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後耳烏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後耳烏賊

來自 動物界 的圖片

中文學名:後耳烏賊

拉丁學名:

Sepiadarium kochii

界:動物界

門:軟體動物門

綱:鞘亞綱

目:烏賊目

科:耳烏賊科

屬:後耳烏賊屬

分布類型:海水

後耳烏賊:為頭足綱後耳烏賊科、頭足系列品種,原產於太平洋,我國東海、南海、日本群島南部、馬魯吉群島、班達群島、大洋洲西部、安達曼群島、斯里蘭卡等地附近海域。 暖水性淺海生活種類,棲居於亞熱帶熱帶海域,以熱帶海域更為常見。主要營底棲生活,是南海底棲生物拖網中採獲最多的一種頭足類,在東海底棲生物拖網中採獲很少。 [1]

簡介

後耳烏賊:別名,為頭足綱、頭足綱、後耳烏賊科、頭足系列品種,原產於太平洋,我國東海、南海、日本群島南部、馬魯吉群島、班達群島、大洋洲西部、安達曼群島、斯里蘭卡等地附近海域。

底棲性微型烏賊品種,通常被發現於淺海海域的沙床上,白天喜歡埋在沙子中,晚上出動捕食一些小蝦小魚等。顏色通常為金色到橘黃色,我國也有季節性分布,有時拖網可以拖上來一些,可以食用。

生存環境:海水 最大長度:3cm 形狀分類:梭形 顏色分類:橙色_褐色

活動區域:中下 飼養難度:很難 性情習性:溫和 適宜溫度:24.5℃±2℃

酸鹼範圍:8.2±0.2(PH) 硬度範圍:8±2(DH) 壽命年限:1年 食物飼料:肉食

形態特徵

胴部圓袋形,長寬之比約為10:7;胴背色素點斑很細小,胴腹的色素點斑已不明顯,有的標本色素斑點已不可見。肉鰭較狹,鰭寬僅為鰭長的二分之一,鰭長約為胴長的二分之一,位於胴部兩側中部,狀如"兩耳"。

無柄腕長度略有差異,腕式一般為3〉2〉4〉1,雄性第3對腕甚粗壯,約為其他腕的2倍;腕吸盤基部2行,頂部4行,角質環不具齒,雄性左側第4腕莖化,較右側對應腕粗短,基部吸盤正常,頂部吸盤特化成20個左右的橫脊片,在內側呈1行排列,外側的吸盤退化,莖化部分約占全腕長度的二分之一;觸腕穗稍膨突,短小,約為全腕長度的六分之一,吸盤極小,約10餘行,細絨狀。內殼退化。已知成體的最大胴長為26毫米。

分布

東海,南海,日本群島南部,馬魯吉群島,班達群島,澳大利亞西部,安達曼群島,斯里蘭卡海域。

參考來源

  1. 後耳烏賊, 動物界,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