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兆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9年12月11日) |
呂兆琳 | |
---|---|
出生 | 1619~1691 |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清康熙年間曾任監察御史、資政大夫等職。 |
人物生平
呂兆琳生於明萬曆四十七年十月,他自幼聰明,勤奮好學,順治五年(1648)鄉試中舉,順治十六年(1659)考取進士,被授為西鄉縣(今四川省內)知縣。 他為人誠實謙厚,事不張揚,在西鄉任上勤政愛民,勵精圖治,頗有建樹,深得百姓愛戴。但他從不向朝廷和上級表露自己的功績。所以,在腐敗的清朝官場中,儘管他政績卓著,但卻默然無名,仕途維艱。 康熙初年,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藩聯合反叛朝廷,他們在雲南、四川、貴州等地同時舉事,西南局勢岌岌可危,一觸即發。朝廷一面對其安撫,一面調兵遣將,屯防大軍雲集漢中。漢中距西鄉縣僅三百餘里,所以州府下檄催征糧草。就在呂兆琳親自押送軍需物資啟程之際,有賊寇聚集西鄉魚渡灞,而且人多勢大,蠢蠢欲動。呂兆琳欲往漢中犒軍甚急,不暇他顧,但又恐賊寇驚擾地方,禍害百姓,只好請來數千兵將,誓以保境安民。並宣慰邑民曰:「朝廷發兵,為父老誅賊耳,願安堵無恐。輓輸之勞,吾自知之。此間兵不數千,芻糗猶可力辦,漢中所需,當不相煩也。」直到天黑,方才一切安排就緒。然後,他星夜奔赴漢中。 到漢中後,他被留下為大軍徵集糧草。在漢中月余的時間裡,凡交給他所辦理的事務,他都能想方設法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圓滿完成。由於他辦事機敏幹練,雷厲風行,深得上司賞識。就連大將軍瓦爾喀和經略莫洛都爭相交章向朝廷舉薦其才。康熙十五年 (1676),呂兆琳擢升為監察御史,並掌福建道。 在任監察御史時,他執法嚴明,公正無私,查辦了不少貪官污吏,使其名聲鵲起,受到康熙帝的陛見,當問到他的家世時,首輔具奏其父維祺公為前明南京兵部尚書,在李自成破洛陽時忠節殉難。康熙讚嘆道:「此乃名臣之後,應是好官」。 康熙十九年(1680)三藩之亂平息,雖尚有餘孽,但蜀中局勢卻漸次穩定。凡進剿兵餉,皆從三秦征運。三秦雖然地沃物豐,但距西南的清剿大軍路途遙遠,運送糧草的代價得不償失。看到這種情況,生性耿直的呂兆琳便向朝廷諫言:「挽回天變,在恤民隱。自興兵以來,秦民苦餉久矣,今去蜀中二千餘里,率數鍾而致一石,所謂千里饋糧,士有飢色也。聞蜀中米價尚平,若遣大臣和糴,德莫大焉。」朝廷深感他所奏利國利民,便命他隨川陝總督進川徵調。但尚未成行,朝廷又奉調他為倉場御史之職。 京通倉場雖是國家重庫,但朝廷腐敗,管理混亂,有不少京官與庫吏內外勾結,假公濟私。對此朝廷業已察覺,曾派員巡視督查,但該員膽小怕事,明哲保身,不敢追查,結果被朝廷罷免。呂兆琳任職後,鐵面無私,敢於碰硬。經過深入細緻的調查取證,暴露了以陳大天王為首的一批倉蠹,他積極向朝廷參奏他們的罪行,結果陳大天王等貪官污吏被依法懲治,朝廷上下無不拍手稱快。呂兆琳的敢作敢為更為人們所敬佩。 由於呂兆琳正直無私,老成謀國,在朝中頗有聲譽。但他從不驕縱張揚,而是更加廉潔自律,恪盡職守。每於軍國大計,百姓利益,他都要直抒其見,多有披陳,而朝廷亦鑒其誠悃,凡所奏請,無不俞允,康熙帝將他倚為重臣。 就在朝廷委以他重任之時,呂兆琳突患足疾,行之不便,久治不愈,便向朝廷辭官歸里。為此,康熙皇帝和滿朝官員無不為其惜之。 呂兆琳歸里後,朝廷多次派人撫慰,地方官員也常登門拜望,他除應酬外,主要是嚴課子孫。他有四子,長子賁恆出繼給乃兄,曾任湖廣武昌知縣;次子履恆,官至少司農;三子謙恆,任職光祿寺正卿;幼子復恆,為拔貢生。由於他言傳身教,所以子賢孫孝,家道昌盛。歸鄉的第五年,康熙三十年(1691)呂兆琳病逝,享年七十二歲。 [1]
