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後漢書·趙咨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後漢書·趙咨傳出自於《後漢書》,此史是一部由我國南朝劉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編撰的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書中分十紀、八十列傳和八志(司馬彪續作),記載了從光武帝劉秀起至漢獻帝的195年歷史。 [1]

原文

趙咨,字文楚,東郡燕人也。父暢,為博士。咨少孤,有孝行,州郡召舉孝廉,並不就。

延熹元年,大司農陳奇舉咨至孝有道,仍遷博士。靈帝初,太傅陳蕃、大將軍竇武為宦者所誅,咨乃謝病去。太尉楊賜特辟,使飾巾出入,請與講議。舉高第,累遷敦煌太守。以病免還,躬率子孫耕農為養。

盜嘗夜往劫之,咨恐母驚懼,乃先至門迎盜,因請為設食,謝曰:「老母八十,疾病須養,居貧,朝夕無儲,乞少置衣糧。」妻子物余,一無所請。盜皆慚嘆,跪而辭曰:「所犯無狀,干暴賢者。」言畢奔出,咨追以物與之,不及。由此益知名。征拜議郎,辭疾不到,詔書切讓,州郡以禮發遣,前後再三,不得已應召。

復拜東海相。之官,道經滎陽,令敦煌曹皓,咨之故孝廉也,迎路謁候,咨不為留。皓送至亭次,望塵不及,謂主薄曰:「趙君名重,今過界不見,必為天下笑!」即棄印綬,追至東海。謁咨畢,辭歸家。其為時人所貴若此。

咨在官清簡,計日受奉,豪黨畏其儉節。視事三年,以疾自乞,征拜議郎。抗疾京師,將終,告其故吏朱詆、蕭建等,使薄殮素棺,籍以黃壤,欲令速朽,早歸后土,不聽子孫改之。

朱祗、蕭建送喪到家,子胤不忍父體與土併合,欲更改殯,祗、建譬以顧命,於是奉行,時稱咨明達。

譯文

趙咨字文楚,東郡燕人。父親趙暢,曾做過博士。趙咨少年時期就死了父親,因有孝行而被州郡推薦為孝廉,他都不到任。

延熹元年,大司農陳奇舉薦趙咨極孝順有修養,因襲(其父)升為博士。靈帝初年,太傅陳蕃、大將軍竇武被宦官殺害,趙咨就稱病推辭離開。太尉楊賜特別徵召,讓他用幅巾為首飾,請他參與講論經典。被舉薦做高官,幾次升遷做了敦煌太守 。後因病被免職回家,親自率領子不種田糊口。

盜賊曾經夜晚到趙咨家搶劫,趙咨害怕驚嚇母親,於是先到門外迎接強盜,接着要求給他們準備飯食並道歉說:「老母親已年屆八十,生病需要休養,家中貧困,無隔宿之糧,請求稍微留下點衣服糧食。」妻子兒女和其他物品,全都沒有提出請求。強盜都慚愧嘆息,跪下告辭說:「我們太無禮了,真不該侵擾賢良。」說完都跑出門去,趙咨追出送東西給他們,但沒有趕上。從此趙咨更加出名。朝廷徵召他做議郎,以病推辭不到任,皇上下詔急切責備,州郡官員以禮相送,前後多次,不得已才去應召。

趙咨又被封為東海相。上任時,途徑滎陽,縣令敦煌人曹皓,是趙咨過去舉薦的孝廉,在路旁迎候,趙咨卻不停留。曹皓送他到長亭,望着車輛過後的塵土不能趕上,對主薄說:「趙君名聲很大,現在經過我的縣界我不拜見他,一定會被天下人恥笑!」於是丟棄印綬,追到東海。拜見趙咨之後,辭職回家。趙咨就是這樣被當時的人所看重。 趙咨做官時清廉儉樸,計算時間領取奉祿,豪門大戶都畏懼他儉樸清廉的品德。做官三年,因病請求免職,征拜為議郎。帶病到了京師,臨終時,告訴他的舊吏朱祗、蕭建等,讓他們採用薄殮素棺,用黃土墊底,想使屍體迅速腐朽,早歸后土,不要聽任子孫改變計劃。

朱祗、蕭建送喪到家,兒子趙胤不忍心父親的屍體與黃土併合,想更改殯葬之法,朱祗、蕭建讓領會趙咨的臨終遺命,於是照辦,當時人稱趙咨為明達之人。 [2]

作者簡介

范曄(公元398—446年),字蔚宗,祖籍順陽(今河南淅川縣),范家自西晉永嘉之亂後移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市),范曄是南朝劉宋時期的傑出史學家,史學名著《後漢書》的作者。[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