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後漢書·李通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後漢書·李通傳出自於《後漢書》,此史是一部由我國南朝劉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編撰的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書中分十紀、八十列傳和八志(司馬彪續作),記載了從光武帝劉秀起至漢獻帝的195年歷史。 [1]

原文

李通,字次元,南陽宛人也。父守,身長九尺,為人嚴毅。初事劉歆,為王莽宗卿師。通亦為五威將軍從事,出補巫丞①,有能名。莽末,百姓愁怨,通素聞守說讖雲「劉氏復興,李氏為輔」,私常懷之。且居家富逸,為閭里雄,以此不樂為吏,乃自免歸。

及下江、新市兵起,南陽騷動,通從弟軼,亦素好事,乃共計議:「今四方擾亂,新室且亡,漢當更興。南陽宗室,獨劉秀兄弟泛愛容眾,可與謀大事。」會光武避吏②在宛,通聞之,即遣軼往迎光武。光武初以通士君子相慕也,故往答之。及相見,共語移日,握手極歡。時守在長安,通因具言其計。光武既深知通意,乃遂相約結,定謀議,期以材官都試騎士日,欲劫前隊大夫及屬正,因以號令大眾。乃使光武與軼歸舂陵,舉兵以相應。遣從兄子季之長安,以事報守。

季於道病死,守密知之,欲亡歸。會事發覺,通得亡走,莽聞之,乃係守於獄。會前隊復上通起兵之狀,莽怒,守家在長安者盡殺之。南陽亦誅通兄弟、門宗六十四人,皆焚屍宛市。時,漢兵亦已大合。通與光武、李軼相遇棘陽,遂共破前隊,殺甄阜、梁丘賜。

更始立,使通持節還鎮荊州。通因娶光武女弟伯姬,是為寧平公主。光武即位,征通為衛尉。建武二年,封固始侯,拜大司農。帝每征討四方,常令通居守京師,鎮百姓,修宮室,起學宮。五年春,代王梁為前將軍。六年夏,領破奸將軍侯進、捕虜將軍王霸等十營擊漢中賊。公孫述遣兵赴救,通等與戰於西城,破之,還,屯田順陽。時天下略定,通思欲避榮寵,以病上書乞身。詔下公卿群臣議。大司徒侯霸等曰:「通懷伊、呂、蕭、曹之謀,忘身奉主,有扶危存亡之義。功德最高,海內所聞。通以天下平定,謙讓辭位。夫安不忘危,宜令通居職療疾。欲就諸侯,不可聽。」於是詔通勉致醫藥,以時視事。其夏,引拜為大司空。

通布衣唱義,助成大業,重以寧平公主故,特見親重。然性謙恭,常欲避權勢。素有消③疾自為宰相謝病不視事連年乞骸骨帝每優寵之。令以公位歸第養疾,通復固辭。積二歲,乃聽上大司空印綬,以特進④奉朝請。十八年卒,諡曰恭侯。帝及皇后親臨吊,送葬。

【注】①巫丞:巫縣(今重慶巫縣北)縣丞。 ②避吏:逃避獄吏的追捕。③消:病名,即糖尿病。④特進:官名。授予列侯中有特殊地位的人,位在三公下。

譯文

李通字次元,南陽郡宛縣人。父親李守,身長九尺,為人嚴肅堅毅。開始時跟着劉歆辦事,為王莽的宗卿師。李通也為五威將軍從事,後來出任巫縣縣丞,有能幹的名氣。王莽末年,百姓憂愁怨恨,李通曾聽見他父親說過圖讖上講「劉氏復興,李氏為輔」,心裡常想着這件事。因為家裡很富足,是鄉中第一,因此不想做官,就自動辭職回家。

後來下江兵和新市義兵興起,南陽為之騷動,李通的堂弟李軼,向來也很好事,就共同商議。現在天下大亂,王莽就要滅亡了,漢室應當重新復興。南陽宗室,只有劉秀兄弟,親近仁人志士,胸懷寬廣,可以和他們謀劃大事。等到光武避難在宛,李通聽說了就派李軼去迎接光武。光武初因李通是個士君子而慕愛他,所以前往答謝他。等到見了面,兩人談了很久,握手極為歡暢。這時李守在長安,因此向光武詳細陳述了他的計劃。光武既已深知李通意向,就與李通相約結,定謀議,計劃在立秋那天趁都試騎士的機會,劫持前隊大夫甄阜及屬正梁丘賜,因而號令大眾宣布舉事。就使光武與李軼回到舂陵,舉兵相應。派堂兄的兒子李季去長安,把計劃告訴李守。

李季在路上病死,李守秘密知道了,想逃亡回去。這時事情被發覺,李通得以逃脫,王莽知道了,就把李守逮捕入獄。這時前隊甄阜又上書奏明李通造反(興兵)的狀況,王莽怒,連同李守家在長安的人也全部被殺。南陽方面也殺了李通的兄弟、宗族六十四人,都焚屍於宛市。這時漢兵也已經大舉集合。李通與光武、李軼相遇在棘陽,於是一起攻破前隊,殺了甄阜、梁丘賜。

更始帝劉玄即位,派李通持節回去鎮守荊州,李通因此娶光武妹妹伯姬為妻,就是寧平公主。光武即位,任命李通為衛尉。建武二年(26),封固始侯,拜大司農。光武帝每次出征討伐四方,常令李通留守京師,鎮撫百姓,修宮室,建學校。五年春,代王梁為前將軍。六年夏,率領破奸將軍侯進、捕虜將軍王霸等十營擊漢中賊。公孫述派遣軍隊赴救,李通等與他們戰於西城,破賊兵,回師在順陽屯田。這時天下大體平定,李通想避開榮譽寵信,以生病為由上書請求辭官回家。光武下詔命公卿群臣討論,大司徒侯霸等說:「李通身懷伊尹、呂尚、蕭何、曹參的謀略,建立宏圖大策,扶助神靈,輔佐以成聖德。破家為國,忘身奉主,有扶危存亡的大義。功德最高,海內都有所聞知。李通以天下平定,謙讓辭位。安定不能忘記危險,應令李通帶職療疾。想返回諸侯國,不可聽從。」於是詔李通治療疾病,按時工作。這年夏天,拜李通為大司空。

李通以平民倡導起事,幫助成就帝業,又以寧平公主的緣故,特被親重。然而李通生性謙恭,常想避開權勢。素有消渴症,自從當了宰相,就稱病在家不理政事,連年告病回鄉,光武帝每每優待寵愛他。令他以公位回家療養,李通再次固辭。過了兩年,就聽從他呈上大司空印綬,特賜他以特進參與朝會。李通建武十八年(42)去世。諡號為恭侯。帝與皇后親自前去憑弔,送葬。 [2]

作者簡介

范曄(公元398—446年),字蔚宗,祖籍順陽(今河南淅川縣),范家自西晉永嘉之亂後移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市),范曄是南朝劉宋時期的傑出史學家,史學名著《後漢書》的作者。[3]

參考資料