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向日葵葵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向日葵葵螟

向日葵葵螟
原圖鏈接

昆蟲名,為鱗翅目,螟蛾科。主要危害向日葵和野生菊料植物的花盤和種子。

基本信息

中文學名: 向日葵螟

拉丁學名: Homeosoman nebulella Huhner)

界: 動物界

門: 節肢動物門

綱: 昆蟲綱

向日葵葵螟1
原圖鏈接

目: 鱗翅目

科: 螟蛾科

分布與危害

主要為害向日葵和野生菊料植物的花盤和種子 。

形態特徵

成蟲,灰褐色,體長8~12毫米,翅展20~27毫米,前翅狹長,近中央處有4個黑斑,灰褐色,後翅淺灰褐色,具有暗色脈紋和邊緣,成蟲靜止時,前後翅緊貼體兩側,與向日葵種子很相似;卵,乳白色,橢圓形,長0 8毫米,寬0.4毫米左右,卵殼有光澤,具有不規則的淺網紋,有的卵粒在一端尚有l圈立起的褐色膠膜圈;幼蟲,體長約18毫米,淡黃灰色,腹面淺黃綠色,背面有3條暗色或淡棕色縱帶,頭部淡褐色,前胸盾板淡黃色,氣門黑色,腹足趾鈎為雙序整環,易與桃蛀螟和玉米螟相區別;蛹,長l0一12毫米,黃褐色,羽化前呈暗褐色,腹部背面l一10節都有圓刻點,以第2~7節最多,在腹面僅第5~10節有圓刻點,腹端有刺鈎8根;繭,梭形,絲質,長12~17毫米,可分為越冬繭和化蛹繭兩種,越冬繭橢圓形,中部寬,一頭尖,另一頭鈍圓,繭皮分兩層,外層灰色,比較粗糙並粘附土粒,內層鮮黃色,絲質膜狀,繭內藏越冬蟲1頭。化蛹繭是越冬後幼蟲從越冬繭鑽出後再吐絲做成的,為一層比較粗糙的淺灰色絲質繭皮,幼蟲在其中化蛹。

危害

向日葵螟又叫葵螟。向日葵螟在我國北方向日葵產區均有發生,是最嚴重的害蟲之一。

向日葵螟主要以幼蟲蛀食向日葵種籽,也咬食花盤和萼片,常把花盤蛀食成許多隧道,使其中充滿咬食的碎屑和排出的糞便,遇雨易污染腐爛,嚴重影響產量和品質。

生活習性

向日葵螟一年發生1-2代,為害向日葵的主要是第一代。以老熟幼蟲做繭在土中越冬,越冬後於7月上旬開始咬破越冬繭皮,在1-2厘米的表土層做新繭<化蛹繭),隨即轉入前蛹期,幼蟲吐絲做繭經2~3大後化蛹,蛹期6~7天。成蟲在7月中、下旬陸續出現,羽化盛期為7月末到8月初(葵花盛花期),成蟲晝伏夜出t在花盤上取食花蜜,交配產卵。卵多散產在葵花花盤上的開花區內,在花葯圈內壁最多,其次是花柱和花冠上。產卵盛期在8月上旬,卵期3-5天。幼蟲有4個齡期,l~2齡幼蟲啃食筒狀花,3齡後沿着葵花子實的排列縫隙蛀食種子,將種仁局部或全部吃掉,形成空殼或深蛀花盅,把化盤咬成很多隧道。幼蟲為害時,在花盤子實上吐絲結網粘連蟲糞及碎屑,狀如絲氈,據此可識別葵螟為害。被害花盤遇雨後多腐爛發霉,嚴重降低產量和品質。第一代幼蟲經19~22天老熟,從8月下旬開始大部分幼蟲吐絲脫盤潛土做繭越冬,少數幼蟲在8月末9月初化蛹,羽化為成蟲,在晚開的葵花盤和分枝花上可見到第二代卵和幼蟲,但不能越冬,相繼死亡。

發生規律

向日葵螟是完全變態的昆蟲,危害向日葵的是幼蟲,一年發生1~2代,第一代危害最重。以老熟幼蟲做繭在土中越冬。螟蟲的發生危害期與向日葵的開花結實期正相吻合。越冬幼蟲化蛹盛期及成蟲羽化出現期,正是向日葵開花前或開花初期。成蟲羽化高峰期是當地30~40%花盤開花期。產卵高峰期恰是盛花期,向日葵為成蟲產卵提供了良好的場所。一代幼蟲孵出,籽粒皮殼未硬,容易咬破皮殼鑽入殼腔取食籽仁。兩者如此吻合,向日葵就大受其害了。[1]

防治方法

(1)選用抗蟲品種 硬殼層形成塊的品種受害輕或不受害,油用種(小粒)較食用種(大粒)受害輕。

(2)秋翻冬灌可將大批越冬繭翻壓入土,減少越冬蟲量。

(3)化學防治:儘量選擇在低齡幼蟲期防治。此時蟲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蟲的抗藥性相對較弱。防治時用45%丙溴辛硫磷(國光依它)1000倍液,或國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樂克(5.7%甲維鹽)2000倍混合液,40%啶蟲.毒(必治)1500-2000倍液噴殺幼蟲,可連用1-2次,間隔7-10天。可輪換用藥,以延緩抗性的產生。防治時,針對卷葉危害特點,需重點噴淋害蟲危害部位,才能保證藥效。[2]


相關視頻

松毛蟲赤眼蜂防治向日葵葵螟


吉林滙豐2017年向日葵螟防治方法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