠的對象多是詩詞,誦讀的對象多是文賦。吟詠一般有音階曲調,但是也有個別的沒有音階曲調。誦讀很多沒有音階曲調,但是也有相當部分是有音階曲調的。為此,我們現在按有無音階曲調,來區分吟和誦。

三、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言之不足故有詠歌。文學本來就是通過非口語的形式來表達口語不能"盡"之"意"。詩詞文賦,哪裡有用口語形式寫成的?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而語言本是一種聲音。文字只能反映語音的音質,卻不能說明語音的音長、音強、音高。把文學當作文字來解釋,或當作口語來閱讀,又怎能體會文學的涵義?用什麼聲音形式創作,就當用什麼聲音形式欣賞。古代的詩詞文賦,是用唱、吟、誦三種形式創作的。崑腔之前的唱已基本不存,所以唯有吟誦的形式最能接近原貌,最可體會涵義。古代的詩詞文賦,皆可吟誦。

四、吟誦之誦,不是朗誦之誦。吟誦的誦,遵循傳統的規則。朗誦是從西方傳入的,在中國還不到百年的歷史。百年之前,但識字者皆會吟誦,不會朗誦,與今日之情況恰好相反。

五、吟誦有廣狹之分。廣義吟誦,當指世界上所有語言中的吟誦現象。吟誦不獨漢語所有。次廣義吟誦,當指各民族對於漢語古典詩詞文賦的吟誦。比如日本、朝鮮、越南以及中國多個少數民族都有漢詩文吟誦。狹義的吟誦,當指次廣義吟誦中的"私塾調",即通過私塾、家學等教育系統代代相傳的吟誦,而非直接用民歌、戲曲等方式來吟誦詩文。狹義吟誦即"中華吟誦",是中華吟誦學會的主要工作內容。我們也用這個概念申報世界級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