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後漢書·鄧禹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後漢書·鄧禹傳出自於《後漢書》,此史是一部由我國南朝劉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編撰的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書中分十紀、八十列傳和八志(司馬彪續作),記載了從光武帝劉秀起至漢獻帝的195年歷史。 [1]

原文

鄧禹字仲華,南陽新野人也。年十三,能誦詩,受業長安。時光武亦遊學京師,禹年雖幼,而見光武知非常人,遂相親附。數年歸家。

及漢兵起,更始立①,豪傑多薦舉禹,禹不肯從。及聞光武安集河北,即杖策北渡,追及於鄴。光武見之甚歡,謂曰:「我得專封拜,生遠來 ,寧欲仕乎?」禹曰:「不願也。」光武曰:「即如是,何欲為?」禹曰;「但願明公威德加於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於竹帛耳。」光武笑,因留宿閒語。禹進曰:「更始雖都關西,今山東未安,赤眉、青犢之屬,動以萬數,三輔假號,往往群聚。明公②雖建藩輔之功,猶恐無所成立。於今之計,莫如延攬英雄,務悅民心,立高祖之業,救萬民之命。以公而慮天下,不足定也。」光武大悅,因令左右號禹曰鄧將軍。常宿止於中,與定計議。

及王郎起兵,光武自薊至信都,使禹發奔命,得數千人,令自將之,別攻拔樂陽。時任使諸將,多訪於禹,禹每有所舉者,皆當其才,光武以為知人。使別將騎,與蓋延等擊銅馬於清陽。連大克獲,北州略定。及赤眉西入關,更始使定國上公王匡、襄邑王成丹、抗威將軍劉均及諸將,分據河東、弘農以拒之。赤眉眾大集,王匡等莫能當。光武籌赤眉必破長安,欲乘機並關中,而方自事山東,未知所寄,以禹沉深有大度,故授以西討之略。

顯宗即位,以禹先帝元功,拜為太傅,進見東向,甚見尊寵。居歲余,寢疾。帝數自臨問,以子男二人為郎。永平元年,年五十七薨,諡曰元侯。 [注]①更始立:指劉玄登基。②明公:指劉秀。

譯文

鄧禹字仲華,南陽郡新野縣人。十三歲時,能背誦《詩經》,到長安跟人學習,當時光武帝也在京師求學,鄧禹雖然年紀小,但他見到光武帝,就知道他不是普通的人,於是和光武帝很親近。幾年後返回家鄉。

等到 漢兵興起,劉玄登位,許多有見識的人都向劉玄推薦鄧禹,鄧禹不肯跟隨劉玄。等聽說光武帝鎮守河北,立即驅馬向北渡過黃河,在鄴縣追上光 武帝。光武帝見到他非常高興,對他說:「我可以獨立任免官員,你從遠方趕來,難道是想做官嗎?」鄧禹說:「不想。」光武帝說: 「假如是這樣,你想做什麼呢?」鄧禹說:「(我)只希望明公的威望和恩德廣施天下,我能夠為您盡一點力,在史書上流傳功名罷了。」光武帝笑了,於是留他同住,私下交談。鄧禹提議說:「劉玄雖然建都關西,但現在山東沒有安定,赤眉軍、青犢軍之類,動輒有上萬人,三輔也自立名號,常常聚集兵力。明公雖然有建藩鎮,輔助劉玄的功勞,但我還是怕您沒有什麼更大成就。當今之計,不如招納英雄,努力取悅民心,建立高祖的功業,挽救百姓的性命。像您這樣的人來謀劃天下大事,不會費多少時間費多大力氣便可平定天下。」光武帝非常高興,於是讓身邊的人稱鄧禹為鄧將軍。鄧禹常住在光武帝住處,一起商定計策。

等到王郎起兵,光武帝從薊縣到達信都,派鄧禹募集奔命兵,共得到幾千人,命令鄧禹親自率領這支隊伍,另行攻取樂陽。(光武)當時委任派遣各位將領,大都向鄧禹諮詢,鄧禹每次舉薦的人,(職位)都能和才能相當,光武帝認為(鄧禹)能夠了解人。派他另外率領部隊,和蓋延等人在清陽攻打銅馬軍。連連大捷,北州大致平定。等赤眉軍向西進入函谷關,劉玄派定國上公王匡、襄邑王成丹、抗威將軍劉均以及各路將領,分別據守河東、弘農以抵擋赤眉軍。赤眉軍各部大舉會集,王匡等人不能抵擋。光武帝算計赤眉軍一定會攻破長安,想乘這個機會兼併關中,但他自己正進攻山東,不知該把這個任務托給誰,因為鄧禹沉穩有度量,所以把西討的計劃交給他。

顯宗登位,因為鄧禹是先帝的大功臣,拜他為太傅,上朝見駕可以面向東方,很受皇帝的尊重和寵愛。過了一年多,臥病在家,顯宗好幾次親自登門慰問,把他的兩個兒子提拔做郎官。永平 元年(58),鄧禹年五十七歲去世。諡號元侯。[2]

作者簡介

范曄(公元398—446年),字蔚宗,祖籍順陽(今河南淅川縣),范家自西晉永嘉之亂後移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市),范曄是南朝劉宋時期的傑出史學家,史學名著《後漢書》的作者。[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