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向化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向化鎮是中國第三大島---崇明島下轄的一個鄉鎮,共有在籍人口32430人,12958戶。其中農業戶口為28130人,占86.74%。另有外來流動人口649人,由漢、藏、維吾爾族、土族、土家族蒙古族和苗族等7個民族構成。鎮政府設於向化鎮向中路62號。向化鎮人才輩出,教育家宋則行;科技教育界的朱耘、范翠紅,朱漢章、周維康、黃德升、沈德家等;文學藝術新聞出版界的黃丕漠、湯樹屏、姚如松等;醫學界的趙振業、宋寧家、沈烈鈞、姚思悌、黃貴仁等;紡織界的施趯;電訊界的顧學道;銀行金融界的章競成、湯一誦等人他們為中國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鎮域簡介

基本概況

向化鎮是崇明18個鄉鎮之一,境內地勢平坦,林木茂盛,物產豐富,空氣新鮮,環境潔淨,是崇明國家級綠色食品園區的核心區,也是市民休閒度假的好去處,其政府所在地是全縣規劃中六個重點建設的集鎮之一,是向化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有各種娛樂設施、集貿市場、超市齊全,人氣旺盛,市場繁榮。

向化鎮與整個崇明島一樣,地處長江口區,瀕江近海,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一年四季分明,氣候溫和濕潤,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夏季濕熱,盛行東南風,常受颱風影響。冬季乾冷,盛行偏北風,全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日照2000多小時,無霜期長達228天,一年中日平均氣溫高於10攝氏度的適宜作物生長的有232天左右,全年平均氣溫為15—16攝氏度。

向化鎮具有豐富的土地資源,為發展特色農業和建設生態島以及為上海的後發展儲備了豐富的土地資源。由於向化處於鹹淡水交匯處,所以以海鮮和河鮮為主的水產資源十分豐富,尤其是蟹苗及河鰻苗的捕撈量在整個農業經濟中占有一定的地垃,也是淡水魚生產基地和海洋及長江漁業生產基地之一。

向化人民歷代以農業為主,農業和紡織業是主要經濟支柱,棉紡業興旺時曾有「織機聲徹夜相應」之說。農作物中,糧食作物有水稻、三麥(元麥、大麥、小麥)、玉米和蠶豆、赤豆、黃豆等雜糧,經濟作物有棉花、油菜、瓜果和花菜、大白菜等蔬菜。

地理位置

向化鎮位於東經12100′4″,北緯3100′30″,崇明島的東部,東與中興鎮接壤,西與堡鎮、港沿鎮相鄰,南北兩端皆臨長江,境內地勢平坦、物產豐富、空氣新鮮、環境潔淨。向化鎮區位優勢明顯,東近上海長江隧橋(10公里),北接崇啟高速公路,鎮政府所在地是全縣規劃中六個重點建設的集鎮之一。全鎮總面積為53.78平方公里,南北長約13公里、東西寬約4公里。[1]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向化鎮土地資源豐富。全鎮境域面積達46.8平方公里,改革開放以來雖然耕地面積有所減少,但目前耕地還有40365畝,為發展特色農業和建設生態島以及為上海的後發展儲備了豐富的土地資源。

灘涂岸線資源

由於向化鎮南北兩邊都緊靠長江南北兩支,長江下泄泥沙在岸線外形成廣闊的灘涂,灘涂上有豐富的野生動植物,如石璜(土雞)、蝽子、蟛蜞、青蟹、絲草、關草、蘆葦等。僅本鎮1957年至1979年間經幾次圍墾得土地13622.25畝,後縣有關部門在向化境內灘涂上又圍墾,得土地1萬餘畝。另外境內有岸線近10公里,為發展水上旅遊業、水上運輸業和發展修造船業提供了很好的場所。

水資源

向化鎮水資源十分豐富,有南、北橫運、六效港和渡港貫穿全鎮東西南北 ,加上全鎮41條橫河和1200條泯溝分布全境,水面面積達到了4200多畝,完全滿足全鎮人民生活和工農業生產的需要,並為發展水產養殖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野生動物資源

由於向化鎮屬沖積平原,而且成陸時間短,所以野生動物中獸類很少,其主要有:黃鼠狼(俗稱黃狼)、剌蝟等。

爬行類動物有:蛇、壁虎、蜈蚣、癩蛤蟆、青蛙、蚯蚓、蝸牛、地必蟲以及農作物害蟲的天敵等150多種。還有麻雀、野雞、野鴨、燕子、白頭、海鷗、貓頭鷹等鳥類100多種。

其中可入藥的有:蚯蚓、蛇、蟬、癩蛤蟆、地必蟲、蜈蚣等。

野生植物資源

本鎮野生植物除蘆葦外,還有遍布全鎮的各種草類達數百種,它們不僅是天然的畜禽飼料,而且是寶貴的藥材資源,有的是富有營養的野菜資源。可作藥材的有:益母草、野佩蘭、旋福草、牛田菜(車前草)、蒲公英、茅草、瓦花(瓦松)、枸杞、水楊樹、馬齒莧等數十種。可供食用的有:繁縷、薺菜、貓耳朵草、馬蘭頭、野小蒜、江剪頭草、枸杞、野顯豆等數十種。還有可作香料用的野菊花,可作繩索用的關草、絲草、鋼草、茅草、累草等。

