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向日葵白粉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向日葵白粉病

向日葵白粉病
原圖鏈接

向日葵白粉病是由二孢白粉菌和單絲殼侵染所引起的、發生在向日葵上的一種病害。主要為害葉片、葉柄部位。病害初期,葉片上出現圓形白色粉斑,嚴重時全葉布滿白粉,幼葉嚴重受害時,植株停止生長,老葉受害後葉紋變淺,漸漸枯死,嫩莖也可受害。葉柄受害與葉片症狀相似。

向日葵白粉病在中國各地都有發生,但病菌種類不同。二孢白粉菌在長江流域為害較重。單絲殼菌主要發生在中國北方,為害較輕。每當向日葵白粉病嚴重發生時,常常會引致大量向日葵葉片表面布滿白粉並發黃,尤其是中上層以下的葉片枯乾,直接影響到種實的飽滿度,從而造成了向日葵品質下降。

向日葵白粉病的防治採用農業防治和藥劑防治的綜合措施。可以實行大面積輪作進行防治。也可在發病初期,可選噴1次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或10%多氧黴素1000倍液均有效果,20%粉銹寧4000倍液也可用。

基本信息

中文名:向日葵白粉病

向日葵白粉病
原圖鏈接

病 原:二孢白粉菌、單絲殼

為害植物:向日葵

為害部位:葉片、葉柄

症狀

(1)葉片:葉片受害後起初葉面零星散布白色粉狀霉,擴展後整葉蓋滿灰白色霉層,即病菌的菌絲分生孢子,最後病葉變褐焦枯,引起早期凋落。

(2)莖稈:莖稈發病,病斑灰褐色至黑褐色,不規則形,病斑邊緣不整齊,後期病部出現黑色小粒點,即病菌子囊殼。

病原物

①單絲殼。閉囊殼,褐色至暗褐色,球形或近球形,直徑60~95μm,含1個子囊。閉囊殼具3~7根附屬絲,附屬絲着生在閉囊殼下面,長為閉囊殼直徑的0.8~3倍,具隔膜0~6個。子囊橢圓形或卵形,少數具短柄,大小(50~95)μm×(50~70)μm,內含6~8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橢圓形或近球形,大小(15~20)μm×(12.5~15)μm。②二孢白粉菌。分生孢子橢圓形,單胞,無色,大小(30~40)μm× (18~25)μm。閉囊殼黑褐色,閉囊殼直徑85~114μm,內生子囊6~21個,殼上生有附屬絲。子囊卵圓形,大小(44~107)μm×(23~59)μm,內生子囊孢子2個。子囊孢子橢圓形或近球形,大小(19~38)μm×(11~22)μm。 [1]

傳播途徑

向日葵白粉病的病原菌以閉囊殼在病殘體上越冬。在第二年,條件適宜時,閉囊殼產生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借氣流傳播,進行初侵染。發病後,病斑上產生大量分生孢子,借氣流進行再侵染。

發病因素

(1)種植密度大、通風透光不好,發病重,氮肥施用太多,生長過嫩,抗性降低易發病。

(2)土壤黏重、偏酸;多年重茬,田間病殘體多;氮肥施用太多,生長過嫩;肥力不足、耕作粗放、雜草從生的田塊,植株抗性降低,發病重。

(3)種子帶菌、肥料未充分腐熟、有機肥帶菌或肥料中混有本科作物病殘體的易發病。

(4)地勢低洼積水、排水不良、土壤潮濕易發病,溫暖、高濕、多雨、日照不足易發病。[2]

防治方法

1、實行大面積輪作。收穫後注意清除病殘體、深翻曬土,增施磷鉀肥,並對土壤進行消毒處理,減少侵染病菌源。

2、選用抗病或早熟品種,播種前曬種l~2d,並用以種子量0.5%的40%菌核淨可濕性粉劑拌種驅避地下病蟲,隔離病毒感染,加強呼吸強度,提高種子發芽率和出苗率。

3、合理密植,嚴格控制田間濕度、氮肥使用量,並適時中耕除草、灌溉排水,在開花前噴施壯穗靈能強化向日葵生理機能,提高受精、灌漿質量,增加千粒重,增加坐果率,使籽實飽滿,達到產量提高。

4、建議用20%國光三唑酮乳油1500-2000倍或12.5%烯唑醇可濕粉劑(國光黑殺)2000-2500倍,25%國光丙環唑乳油1500倍液噴霧防治。連用2次,間隔12-15天。 注意:使用唑類藥劑防治時,幼嫩花木及草坪一定要注意使用的安全間隔期。不可加量和縮短間隔期使用,以免發生矮化效果。 [3]


相關視頻

農作物白粉病來襲,你準備好了嗎?這裡老農教你怎麼防治!

向日葵種植方法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