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呂光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呂光儉
圖片來自36O

呂光儉 呂光儉,男,漢族。1925年4月28日出生於榮成市橋頭鎮東洛後村。曾任解放軍第一軍醫大學副校長。父親呂祿芝,是鄉村中醫,思想進步,共有五個兒子,光儉最小。五兄弟均先後參加了革命,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其三哥呂友三曾任江蘇省鎮江地委書記。

人物事跡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後,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中共山東省委根據中共中央及北方局的部署,領導山東人民奮起抗戰。1940年,膠東抗日武裝隊伍從無到有,八路軍正在組建。是年呂光儉15歲,受到革命家庭的影響,以及當時的抗日形勢,在家呆不住的他便悄悄地拿了家裡二塊銀元毅然離家投奔革命隊伍,並如願以償成為了榮成縣大隊的戰士。這正是1940年3月,同年10月調到膠東野戰醫院一所。

1941年初膠東五支隊1團擴編組建(塔山英雄團前身),呂光儉調到1團二營四連當衛生員。

1941年底至1942年,日軍對抗日根據地進行頻繁的大規模的毀滅性「掃蕩」,採用燒光、殺光、搶光的 「三光」政策,製造無人區,妄圖消滅我抗日武裝,摧毀抗日根據地,膠東解放區進入了抗戰最為艱苦、最為困難的階段。但是不管環境有多險惡,困難有多大,呂光儉革命意志堅定,在血雨腥風中經受住了考驗,於1942年5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抗日戰爭勝利後,遵照黨中央、毛主席「關於國民黨可能向我大舉進攻,我黨應調動兵力,對付內戰」的指示,制定了「向南防禦,向北發展」的戰略方針。膠東主力奉命向戰略要地東北挺進,拉開了解放戰爭的序幕。16團(1942年7月1日1團改番號為16團)奉命於1945年9—10月在山東黃縣龍口分兩批登船橫渡渤海,在遼東半島登陸。1946年7月16團改番號為東北民主聯軍第四縱隊12師34團,參加了新開嶺戰役。首戰摩天嶺,再戰賽馬集,為保衛南滿根據地,34團完成了遼南穿插敵後,配合三下江南四保臨江的戰略任務。

1948年秋,遼瀋戰役部署就緒。塔山阻擊戰是遼瀋戰役關鍵一戰,是錦州戰役重要組成部份。它的勝敗直接影響到三大戰役以及解放祖國大陸的進程。因此塔山陣地的關鍵性及重要性,是戰爭的樞紐環節。其政治意義和軍事意義影響極為深遠。 1948年10月10日國民黨軍發起進攻。34團堅守在塔山堡的主陣地,按上級的命令,該團要像釘子一樣,牢牢的堅守在陣地上,不讓敵人前進一步。國民黨軍11個師在海、空軍的支援下,全天候的輪番進攻,企圖突破防線,增援錦州。34團與兄弟部隊並肩浴血奮戰六個晝夜,打垮敵人數十次衝擊,終於在10月16日徹底粉碎了國民黨軍東進兵團增援計劃,勝利完成阻擊任務。塔山阻擊戰以輝煌的戰績和英勇頑強的戰鬥精神,永遠載入我軍的光榮史冊。 呂光儉一貫堅持遵循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服從大局,工作任勞任怨,作風正派,勤勤懇懇,敢於負責。在分工主管科研工作中,他特別重視科研為戰備服務,為教學、醫療服務。對重點項目的立項、可行性分析,直至實驗設計,實驗室修建等,都親自參加討論,更經常帶領有關人員深入第一線,調查研究,掌握進展情況,並就地解決科研協調和保障方面的問題。出現一些問題或爭議,他都是鼓勵科研人員總結經驗教訓,再接再厲,團結一致,奮力攻關。他自己勇於承擔責任,不讓科研人員增加思想負擔。如慢性氣管炎研究時,對部分病人作了氣管鏡檢查,有人上告。當上級派人來調查時,呂光儉同志說:「這是我批准實施的,如果有什麼問題由我負責。」

他一向尊重科學,尊重知識分子,對醫療科研方面的學術、技術問題,不懂就及時向專家請教。學術活動,他每次都準時參加。他和技術人員相處十分融洽,節假日經常到科技人員家拜訪,談心徵求意見,廣大科技人員對他也十分尊重和親近。

在他主持臨床和科研工作期間,學校在醫療和科研工作上有了很大的進展,成果逐年迅速增多。在第一次全國科技大會上,學校就有八項成果受到獎勵,科研管理工作受到上級好評。

呂光儉1985年6月離休,在安度晚年之時,不忘發揮餘熱,先後兩屆擔任干休所黨委委員和管委會主任。他參與集體領導,關心干休所建設,真心誠意為老幹部服務。他熱心老年事業,曾出任全國老年書畫家協會和廣東省老年書畫家協會顧問。

1955年呂光儉被授予少校軍銜。1957年6月18日榮獲三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三級解放勳章。1963年晉升為上校軍銜。1988年7月15日榮獲獨立功勳榮譽章。1998年10月16日應53024部隊(367團)邀請到廣西貴港參加「塔山阻擊戰」勝利暨「塔山英雄團」命名五十周年紀念活動。 [1] [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