農產品資源

糧食作物:水稻、麥子、玉米以及高粱、黃際、小米、赤豆、綠豆、山芋等小雜糧。

油料作物:油菜、大豆、芝麻、花生。

棉花、麻。

蔬菜作物:各類青菜、大白菜、大頭菜、大蒜、韭菜、花菜、芹菜、加菜、甜菜、甜椒、辣椒、蘿蔔、雪裡紅、茄子、西紅柿、冬瓜、絲瓜、筍瓜、金瓜、生瓜、南瓜、竹筍、蘆筍、金花菜、捲心菜、香菜、香蔥、洋蔥、山藥、馬鈴薯、芋艿、豇豆、碗豆、蠶豆、紅扁豆、白扁豆、茭白、蘑菇、香菇、草菇、白木耳、生菜、薺菜、米莧等。

果瓜作物:西瓜、甜瓜、甜蘆粟、甘蔗、草莓、桃子、李子、杏子、梅子、水梨、桔子、葡萄等。

畜禽:豬、白山羊、水牛、奶牛、驢子、雞、鴨、鵝、兔、鴿子、狗、貓等。

水產:各種魚類(海水魚、淡水魚)、各種蝦類(海蝦、河蝦)、鰻魚、黃鱔、甲魚、大閘蟹等。

特產:蘆製品、竹製品、土布、老白酒、金瓜絲、鳳尾魚、銀魚(面魚)、大紅袍赤豆、白山羊、紅梗芋艿、香芋、老黑皮西瓜、中華絨毛蟹苗、鰻苗等。

歷史沿革

向化鎮由於地處崇明島東部,與向化鎮以西其他鄉鎮相比較年輕,距今只有250年的歷史,皇岸(趙公堤)以北成陸時間較短,北沿公路以北地區成陸時間更短,只有50多年歷史,最短的北港村只有20多年歷史。

形成時期

公元618年(唐朝武德元年),長江口外海面上東沙西沙兩島開始出露。以後許多沙洲時東時西、忽南忽北漲坍變化,至明末清初,始連成一個崇明大島。

民國時期

1912年民國建立以來,向化鎮疆域、建置屢有變更。大致情況如下:1912年—1929年8月,崇明設城、堡兩市和25個鄉(10個鄉在外沙)。其中豐樂鄉即今向化鎮和中興鎮範圍。豐樂鄉以西為箔沙鄉,即今五滧、合興地區,其東為東久鄉,即今陳家鎮範圍。1929年(民國18年)8月至1934年6月,縣行政建置改革,縣以下設7個區,原豐樂、東久地區均屬第5區。當時豐樂鄉分拆為9個鄉鎮,其中向化鎮、米新鄉、福善鄉(除東部地區)、阜康鄉和豐益鄉的今向化鎮六滧村花倉村,即現向化鎮範圍,而汲浜鎮、七滧鄉、大有鄉、北興鄉、豐益鄉的今中興鎮滧西村和中興村,福善鄉的東部地區即今中興鎮範圍。這一直延續到1938年抗日戰爭時期。1934年7月至1938年4月,縣把7個區並為5個區,把原第5區改為第4區,但區以下建置沒有變化。1938年3月28 日,日本侵略軍入侵崇明,扶植偽政權,把以上9個鄉鎮合併成向化自治分會。但幾乎同時,向化地區成立地下抗日政權,建置上仍為五個鄉鎮,只是把原向化鎮改為贊化鄉,到1941年,豐益鄉、贊化鄉和米新鄉合併為贊化鄉,而福善鄉和阜康鄉合併為福康鄉。日本侵略軍投降以後,即1945年9月,向化仍分兩個鄉,但贊化鄉改名為向化鄉,福康鄉改名為阜康鄉。1947年6月,撤區並鄉,阜康鄉與向化鄉合併。

建國以後

建國以後到1958年,建置仍屢有變化,大致以有利於生產和管理為準。1950年4月至1952年7月,向化鄉分拆成向化鄉、六滧鄉和阜康鄉,屬向化區(範圍為向化、合興和五滧地區)。1952年7月至1956年2月,三個鄉又進一步分成向化鄉、六滧鄉、米新鄉、堤北鄉和阜康鄉,屬向化區。1956年2月至1957年9月,以上五個鄉又合併成向化鄉、米新鄉和阜康鄉,仍屬向化區。1957年9月至1958年9月,撤區並鄉,將向化、米新、阜康三個鄉合併為向化鄉。

1958年10月1日,成立向化人民公社,廢除鄉村制,政社合一,把高級社改稱工區,後改稱生產大隊,經濟核算以大隊為單位,生產勞動由生產作業組改為大兵團作戰。同年12月,向化鄉和汲浜鄉合併為向化鄉,但1959年5月25日又分開。1959年5月至1984年3月,向化公社成立管委會(革委會)。1984年4月成立向化鄉人民政府。1994年4月,向化鄉正式撤鄉建鎮。[2]

相關視頻

向化鎮暑期大學生項目總結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