人物軼事
新安呂氏家族,歷經明清兩代,出過7個進士,綿延興盛200多年,清代詩人楊淮選編《中州詩鈔》稱:「新安呂氏為中原望族,甲於全豫。」至今,新安縣鐵門鎮薛村仍有呂氏老宅,縣內還有呂家大山、夢月岩祠堂等遺蹟。本報記者將帶您走近新安縣呂氏家族,尋覓其行跡。
他22歲遭遇家庭的重大變故,失去了父親的庇護,呂氏家族也因此搖搖欲墜。他是一個有擔當的男子,帶領族人奔走避難,最終定居新安。他是清代新安呂氏家族考中進士的第一人,在他身後,先後有五人考中進士,呂氏家族實現了復興。他被康熙贊為「此名臣後,應是好官」。他就是呂兆琳,呂維祺的次子。
1、亂世遭難
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呂維祺去世時,呂兆琳年僅22歲。上篇提到,當時呂維祺的後人為了躲避戰亂,不惜舉族長途遷徙。
資料記載,明末洛陽城被李自成率軍攻陷後,呂維祺以身殉國,呂維祮、呂維禔也抗節而死。遭此劫難,呂兆琳和家人開始了顛沛流離的逃亡生活。
呂兆琳先是帶家人一起北渡黃河,「居懷、孟數年」,即今焦作、孟州一帶。後來,中原局勢動盪,大批官民南下躲避戰亂,呂兆琳的岳父王鐸也舉家遷徙。
在妻子的勸說下,呂兆琳最終亦舉家南遷。但在南方住了不久,呂兆琳的母親郭老夫人思念家鄉,一心想回老家。呂兆琳貧苦無資,回家無望,好在其岳父王鐸伸出了援手。在王鐸的資助下,呂兆琳帶領家人踏上北歸之路,途中歷經波折。
據呂兆琳次子呂履恆所著《冶古堂文集》卷五《先孺人狀》記載,呂兆琳一家「轉徙四方,歷五年矣」,到達孟縣(今孟州)時,財物用盡,日常用品也沒有了,只得渡過黃河,僦居堤北竹峪石井間,而且往往剛到不久就要遷徙他處,居無定所。後來,呂兆琳一家在新安北五十里的袁家山寄居數年,最終在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定居在呂維祺的出生地——橫山,「有夢月祠在焉……」
去新安縣採訪時,我向呂維祺後人打聽橫山夢月祠的情況,得知橫山已被小浪底水庫淹沒,新安縣倉頭鎮橫山村村民移民至孟州市化工鎮橫山村,而夢月祠也蕩然無存。
明朝末年,連年戰亂,許多顯赫一時的世家大族遭受重創後漸趨衰落。新安呂氏家族並沒有在戰亂中一蹶不振,反而在清朝初年逐漸重振。這與清廷對新安呂氏家族的扶持有關,更與呂兆琳的努力和付出密不可分。
2、進士及第
呂兆琳是一個務實的人,他在清朝建立後,沒有以歸隱的方式對抗朝廷,而是積極入世,通過科舉來改變自己的命運。
呂兆琳與家人定居橫山時,呂氏家業已毀,生計窘迫,他不得不以教書來補貼家用。此後隨着時局的穩定,呂兆琳的心中開始燃起重振家門的希望。他認真思索了自己的出路,最終選擇科舉這條捷徑。
呂兆琳的父親呂維祺是理學大儒,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下,科舉入仕對於呂兆琳來說應該不是一件難事。可是,時光無情,經受戰亂之苦的呂兆琳,重新拿起書本時已經接近不惑之年。好在天遂人願,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40歲的呂兆琳「舉於鄉」,兩年後進士及第,考取了功名。
與父親呂維祺相比,呂兆琳的仕途起初頗為坎坷。考取進士後的呂兆琳坐了八年冷板凳,直到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才當上陝西西鄉縣令。呂兆琳卻不嫌官兒小,兢兢業業地干好自己的縣令工作。他在任上關愛流亡百姓,給予他們悉心幫扶,深受百姓愛戴。但因其不善造輿論,也不善搞政績工程,數年「無赫赫名」,呂兆琳的上級領導也沒有想起來給他升職或者換崗位。
從性格上分析,一方面是因為呂兆琳做官時年近半百,一生經歷風雨磨難,因此老成持重;另一方是他受父親呂維祺影響,老實做人,踏實做事,有一種老黃牛精神。呂兆琳在西鄉縣一下子做了十二年的「老黃牛」,直到三藩之亂爆發,呂兆琳的官宦生涯才得到改變。
3、平藩立功
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康熙下令三藩俱撤還山海關外,平西王吳三桂率先舉兵反叛,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先後響應於福建和廣東,後來廣西孫延齡、陝西王輔臣亦反。
吳三桂起兵之初,一路勢如破竹,占據云、貴、湘、蜀大部分地區,當地的清軍主力幾乎被吳三桂軍消滅。緊急關頭,清廷派大軍雲集漢中,並徵調呂兆琳負責軍需。呂兆琳在軍需崗位上發揮了自己的特長——他「經畫(經營籌劃)凡所軍需,無不立具」。陝西經略莫洛很賞識他,遂向皇帝寫報告推薦他。
莫洛與王輔臣有矛盾。三藩之亂兵起之時,吳三桂給王輔臣寫信,策反他出任總管大將軍,而王輔臣此時還是康熙的人,他並沒有被吳三桂的許諾迷惑。
當時康熙囑咐王輔臣和張勇統領陝西軍務,王輔臣沒有和張勇打招呼,就讓兒子王繼貞把吳三桂的招降書送給了康熙。康熙見信後大喜,封王繼貞為太僕卿。張勇的軍功本來在王輔臣之上,看到王輔臣背着自己向皇帝邀功,心裡很不高興,就此和王輔臣心生嫌隙。
後來,康熙任命大學士莫洛為陝西經略,全權調動秦、晉的兵馬。王輔臣之前和莫洛有過節,而莫洛和張勇關係又好,因此莫洛對王輔臣就處處掣肘。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十二月,自認為受到排擠的王輔臣叛於寧羌(今漢中寧強),並擊殺莫洛。
由此可知,呂兆琳應該是在莫洛被王輔臣所殺之前,就被抽調到位於漢中的清廷平叛大軍中,為平定三藩奉獻自己的才學和精力。
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陝西的王輔臣和福建的耿精忠先後投降清朝。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陝甘清軍收復漢中、重慶和成都。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冬,清軍進入雲南省治所昆明,吳三桂的孫子吳世璠自殺,歷時8年的三藩之亂被平定。
戰事平息之後,清廷論功行賞,身兼西鄉縣令和平叛大軍軍需的呂兆琳應召入京,因功得以面見康熙,他的出身和才學得到皇帝的稱讚。
4、康熙稱讚
史料記載,呂兆琳拜見康熙時,康熙聽到呂兆琳匯報家世之後,又聽到首輔大臣奏明其父呂維祺的殉難情況,當即贊曰:「此名臣後,應是好官。」
皇上是金口玉言,此次見面後,康熙對出身名門的呂兆琳破格重用,從西鄉縣令一下子升任京都監察御史,不久又「掌福建道」。呂兆琳一下子時來運轉,他不僅被越級提拔,還深受康熙皇帝信任。每遇軍國大事和關係百姓生活利害的事情,康熙都會認真批閱呂兆琳的奏摺,「凡所奏請,無不俞允」。
然而,年齡不饒人,年過花甲的呂兆琳,身體狀況已不堪大用。呂兆琳向康熙「以足病乞休」,卻未被批准,反而被派往漢中餉軍,不小心中鏃(zú,箭頭),行走困難,康熙下旨讓其留任漢中。呂兆琳多次請求告老還鄉,最終得到康熙批准。
歸鄉五年後,即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六月,呂兆琳去世,消息傳來,「朝野惜之」。呂兆琳的著作有《鏡蚩集》2卷、《忠節公年譜》4卷,其事跡見於《中州先哲傳》。
在呂兆琳之後,呂氏家族後人接力仕進,最終使新安呂氏走上了家門復興的道路。值得一提的是,呂兆琳的妻子王氏是孟津王鐸的長女,由此開始,新安呂氏與孟津王氏成為數代姻親。呂氏家族聯姻望族,其中有哪些故事?請看下篇。
文學成就
呂兆琳雖然一生從政,但在暇余常筆耕不輟,在他未為官前,便主持修編了首次的《新安呂氏家譜》。入仕後,他先後編著《西鄉志過錄》《西鄉疾呼草灸書》《南村詩草》《忠節公年譜》《鏡螢堂古文》等書,並留傳於世,他的事跡被編入《中州先哲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